車出西安不久,就鑽入一個又一個長長短短的隧道,我茫然問:怎麼這麼多隧道,怎麼這個隧道長得沒完沒了?旁邊的穆濤兄告知:這個是亞洲最長的隧道,兩邊就是秦嶺啊。
秦嶺!
不知為何,聽到「秦嶺」二字,我總會心靈悸動,是因為它雄偉而又神奇嗎?
橫貫東西的秦嶺,是漢江、丹江的發源地,是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華夏」之稱就來自秦嶺與漢江。大秦、大漢、大唐,中國歷史上這三個高光時刻,都與秦嶺有不解之緣:憑藉秦嶺蔭庇,秦國橫掃六合完成霸業;韓信在秦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漢朝擴展遼闊版圖奠定基業;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宮翠微宮在秦嶺中,其盛況從劉禹錫詩作《翠微寺有感》可窺一斑:「吾王昔遊幸,離宮雲際開。朱旗迎夏早,涼軒避暑來。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龍髯不可望,玉座生塵埃。」
天高雲淡,晴空萬裡。道路兩旁,層巒疊嶂,色彩繽紛。讓一條公路像一條延綿畫廊,恐怕也只有秦嶺做得到。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秦嶺、大巴山、米倉山合圍的南鄭黎坪。
雄峙兩省的大巴山,山勢崎嶇,溝壑險惡,屏隔川、陝兩省,控扼漢水下遊和長江中遊,是漢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嶺,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分界線,也曾是秦楚相鬥漢魏爭奪之地、明清流民的避難所和農民起義軍的活動場地。
米倉山奇峰交錯峻岭交織,是連接巴蜀與外界最古老、最陡峭、最險峻、最壯觀的交通要道。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它,「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寫的就是它。
踏著秦巴古道,踩著滿地落英,我走進黎坪深幽的山谷。玉帶河「河水清且漣猗」,蕩漾著我的心靈。這裡如此靜好,四野只有鳥鳴和水流的聲音,多情的微風輕輕吹拂,像情人溫厚的手掌滑過我的臉頰。再往深裡走,原始森林與「海底石城」合奏出迷人的華爾茲,楓葉瀑布與鹿跳峽交織成壯麗的交響樂。傳說中的仙境,在這兒就是現實。
黎坪是國家重要的生物基因庫,中國唯一具有侏羅紀時代地貌植物特徵的原始森林就在此。瀕臨滅絕的物種、全國面積最大的巴山松林,也在黎坪。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已經滅絕的特有模式植物崖柏,在黎坪重新被發現。大量存在於史前熱帶雨林中的野生附生植物,無數古老的藤本植物,也存在於黎坪。
據《華陽國志》記載,東漢時期有南鄭人樊志張,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因為留戀黎坪的美景,拒絕入朝為官,結廬黎坪潛心悟道,修得仙風道骨,超然於紅塵之外卻自號「紅塵居士」,於是,後人將他修身養性之地命名為紅塵峽。「劍峽」得名來自傳說:大禹拔劍劈山,寶劍化為峽谷——從高處俯視,劍峽正像一柄碧玉寶劍。劍峽中有數百米花崗巖長槽,十分壯觀。
「一江春水向東流」,在紅塵峽中,卻有一段河流從東往西蜿蜒數十公裡,因而得名西流河。高聳於西流河畔的天書崖,整個崖壁宛如一本翻開的巨卷,巖面上還有若隱若現的文字,簡直就是一本天書,天書崖之名由此得來。河水與山崖激蕩出的迴響,猶如舉子們琅琅的誦讀聲。
龍鱗山更是黎坪奇觀,這座美得不可思議的地質公園,使竭盡心思的旅遊海報也相形失色:整座山是一架褐紅色的龍骨,龍首、龍身、龍翼、龍爪、龍尾、龍鱗一應俱全。布滿「龍」體的龍鱗,是億萬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是滄海桑田造就的地質瑰寶,地質學上稱之為「中華震旦角石」。據專家考證,龍鱗山山體形成於4億多年前,這種奇特的「龍體」地質現象,全世界絕無僅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直到10年前,龍鱗山才躍出歷史的地平線,攜帶著遠古的印記,隱匿著神秘的密碼,精彩亮相,被人們尊為「中華龍山」、驚呼為「中國最神秘美麗的地方」「21世紀的偉大發現」。
而整個黎坪景區,又恰似一幅龍形山脊圖,是極具觀賞性的龍脊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