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韓國JTBC電視臺推出的一檔音樂綜藝《超級樂隊》燃爆今年初夏音樂圈,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路人網友看過後都對它讚不絕口,甚至評價其為「神仙級別」。第一期播出後,豆瓣就給出了9.5分,播到第三集,豆瓣評分最高飆升至9.8,之後一直保持著9.7,開創了音樂綜藝有始以來的最高分。
提到「樂隊」,很多人會自動將「樂隊」與「搖滾樂」劃為一類,喜歡聽音樂的人能接受「樂團」但並不一定會喜歡「樂隊」。《超級樂隊》從名字上看就是一檔垂直類音樂綜藝節目,並且節目形式非常老掉牙,就是簡單的一對一PK,贏的晉級,輸的就淘汰。競賽的類別有鼓手、吉他手、貝斯手、主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鼓手、DJ等不限,晉級的選手可以自由組團,沒有人數限制,也不限曲風類型,總之一切都很自由,最後組成的樂隊再進行兩兩PK,最終選出「超級樂隊」。
為何《超級樂隊》會吸引到那麼多人觀看呢?主要還是高品質的內容吸引了觀眾。
首先,節目以超高技能為選人標準。在節目錄製之前,節目組光海選就進行了五個月,要知道光韓國練習生就有超過100萬人,但節目組的選拔範圍並不只在練習生上,還把視線放在了音樂名校或有過公演資歷的資深音樂玩家身上,重點是年紀都不大,基本都在二十歲左右。並且,比拼的樂器並不僅限於傳統「樂隊」組成部分,電音DJ、薩克斯風等都出現在節目中。
由於首輪PK的是樂器,節目組為了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並沒有按樂器劃分賽道,而是選擇了將樂隊的各個位置打散拆分展示。第一個上場的主唱河泫尚,開口立馬驚豔全場,不僅唱功了得,吉他、鋼琴更是彈出了專業水準;19歲的吉他天才李江浩,7歲開始彈吉他,11歲秒殺一眾成年參賽者拿下本土吉他比賽冠軍,之後的比賽基本無敵手;全能打擊樂狂熱愛好者鄭率,什麼物品都能拿來演奏,遊遍全世界搜集各種各樣你沒見過的樂器,節奏非常細膩帶感,並不是群魔亂敲型;會Rap的小提琴手Benji;還有通過自己編的程序錄入各種各樣的聲音混合併用遊戲杆演奏的資深電音DJ Dpole等等。
對於觀眾來說,音樂節目的注意力一般都會集中在主唱身上,但經過三期節目後,對這些樂器高手們的關注度完全蓋過了主唱,原因是因為樂器是他們的主力,好唱功在高技能面前只能成為加分項目,所以如若競選主唱的只會唱歌,即使唱得再好再出神入化,在這檔節目中都會稍顯失色。
然而,「高技能」在這檔節目中其實也只是敲門磚,「彈得快」和「唱得高」這種基本配置在「節奏清晰明快」與「情感表現匹配」的好曲子下顯得有些平庸。為了防止觀眾聽覺疲勞,曲風也不是千篇一律,有古典的,有現代的,並且觀眾絲毫不用擔心會有翻車現場的存在,每一首都有能力拯救歌單,同時不會讓你感覺像來看樂器比賽或是一檔選秀節目。優質樂手只會一次次打破觀眾對樂隊、對樂器的固有認知,帶來全新的自由體驗。
其次,在純粹音樂之下,故事也都是圍繞著音樂進行。雖然組隊前樂器選拔賽已讓這檔節目成為神仙級別,但實際上進入自由組隊對抗賽階段,這檔節目才算剛剛開始。內容形式也非常簡單直接,表演前不講故事,介紹完直接開場,選手們都是通過音樂來說話,評委話也不多,開口基本圍繞音樂來點評,因為故事講得越多,你會分不清到底是音樂本身感動你,還是故事感動你。儘管不刻意製造過多噱頭,但賽制本身的可看性與選手創作的不確定性,也引發出許多音樂背後的故事。
比如鋼琴小哥李羅宇,在單向選拔期間節目組只介紹了他是從小學鋼琴的,後來去了韓國藝術綜合學校別退學,之後去到了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居然也被退學,然後就回韓國參加比賽了,評委和節目組也沒過多追問。節目中他話不多,組隊後,能看出與隊友相處也很開心,演出完後,因為太過投入情緒有些崩潰,雖然鏡頭有捕捉到他哭的畫面,但能看出他在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評委沒有問他為何哭而是繼續專業點評,直到比賽結束後,他才漸漸透露出來。可能天才都是孤獨的,當一個孤獨的演湊者找到一群音樂上的知音,情感上的契合讓挫折之後的喜悅迸發出來。
擅長製作的天才貝斯手趙元尚在組隊時按照自己的創作意願率先挑走了三個吉他手,引得全場一片譁然,也讓最後挑選的選手開始緊張吉他手問題,而被選中的吉他手也很好奇為何是這樣一個搭配。最終在沒有主唱的情況下,一個貝斯與三個吉他手將《Adventure of A Lifetime》這首經典曲目演繹出煥然一新的感覺,之後在社交網絡瘋狂被轉發,還獲得了原唱Coldplay樂隊的肯定。
除了專業學音樂的,資深音樂玩家們也將自己職業與音樂結合絲毫不輸專業音樂人。作為高中理科老師,安聖真從組隊開始就顯現出與別隊的與眾不同,熱愛教育事業的他提出將科學用音樂有趣地表達出來。當他興致勃勃的唱著化學公式、物理定理時,顯然對於不懂的隊員來講無疑等於在聽天書。
但經過安老師一番解釋後隊員們也認為很有意思,表面上看這首叫《大理石》的歌曲是化學方程式,其實裡面還有含有愛情故事,「冷麵心硬的大理巖遇鹽酸反應,化身可溶解的氯化鈣,冒著開心的二氧化碳的泡泡……」教育與音樂混為一體的歌詞,加上洗腦般的音樂旋律,節目一播出就受到了很多高中學生的模仿,甚至很多還誇讚安老師劃的重點非常好,讓他們找到了學化學的樂趣。在化學方程式後,安老師又帶領隊員們將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寫成了《F=ma》,雖然隊員們依然對歌詞有些似懂非懂,但他們也將這個狀態帶入了歌曲中,「雖然彩排時聽不懂歌詞,有質量的我遵循慣性定律……」有趣的表現方式,大膽的嘗試與坦白的訴說為歌曲為創作過程增添了許多趣味性。
臺上臺下,無論感人的故事還是有趣的故事,都是由音樂本身而延伸出來,觀眾不僅可以藉助選手表現與評委點評更多音樂知識,還能藉助視聽體驗去更深入了解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也能辨別出一首曲子、一場表演是好還是不好。
其實很多人看完節目第一個疑問是為何中國就產不出這樣的綜藝節目呢?明明舞美那麼酷炫,音響那麼頂級,嘉賓那麼有流量。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音樂節目一直致力於輸出與創造,而國內音樂節目卻一直在消費音樂。從「選秀」到「懷舊」,再到「音樂情景秀」,無疑都是在消費原來的老歌曲,在網際網路思維烘託下,歌曲已淪為綜藝節目故事的背景板,即使有《中國有嘻哈》《我是唱作人》等主打創作的節目最後也都淪為流量與人氣的比拼,粉絲是節目的核心,唱功不好有流量就行,熱搜沒有可以掏錢買,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知像《創造101》那樣的「卡路裡」還能燃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