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當我們走在鄉間小路上,經常會看到很多的老爺爺與老奶奶聚集在街頭巷尾談天說地,聊著家長裡短。而在這些老爺爺與老奶奶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是我國的語言文化之一。它是產生於民間,是古人對自己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相較於同為語言文化的詩詞歌賦來說,俗語更加的通俗易懂,也更加的貼近於人們的生活。小編最近就聽說過一句俗語,感覺十分的有趣,叫做「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古時候人們對於孩子的生辰八字是非常的講究的。他們覺得一個孩子出生的時辰如果很好的話,那麼這個孩子以後必定是一個大福大貴之人。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出生的時辰並不好,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也前路也必定是十分的坎坷。而「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就是在古時候人們對於孩子出生時辰的一種總結,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初一的娘娘」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古時候人們認為正月初一出生的女孩子是紫微星轉世,命格會非常的好,長大以後可能會是當娘娘的命。這句話的下半句「十五的官」是因為古時候人們認為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孩子是文曲星轉世,長大以後會很聰明,是當官的命。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句俗語是由另一句俗語演變而來的。這句俗語便是「男不娶初一女,女不嫁十五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句話應該是句反話。
那人們為什麼要說「男不娶初一女,女不嫁十五男」呢?其實這和當時的風俗習慣有關係。在古時候,人們認為正月初一或者是正月十五都是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應該是歡歡喜喜的過節。因此在這個時候出生的孩子,人們會覺得他給家裡帶來非常多的麻煩。因為大人一邊要忙著招待親朋好友,又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實在是非常的麻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兩個節日都是十分喜慶的節日,人們覺得應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而剛出生的小孩子並不會不會說話,只會哭。人們覺得這樣會破壞節日的氣氛。而且在古時候家中的孩子很多,人們在這個時候也是非常的忙。因此這個時候大人們很有可能忙不過來照顧這些剛出生的孩子們。以前的人會認為這些得不到照顧的孩子性格會變得不好,於是就有了這句話的產生。
不過這句話在現在社會並不適用,這句話帶有非常多的封建思想。不過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孩子們的出生更多的是承載著長輩們的愛與關懷。對於這些孩子什麼時間出生,並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由此可見,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俗語還是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