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The cross-strait route market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has declined since 2016, and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topped 9 routes in these years. Now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these routes will follow.
高雄機場位於臺灣島南部,是臺灣省第二大國際機場。2017年,高雄機場完成旅客運輸量達647.9萬人次,僅次於桃園國際機場。臺灣17座機場中,連接兩岸航線的有4座,而桃園國際機場、高雄機場和臺北松山機場承擔著最主要的作用。
臺灣民航客運市場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其第三階段1997-2009年為長達十餘年的島內市場衰退期,在此前,島內市場是臺灣客運市場的最大組成部分,而在此之後,聯外航線和兩岸航線市場取而代之,成為推動整體旅客運輸復甦的動力。
在臺灣漫長的島內民航客運市場收縮期間,除桃園國際機場因始終僅經營聯外航線而倖免,另外兩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都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滑坡。高雄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的高峰是在1997年,同時也是島內航線市場的至高點,彼時,其進出港旅客中,約三分之二為島內航線旅客。此後,由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SARS事件、臺灣高鐵通車等一系列原因,高雄機場的島內航線不斷縮減,旅客吞吐量持續下降,於2009年降至低谷。與此同時,其島內航線市場停止了下滑,但此後沒有迎來大幅的反彈回升。
● 臺灣島內市場上,離島航線碩果僅存
根據臺灣主管單位對島內市場的劃分,臺灣島內航線可分為西部航線、花東航線和離島航線。花蓮機場和臺東機場位於臺灣島的東面,其他島上機場分布於臺灣島的西面,其餘機場為離島小型機場。因此,花東航線指臺灣島上機場連接花蓮機場或臺東機場的航線;西部航線指臺灣島上其它機場之間的航線;離島航線則為連接臺灣島上機場與離島小型機場的航線。
島內市場航線佔有率的可查數據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彼時,臺灣島內航線共有28條,連接高雄機場的島內航線有8條。佔有率最高的單條航線為臺北-高雄航線,達到35.98%;佔有率最高的航線類型為西部航線,達到60.27%,離島航線次之,為23.72%,花東航線為16.01%。2012年,臺灣的最後一條西部航線--松山-高雄航線停航,見證了臺灣島內客運市場由盛轉衰的全過程,高雄機場的國內旅客運輸量也一落千丈。由於離島航線沒有鐵路、公路等競爭的困擾,隨著西部航線的停飛和花東航線的減少,反而逐漸成為了臺灣島內市場的主要需求。到2018年10月,花東航線佔有率為6.4%,而離島航線佔有率為93.6%。
● 高雄機場在2014年後減少9條兩岸航線
聯外航線市場的持續上升,以及兩岸直航帶來的巨大市場增量,對臺灣整體客運市場的復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臺灣選舉後,2016至2017兩年間,受兩岸關係影響,兩岸航線市場旅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但高雄機場的下滑開始於2015年。
按照機場運輸的兩岸航線旅客佔全部機場兩岸旅客的比例,桃園國際機場份額最高、臺北松山機場其次、高雄機場位列第三;按照機場運輸的兩岸航線旅客佔該機場所有旅客的比重,臺北機場比重最高、桃園機場次之、高雄機場位列第三。
3座機場中,高雄機場的兩岸航線旅客比重的降低程度最為嚴重。2014年是高雄機場兩岸航線旅客量最高點,兩岸定期航線數量有26條;到2018年,高雄機場的兩岸航線縮減到了17條,減少了鄭州、南寧、濟南、桂林、徐州、青島、合肥、太原、麗江共9條定期航線。這9條航線均是與桃園機場的共飛航線,合肥、太原2條航線同時也在臺北松山機場運營。
高雄機場的9條兩岸航線停飛後,其在桃園國際機場和臺北松山機場的表現各異。在桃園機場,鄭州、青島、徐州3條航線旅客量較2014年有所下滑,桂林、太原、南寧3條航線旅客量上升明顯,另外3條航線同比變化不大;而臺北松山機場的合肥、太原2條航線旅客運輸量較2014年下降均超過80%,下滑幅度顯著高於臺北松山機場的其他兩岸航線。
除兩岸航線市場整體的不景氣因素之外,這一現象也與兩機場地理位置有關,臺北松山機場與桃園機場同處於臺灣島北端,但後者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優勢。以聯外航線市場的變化來看,2017年底4季度以來,桃園機場和高雄機場的聯外航線市場均有較快的增長,而臺北松山機場連續4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也體現出兩機場在臺灣對外連接中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
● 兩岸航線市場出現轉折,高雄機場兩岸旅客增長來自於非定期包機航線
整體上,3座機場中,2018年前三季度兩岸的定期航線客運量與2014年同期相比,高雄機場下滑最嚴重,降幅達到17.85%;但單就未停飛的航線進行對比,高雄機場下滑6.21%。因此,可以認為,高雄機場兩岸航線旅客量的下滑主要由部分航線的停飛導致。
但是,將2018年前三季度兩岸市場客運量與2017年同期相比,可以發現,兩岸航線市場的旅客運輸量已經停止了滑坡,並進入了緩慢恢復的階段。如上圖所示,從2017年第4季度起,3座機場的兩岸航線旅客量(含非定期航線)保持了4個季度連續上漲,高雄機場的增速相對較慢。
此外,三座機場在兩岸航線市場上增長的來源也有所不同。桃園機場和臺北機場沒有非定期包機兩岸航線,因此2018年前三季度,其兩岸航線的增長全部來自於定期航線;而高雄機場方面,其定期航線同比2017年略有下滑,兩岸航線旅客的增長全部來源於非定期包機航線。關於高雄機場停飛的9條航線,桃園機場的這9條航線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臺北機場的太原、合肥航線同比2017年仍然持續下滑。
從兩岸市場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高雄機場相對臺北松山機場更具有發展潛力。一方面,與臺北松山機場不同,高雄機場地理位置位於臺灣島南部,與桃園機場分各自位於臺灣島的兩端;另一方面,高雄機場又與臺北松山機場一樣具有島內航班,一定程度上能夠為轉機提供便利。因此,若對兩岸航線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那麼高雄機場的兩岸航線無疑具有可觀的發展空間,屆時,此前先後停飛的、經過市場驗證的兩岸航線可能成為高雄機場優先考慮的對象。
CADAS(www.CADAS.com.cn)只關注真相。
CADAS分析師團隊是民航資源網專注於行業趨勢研究、市場觀察的研究團隊。團隊依託民航資源網第一時間掌握全球航空業資訊,藉助飛常準(VariFlight)大數據挖掘航空數據背後的秘密。匯聚各方力量為行業上下遊企業、個人客戶提供服務。
引用觀點請註明CADAS。
郵箱:CADAS@CARNOC.com。
常駐地點:上海、北京
5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