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中文系走過百年:湖山學脈 兩浙文心

2021-02-13 浙江大學中文系

《浙大中文一百年》——這冊剛剛付梓的豎排線裝書,散發出幽幽墨香,仿佛穿越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雲煙。

全書凡一萬餘言,是在三卷、140餘萬字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基礎上輯寫而成。放眼國內高校,出版校史者眾多,而如此鄭重地記錄一個系的歷史,是十分少見的。

百年來,浙江大學中文系匯入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洪流,始終引領近現代以來的浙江學風。「江南學林淵藪」的稱謂,名副其實。值此建系100周年之際,她的歷史值得講述。

整合兩浙學術,綿延東南文脈。此處湖山之間,是巍巍鄴架,代代人傑。浙大中文系這種深沉廣大、博雅專精的學術氣象,在當前繼續發揚光大,成為浙江文化大潮中一股磅礴力量。

之江詩社合影。夏承燾任教之江大學時,曾任之江詩社指導老師(資料照片)。

大師星光輝映百年歷史

浙大中文系將2020年作為建系100周年,是以1920年之江大學開設國文係為肇端,這也是現代大學教育意義上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在浙江的發端。還有一條脈絡,則是1928年浙江大學文理學院設立的中國語文學門。二水併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學科和院系調整過程中匯聚為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後為杭州大學中文系,直至現在的浙大中文系。

追憶浙大中文系的歷史,我們自然而然地首先聚焦於那些在國內外學界享有盛譽的名師大家。夏承燾、王駕吾、胡士瑩、姜亮夫、任銘善、孫席珍、蔣禮鴻、郭在貽、徐朔方、吳熊和……有賴這些堪稱中堅的大師們引領示範,浙大中文系雖外在形式屢歷變遷,而能始終堅守學術命脈。

「每逢同學聚會、校友相逢,師輩們的『原典故事』永遠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四校合併後新浙江大學首任中文系主任吳秀明,談起老一輩大師的點滴往事,眼中就閃爍光芒。這光芒源於大師們在學術領域樹立起後人仰望的高點,亦源於他們身上那股經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一代詞宗」夏承燾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抗戰烽火中,他奔赴龍泉,任教西遷於此的國立浙江大學。「人無老幼,地無南北,今有我無敵。越山蒼茫兮錢塘嗚咽。我念我浙江兮,是復仇雪恥之國……」在龍泉分校風雨龍吟樓,夏承燾寫下了100多首愛國詩詞,激發民族抗戰精神。

國學大師姜亮夫以畢生精力捍衛中華傳統文化的尊嚴,至晚年雙眼幾近失明,卻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楚辭學、敦煌學學術遺產。他抄錄、拓摹流散國外的敦煌經卷數以千計,一生完成專著數十部、論文百餘篇,著述近億字。姜亮夫曾說:「敦煌的瑰寶流散在國外,研究敦煌學的專業人才寥寥無幾,這是對中國學術研究的莫大侮辱。我希望中青年教師努力,為敦煌學研究做出貢獻,為中華民族爭光。我相信總有一天『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詞學大家吳熊和師承夏承燾,是浙大中文系發揮承前啟後作用的第二代學人之代表。現任浙大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早年跟隨吳熊和攻讀博士,參與編寫《唐宋詞彙評》。「吳先生把自己曾認真批閱過5次的《全宋詞》交給我參考。」胡可先說,「我拿到書翻開一看,敬佩不已:舉凡天頭、地腳,甚至是中縫、行間,都寫滿了文字,充滿吳先生的真知灼見。」

歲月流逝,後學晚輩目送一位位大師魂歸道山,唯其精神不朽、思想長存。「我們不會忘記,無論是在動蕩歲月還是和平環境,浙大中文系前輩學人在歷史各個階段留下了上下求索、堅定前行的足跡和身影。」吳秀明發現,大師們的輪廓隨時間之流滌蕩而愈顯清晰:他們生逢大時代、開創大時代,以超凡的學識與品格凝聚大學之魂,樹立學人典範。

薪火相傳滋養江南學林

教育部日前發布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名單中,浙大中文系「宋詞經典」赫然在列,入選線上一流金課。

「宋詞經典」是浙大通識課程體系中的代表性課程之一,由中文系教學系主任陶然教授主持,胡可先教授、鹹曉婷副教授共同主講。2018年9月在中國大學MOOC課程網上線以來,課程學習人數已超過6萬人。

「慕名而來,盡興而歸。」一位浙大學生這樣評價陶然講授宋詞的課堂,「將詞史發展娓娓道來,歷數一位位詞壇大家,從詞談到人,又由人轉到詞,仿佛打開一壇陳釀,邀請時光隧道另一頭的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老友小酌一杯,留下滿屋餘香。」

大學之道育人為本。今時今日青年學子在陶然、胡可先等老師身上收穫對中國古典文學詩性精髓的感悟,正如陶、胡等人從自己的業師吳熊和先生的學識和境界中源源不斷汲取治學的養分,而吳熊和又是夏承燾的學術傳人,親炙其學而卓然成家。

以中國古典詩詞為軸,這條無比清晰的師傳脈絡綿延近一個世紀。浙大中文系對浙江學林豐沛的滋養,由此可見一斑。

浙大中文系師生系友們至今肅然起敬的,是老一輩名師碩儒無不以育天下英才為樂,把畢生心血奉獻給教書育人的事業。

夏承燾曾寫《教書樂》一文,稱「一切東西給了他人,自己就少了,或全沒有了,只有把學問教給人,不但他有得而我無失」。他桃李滿天下,如翻譯莎士比亞專家朱生豪,語言文字學家任銘善、蔣禮鴻,園林建築學家陳從周、戲曲小說學家徐朔方等等皆是。

任銘善之子任平也在浙大中文系求學,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去夏家做客,常見夏承燾和門下研究生在一起討論學問,「聲調最高的還是夏先生,並且無拘無束,時有爽朗的大笑,將現場的氣氛搞得很融洽」。

姜亮夫為培養我國古典文獻學人才嘔心瀝血。姜亮夫晚年的學生與助手、浙大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傑回憶,改革開放後恢復招收研究生,姜亮夫親自製訂了一個「體大思精」的碩士生培養方案。除請中文系、歷史系諸教授講課外,姜亮夫還請地理系陳橋驛先生講中國歷史地理,物理系王錦光先生講中國科技史,數學系沈康身先生講中國建築,教版本學、佛學的老師則是從北京請的。

從中國美術學院請來講《周易》的老師一度因故要中止授課,83歲的姜亮夫用毛筆親寫一封短札:「專題《周易》報告,無論如何請你講完,為了孩子們,非為吾輩計也。」傅傑說,至今看到那「為了孩子們」的墨跡,仍禁不住淚水奪眶而出。

姜亮夫先生和學生在一起(資料照片)。

某種意義上說,中文系是一個特別「瞻前顧後」的知識專門化教育組織,它本身就充溢著濃重的感念情懷。陶然記得,2012年秋天,吳熊和先生病重,面對病榻前多年追隨的學生,他吃力地對大家說:浙江大學的詞學是有傳統的,不要讓它消亡了。「接引後學,言傳身教,薪盡火傳。這是吾師的教誨,也是我一直努力踐行的。」陶然說。

今日浙大中文系的人才培養,不僅著眼於傳承中國文學承載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十分注重如何將漢語言文化向世界傳播。胡可先說:「特別是中文系先後承擔實施拔尖人才計劃和強基計劃,正是致力於培養基礎底蘊深厚,能深入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發出自己聲音的頂尖人才。」拔尖人才2.0版著重培養富於創新精神與精英氣質,將來能夠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傑出人才。「強基計劃」服務於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需求,在文字學、漢語詞彙史、出土文獻與古典文學和經學與小學領域,培養能夠佔領國內外學術高地和話語權的學科引領性人才。

博雅求是鑄就學術高地

幾代學人薪火相傳,浙大中文系形成了自身獨特而豐富的學術傳統,在浙江思想文化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陶然認為,中文系的學術傳統集中反映在「博雅求是」的系訓中——既注重廣拓門徑以求博雅,又樹立求是學風以求專精,從而整合了「浙西尚博雅」「浙東重專家」的兩浙學風,使之相濟為用。

在吳秀明看來,這種學術傳統生生不息地貫穿百年而又存活於當下,已內化為幾代學人的精神生命,一種支撐浙大中文系當下發展、堅守學術家園的「阿基米德點」。

這一學術傳統留給我們的瑰麗結晶,就是浙大中文系引以為傲的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和古典文獻研究,並稱「三古」。

古代文學方面,夏承燾的詞學研究、王煥鑣的先秦諸子研究、胡士瑩的話本小說研究在海內外素負盛名。夏承燾、吳熊和的師徒傳承,確立了浙大作為中國當代詞學重鎮的學術地位。

古代漢語領域的研究由蔣禮鴻、郭在貽等名家開創。蔣禮鴻精通文字音韻訓詁校勘之學,其代表作《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首部集中考釋敦煌俗文學作品語詞的專著,在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古典文獻學科則是由以姜亮夫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創建的。姜亮夫楚辭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楚辭通故》被譽為當今研究楚辭最詳盡、最有影響的巨著;敦煌學研究代表作《瀛涯敦煌韻輯》對推動中古語音研究貢獻巨大。

「在全系、全校的努力和支持下,我們取得過成就,也不得不面臨大環境改變給人文學科帶來的邊緣化衝擊。」胡可先說,中文系發展歷程中有榮光也有坎坷,但他始終堅信,人文學科承載著超越學科本身的文化教育作用,不會被學科實用化、教育市場化、學術評估標準化等外在因素牽制發展的腳步。

守正創新,更上層樓。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浙大中文系的一些新興學科應時而起,成果豐碩。

現當代文學形成了以浙籍現代作家為主並輔之以小說、詩歌、影視等文體研究的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與優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幾代學人的帶領下承前啟後,歐美詩歌研究、中外小說比較研究等更是在全國學界闖出名堂。伴隨文化產業的號角高歌,為適應現實需求的影視文學、編輯出版學等「後起之秀」學科也相繼建立。具有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成果也不斷湧現,如吳秀明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吳笛教授主編的《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這樣就形成了傳統優勢與新興學科融合、基礎專業與應用專業並進的漸趨平衡發展的局面。

傳統強項「三古」的優勢更加凸顯。張湧泉開創性的著作《漢語俗字研究》《敦煌俗字研究》等達到了敦煌學研究的極高水平,近年來還致力於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王雲路對漢語言文字與禮學研究做出了開拓性工作,出版《中華禮藏》等集成性成果。還有方一新的《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汪維輝的《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胡可先的《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等,都是21世紀以來浙大中文學科產生的標誌性成果。

「積極加入當下社會改革和國家文化思想建設,發揮作為重點大學人文學科應有的『思想庫』和『文化智囊』作用,是我們的使命。」胡可先說。

浙大中文系利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的平臺優勢,響應國家《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指導性規劃,主持開展了一系列語言扶貧與語言資源保護項目。立足古代文學研究的豐厚底蘊,浙大中文系投身浙江詩路文化建設,積極組織浙東唐詩之路重要課題的研究,參與制訂《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與《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作為重要單位創建「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主持開展了浙江省文化工程重大項目「浙東唐詩之路詩人詩作研究」。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現在40歲左右以及更年輕一代的新的學人象徵和代表著浙大中文系的未來,時代對他們提出了不同於我們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吳秀明說,「我相信他們是不會辜負時代對他們的期待的,他們應該而且完全有能力把浙大中文系引向更加多元、更加開闊、也更加美好的未來。」

浙大中文系概況

浙江大學中文學科設有漢語言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個本科專業和編輯出版學、動漫與影視編導2個方向。

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

浙江大學中文學科現有教授35名、副教授26名。

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

浙江省重點學科4個: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等4個學科。

重要學科平臺: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漢語言文學」基地;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2.0「漢語言文學」實施基地;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中文人才培養實驗區;教育部重點研究中心漢語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推廣基地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培育)等。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作為「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強基計劃)綜合招生改革單位。

相關焦點

  • 湖山學脈 兩浙文心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浙大中文一百年》——這冊剛剛付梓的豎排線裝書,散發出幽幽墨香,仿佛穿越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雲煙。  全書凡一萬餘言,是在三卷、140餘萬字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基礎上輯寫而成。放眼國內高校,出版校史者眾多,而如此鄭重地記錄一個系的歷史,是十分少見的。
  • 浙江大學中文系百年學脈的傳承與拓展
    原創 浙江大學中文系 中華讀書報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浙西博雅之傳,浙東專家之學,萃聚於此,這就是浙江大學中文系。浙江大學中文系濫觴於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國文課程,發端於1920年的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和1928年的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
  • 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原標題: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12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學中文系在浙大紫金港校區求是大講堂舉行百年慶典。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2020-11-22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學術講座  應河西學院文學院邀請,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該校做學術講座。  6月17日下午,雷恩海教授在河西學院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作了《一種隱性文學現象之考察——<文心雕龍>對韓愈的影響與傳承》的學術報告。雷教授認為,文學史上作家的通變傳承、相互影響,為歷來的研究者所重視,仁智之見紛然雜呈。正確認識這一通變傳承,關鍵在於把握作家、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繫,而非語源上的簡單比附,抑或文學主張上的公然宣示。
  • 浙江科技學院40周年校慶公告
    2020年10月,浙江科技學院將迎來建校四十周年。天時激勵,崇德尚用;四秩雕鐫,求真創新。謹此,向關心支持學校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海內外校友和全體師生員工致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櫛風沐雨,弦歌不輟。
  • 盤點985高校的十大美譽,湖南大學最霸氣,武漢大學高顏值
    1、清華大學——紅色工程師搖籃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圈的實力和地位不用多說,作為一所多科性百年工業大學,為國家培養了無數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尤其是在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初期,所以當時被賦予了「紅色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 第六屆浙江書展開展 2700種浙版好書亮相浙版館
    作為本屆書展的重頭戲,浙版館的設計以「浙江文化·重要窗口」為風貌,整體造型融入具有江南古風的窗欞造型,彰顯浙江出版加快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時代擔當。現場,記者看到,浙版館的展陳全面展示今年以來浙江文化建設的出版成果,為出版社、出版人、作家、文化人搭建碰撞思想、凝心聚力、攜手合作的交流平臺。
  • 浙江首次以「主題省」參加香港書展,傳統文化類浙版書大受歡迎
    今年,浙江省首次作為香港書展主題省參展,以「書香浙江 人文天堂」為主題,帶來1500餘種優秀浙版圖書,近10場文化講座,還設置了「中華文化漫步——浙江行」文藝廊專區,向海內外展示了浙江的獨特魅力與文化成果。
  • 浙江杭州酒店.杭州湖山雷迪森莊園酒店-依山傍水、毗鄰吸氧勝地!
    杭州湖山雷迪森漫步湖山之間,遠山青黛,近水微綠,湖光美景猶如一副清雅的織錦掛毯。前有湖山公園可觀湖山瀲灩景色,後靠龍山景區可枕山而眠。浙江杭州酒店.富春江畔桐廬雷迪森度假酒店,睡進大奇山縹緲仙境浙江杭州酒店.杭州第1世界酒店-瀰漫濃鬱泰式風情的「小霸王」!
  • 絲路雙甲子 浙理再出發
    各級領導、海內外嘉賓、10餘所海外大學校長、60餘所國內高校負責人、廣大師生和一萬餘名校友回家歡聚一堂。浙江理工大學是浙江省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綜合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辦學12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培養人才、講求實學為宗旨,潛心育人,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優異成績,辦學規模和水平逐級提升。
  • 浙江高教升級關鍵在杭州大學和浙醫大:新增博士點花落誰家?
    浙江從高教小省升級為高教大省、強省,杭州大學、浙江醫科院大學或成為新的領軍大學。一、浙江是高教大省還是小省?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下,與上海、江蘇乃至安徽相比,浙江高校特別是985和211大學數量嚴重不足。因此,浙江可謂是十足的高教小省。
  • 人在湖山第一峰——記湖山學堂
    湖山學堂,位於浦江縣潘宅湖山橋(中江第一橋)南端的湖山之上,坐西朝東,校以山名。1906年湖山橋竣工以後,張若騮等造橋人議定在湖山造小學,以感謝縣人對造橋的集資出力。1907年學校落成,新建校舍60餘間,校名湖山公立小學堂,張若騮任首任堂長,是為建校之始。1912年改名為湖山高等小學校, 1923年更名為第三區區立湖山完全小學, 1939年易名爐峰鄉中心國民學校。
  • 中國最好的中文系在哪所大學?
    我認為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這是我的母校的中文系,我說的最好是我讀書和工作時的1979年到1985年的北師大中文系。 我在該校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年後調任教育部職能部門,所以我對當時部屬院校有所了解。 當時,師大中文系與北大中文系比高低,互不服氣。
  • 「壹周」中國社會科學院鄭筱筠研究員蒞臨我院|2019年度中文系「文...
    龍馬奮進 校慶70周年學術系列講座12月25日下午2點,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中文系主辦的「文心講壇」第六期講座《「一帶一路」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正式開講。兩點一刻左右,在與會師生熱烈的掌聲中,鄭筱筠老師走上講臺,開啟「文心講壇」的第六場收官講座。本期講座圍繞「一帶一路」展開。
  • 浙江大學PK山東大學!誰更勝一籌?網友:各具特色
    今年由於特殊原因,浙江大學上了百度熱搜榜,而去年由於特殊原因,山東大學也上了熱搜榜。因此這兩所大學的實力也引起了廣大考生的關注,如果是浙江大學PK山東大學,誰更勝一籌呢?網友:各具特色!但為了讓廣大朋友更深入了解這兩所大學,今天就從幾個方面來給大家進行分析,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浙江大學一、學校排名
  • 《文心雕龍》為什麼會享有體大思精之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生導師盧永璘曾經講過《〈文心雕龍)研究》,他指出: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著作,由南北朝期劉勰所撰。
  • 2018級ZUFER,你們是浙財的新主人! - 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今年,浙江財經大學另闢蹊徑,在寄出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將入學以來的第一次「線上學習與考核」送到各位新生手中,入學教育先行一步,學生們在家裡就可以自主學習。據介紹,浙財大的線上學習主要依託學校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帳號註冊進行身份驗證,確定好學院、專業等基本身份信息後開始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