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葉敏捷: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客體關係?

2021-02-23 育己講堂

3.參加客體關係的目的——認識你自己

德爾斐神廟刻著的一句神諭說:認識你自己。

客體關係學堂不是為了幫你讀懂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專家的帶領和有凝聚力的團體來幫你讀懂「你自己」這本書。

書、錄像不一定要都看完,看的目的是了解自己。

你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孩子,才能了解你和家人,和周圍的人的關係。

我們認識自己,可以從縱向的,我們的父母懷孕的時候對我們是期待的嗎?我們是如何被生出來的?我們是如何被餵養的?我們小時候哭了,父母會怎麼對待我們?

在我們父母的眼中我們是被崇拜,被鼓勵的,還是總是被打擊和否定的。

這些過程,又如何構建了你的自我認知和你的內在世界?

有些人不願意回望過去,我們回望過去是為了幫助我們去理解,我們是如何形成的。理解過去我們的經歷,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怨天尤人,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和接納自己。

另一部分是橫向的,現在的你,在此時此地,是如何和周圍的人互動的,你對周圍的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有些人看到誰都覺得他們對自己是善意的;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周圍的人,都覺得周圍的人會看不起他。

同樣的一句話,到了你的耳朵裡,為什麼和到了別人的耳朵裡是兩個意思。

我們在互動中,我們每個人的萬花筒就會呈現出來。這呈現,也給了我們改變的機會。

改變到那些在早年環境中曾經幫助到你,現在卻阻礙著你的模式,保留那些在早年形成,現在還在幫助著你的模式。

在客體關係學堂,不僅是我以及其他的老師們會成為你的鏡子,客體關係學堂的同學們也會成為你的鏡子。

你投入進來,和老師同學們互動起來。才能呈現出我們的關係模式,也能激活我們內在對人際關係的感受體驗。沒有互動,就在關係之外,只有在關係中,才能呈現我們的關係模型。

在客體關係學堂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學員們在一起互動。大家一開始可能覺得這裡不一定安全,還在試探。

慢慢的,有些學員開始做一些自我暴露,講一講自己的故事。而有一些故事會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然後隨著關係的深入,學員們之間會開始出現「喜歡」和「不喜歡」,有人特別喜歡某個人,有人特別討厭某個人。

有人的一句話,另外一個人就炸了,但是其他人似乎並沒有對這句話這麼感冒。

有人說話喋喋不休,別人沒有耐心聽。這些都會在客體關係學堂的互動中呈現出來,也會在客體關係學堂的互動中得到來自他人的真實反饋。

在這裡有這樣的一條邏輯:你在早年中形成的關係模型,會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複製」。

所以,既然在你平時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中複製,那麼也會在我們客體關係的這個團體中複製。

而這裡不同的是,我們會共同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也會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你得到真實反饋的空間。

往期的學員說,在這裡,我什麼都能說。那些我們不能接納的自己的樣子,脆弱的、委屈的、無力的,都可以在這裡呈現出來。同時,那些在我們的內在世界中閃閃發光的舞動的精靈,也得以有了觀眾。

當我們的關係呈現出來以後,有的關係是有利於你和他人建立更穩定、更親密的關係的。而有的人對他人的感覺,是經過一層「濾鏡」的,這個「濾鏡」是他早年經驗給他的預期。

早年經驗告訴她,她就是沒有人喜歡的。那麼,即使在團體中,其他人投來善意,告訴她他被她吸引了。她可能會否認說,不,我不是這樣的,我沒有那麼好。

我們也可以在客體關係學堂中看看,我們是如何用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一步一步的去演我們的劇本,實現我們的預期的。

你會發現,是你自己完成了你對自己的預言。而當這些得到反饋的時候,你就有了改變的途徑。

同樣的,在客體關係學堂中,你也可以通過利他,幫助他人,給他人反饋來練習你的人際關係。比如,在我們的客體關係學堂的學員中,有一位就經常說:我說話難聽,但是我還是要說。

但是,後來她在客體關係學堂中更深入的認識了自己之後,她知道了,她說話難聽,可能只是她在複製她母親對她的模式,同時她也在用這個方法自我保護。

她覺察到以後,她之後對他人反饋的語言就變得溫暖,有溫度,而不總是讓人覺得在攻擊別人。

在客體關係學堂中,我們鼓勵表達,你表達的越多,呈現的越多,去覺察它,就會獲得更多改變的機會。

認識你自己,是我們在這裡要做的事情。書和課程,只是你人生的註腳,書是讀不完的,課程是聽不完的,但是隨著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我們會變得更接近自由。

相關焦點

  • 雲南精神科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郝濱老師主講:整合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臨床應用
    雲南精神科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客體關係連續培訓第四次培訓科恩伯格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客體關係理論的擁護者。他一生致力於實現兩個目標:其一是把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和心理結構模型、自我心理學的發展觀與克萊因、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綜合在一起。
  • 雲南精神科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郝濱老師主講:純粹性客體關係理論與臨床應用
    雲南客體關係連續培訓項目、精神科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 我們是如何做精神科醫生的?
    我們是精神科醫生,請不要叫我們「心理醫生」,醫學上沒有「心理醫生」這個執業類別,「心理醫生」往往是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俗稱; 精神科醫生跟內科、外科醫生一樣,都是醫生; 精神疾病跟軀體疾病
  • 精神科醫生:我們不是心理醫生 也要和抑鬱對抗
    「我們是學了將近20年,才有資格和能力去做診斷治療的,但現在社會上對我們卻往往缺少尊重。」在她看來,正是這些半路出家的心理從業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神科醫生的口碑,更讓不少抑鬱症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在國外,抑鬱症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茵的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與收藏。
  • 海爾森大師課 |李鼎智老師【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即將開課
    2)發展階段的特徵、分離-個體化的發展3)在心理診斷上的意義(精神病、人格障礙、神經症)10.個案督導及討論(客體關係)完成初級班學習,由海爾森教育和李鼎智老師聯合頒發[ 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課程結業證書(初級)]中級班1.東納•溫尼科特:具獨特觀點的小兒科醫師1)重要的觀點環境與本能
  •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在過去精神科醫生同精神性疾病的病人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得了精神上疾病,卻讓人感覺害怕,生了這樣的病,身邊的人就會對你產生歧視和恐懼,萬一你有一天得病了,最親的人也會離開你,結婚的也要離婚的。現實的社會就是這樣,如果去了精神科的醫院,就會談精色變。
  • 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醫者 專訪|精神科醫生 劉虹曄
    精神疾病的範圍很廣,大到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物質依賴,小到抑鬱、焦慮、強迫、睡眠障礙,從童年期的孤獨症、多動症,到老年期的阿爾茨海默病等等,全都屬於精神科範疇。其實精神疾病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廣義的精神病人在中國人口中的佔比例就已經有16.6%。以抑鬱症為例,就有非常多的隱性患者,由於群眾對自身精神健康的忽視和忍耐,或者因為諱疾忌醫,以及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確診率低。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只因得了「空心病」?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
    作者 | 未知 出處 | 與神對話讀書會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觀察:厭學、自殺、抑鬱…什麼毀了我們的孩子?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看中國精神科醫生行業現狀
    基本需求至少 4 萬醫生中國有多少精神科醫生?南都記者從國家衛計委了解到,截至 2015 年底,全國有精神科執業 (助理) 醫師共 2.77 萬人。這一數字較往年已有所增加,但缺口巨大。按照需求測算,可能要有 4 萬以上精神科醫生才能基本滿足最初級需求,如果要達到更高質量的精神衛生服務,4 萬精神科醫生也遠不夠。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01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精神科醫生集體違規造假 打破日本職業資格神話
    最近,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宣布,取消全國89名在崗精神科醫生非法取得的資格證,引發軒然大波。這樣的消息收到了這樣的關注反映出了日本社會什麼樣的深層問題呢?  這條新聞是一條比較罕見的新聞,之所以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有兩個方面原因值得注意,因為被取消了在崗的精神科醫生資格證89人,數量之大非常罕見。過去日本也有過很多這樣的事情,但是被處分的醫生人數之多,這次是史無前例。
  •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北大觀察:厭學、自殺、抑鬱…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中國首家精神科醫生集團:為醫生中的「弱勢群體」 發聲
    「相比於其他科室的『最美醫生』們時常見諸報端,精神科醫生往往是無人問津。他們作為醫生中的『弱勢群體』,職業高危,社會地位不高,人少任務重,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了解和尊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趙靖平教授在2016年3月中國首家精神科醫生集團成立籌備會時說道。
  • 我們是精神科護士,我們守護「心」
    慄雪琪:精神科護士沒有不挨打、不挨罵的,我們很在乎社會認同慄雪琪畢業之後便來到北大六院精神科,已經工作了近兩年。剛開始工作時,帶教老師給她打了預防針:「精神科護士沒有不挨打,沒有不挨罵的。」精神科患者在情緒失控時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鬧脾氣、朝護士扔拖鞋都是常有的事。「對於這種症狀下的攻擊行為,只能去正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