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參加客體關係的目的——認識你自己
德爾斐神廟刻著的一句神諭說:認識你自己。
客體關係學堂不是為了幫你讀懂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專家的帶領和有凝聚力的團體來幫你讀懂「你自己」這本書。
書、錄像不一定要都看完,看的目的是了解自己。
你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孩子,才能了解你和家人,和周圍的人的關係。
我們認識自己,可以從縱向的,我們的父母懷孕的時候對我們是期待的嗎?我們是如何被生出來的?我們是如何被餵養的?我們小時候哭了,父母會怎麼對待我們?
在我們父母的眼中我們是被崇拜,被鼓勵的,還是總是被打擊和否定的。
這些過程,又如何構建了你的自我認知和你的內在世界?
有些人不願意回望過去,我們回望過去是為了幫助我們去理解,我們是如何形成的。理解過去我們的經歷,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怨天尤人,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和接納自己。
另一部分是橫向的,現在的你,在此時此地,是如何和周圍的人互動的,你對周圍的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有些人看到誰都覺得他們對自己是善意的;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周圍的人,都覺得周圍的人會看不起他。
同樣的一句話,到了你的耳朵裡,為什麼和到了別人的耳朵裡是兩個意思。
我們在互動中,我們每個人的萬花筒就會呈現出來。這呈現,也給了我們改變的機會。
改變到那些在早年環境中曾經幫助到你,現在卻阻礙著你的模式,保留那些在早年形成,現在還在幫助著你的模式。
在客體關係學堂,不僅是我以及其他的老師們會成為你的鏡子,客體關係學堂的同學們也會成為你的鏡子。
你投入進來,和老師同學們互動起來。才能呈現出我們的關係模式,也能激活我們內在對人際關係的感受體驗。沒有互動,就在關係之外,只有在關係中,才能呈現我們的關係模型。
在客體關係學堂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學員們在一起互動。大家一開始可能覺得這裡不一定安全,還在試探。
慢慢的,有些學員開始做一些自我暴露,講一講自己的故事。而有一些故事會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然後隨著關係的深入,學員們之間會開始出現「喜歡」和「不喜歡」,有人特別喜歡某個人,有人特別討厭某個人。
有人的一句話,另外一個人就炸了,但是其他人似乎並沒有對這句話這麼感冒。
有人說話喋喋不休,別人沒有耐心聽。這些都會在客體關係學堂的互動中呈現出來,也會在客體關係學堂的互動中得到來自他人的真實反饋。
在這裡有這樣的一條邏輯:你在早年中形成的關係模型,會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複製」。
所以,既然在你平時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中複製,那麼也會在我們客體關係的這個團體中複製。
而這裡不同的是,我們會共同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也會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你得到真實反饋的空間。
往期的學員說,在這裡,我什麼都能說。那些我們不能接納的自己的樣子,脆弱的、委屈的、無力的,都可以在這裡呈現出來。同時,那些在我們的內在世界中閃閃發光的舞動的精靈,也得以有了觀眾。
當我們的關係呈現出來以後,有的關係是有利於你和他人建立更穩定、更親密的關係的。而有的人對他人的感覺,是經過一層「濾鏡」的,這個「濾鏡」是他早年經驗給他的預期。
早年經驗告訴她,她就是沒有人喜歡的。那麼,即使在團體中,其他人投來善意,告訴她他被她吸引了。她可能會否認說,不,我不是這樣的,我沒有那麼好。
我們也可以在客體關係學堂中看看,我們是如何用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一步一步的去演我們的劇本,實現我們的預期的。
你會發現,是你自己完成了你對自己的預言。而當這些得到反饋的時候,你就有了改變的途徑。
同樣的,在客體關係學堂中,你也可以通過利他,幫助他人,給他人反饋來練習你的人際關係。比如,在我們的客體關係學堂的學員中,有一位就經常說:我說話難聽,但是我還是要說。
但是,後來她在客體關係學堂中更深入的認識了自己之後,她知道了,她說話難聽,可能只是她在複製她母親對她的模式,同時她也在用這個方法自我保護。
她覺察到以後,她之後對他人反饋的語言就變得溫暖,有溫度,而不總是讓人覺得在攻擊別人。
在客體關係學堂中,我們鼓勵表達,你表達的越多,呈現的越多,去覺察它,就會獲得更多改變的機會。
認識你自己,是我們在這裡要做的事情。書和課程,只是你人生的註腳,書是讀不完的,課程是聽不完的,但是隨著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我們會變得更接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