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到底能不能打?答案可能比想像中的複雜...

2020-10-11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教育孩子到底能不能打?這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

一般反對打孩子的人認為,肢體暴力,體罰會對孩子造成身體和心理傷害,影響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形成。

而認為可以打孩子的人認為,「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更關鍵的是,很多父母從小也經常被打,現在不但健康長大,不少人還小有成就,他們認為這離不開父母的嚴厲管教,便將「打孩子」合理化。

其實,這種「合理化」已經不合時宜了。70、80年代出生的孩子,信息閉塞,教育環境落後,絕大部分孩子都被父母打過,兄弟姐妹和同伴之間將被打視為家常便飯,大家都差不多,這是一代人成長背景。

但20世紀末以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呼籲其所有成員國禁止對兒童進行體罰。經過這麼多年,教育孩子不能打的觀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尤其是「00後」、「10後」的孩子,很多人從小被呵護、細心栽培,被打過的人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他們都是「數字星球」的原住民,信息交流十分便捷。今天這個孩子被父母打了,明天就從同學口中得知,別人家的父母都不打人,這會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且,改革開放那麼多年,西方國家傳過來的文明、平等、人權這些理念,是深得年輕一代認同的。在他們看來,父母打孩子是粗暴的、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所以,「打孩子」再也不能被孩子們合理化。

所以,現在的孩子真的完全不能打了嗎?也並不是如此絕對。從科學的精神心理學角度來看,究竟能不能打,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和使用「體罰」這個方式。

大家都明白,體罰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讓孩子記住教訓,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行為有畏懼之心,但如果父母的體罰沒有與孩子提前約定好,沒有明確的懲罰和建立規則意識,而是帶有洩憤、羞辱、貶低孩子的意味,那麼這種打肯定是不對的。

換言之,如果父母避開了以上誤區,只是客觀、中立地使用「體罰」作為行為矯正的方法之一,那麼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注意以下要點:

第一,體罰不能對孩子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體罰的目的是為了教育,而不是為了給孩子造成身體痛苦,更不是虐待孩子。

有的父母氣上心頭,恨不得把孩子打哭、罵哭,非要逼得孩子當場認錯為止,這就不是一種科學的教育,這更多是給孩子製造痛苦。

更不用說有的父母打孩子時不注意分寸,一巴掌把孩子打到牙齒出血、耳膜受損、鼻青臉腫,這種打已經等同於家暴,也要堅決抵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體罰不可毫無緣由,一定要與孩子約法三章。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以後,一上來就對孩子一頓打,孩子毫無心理準備,這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應寬容對待,著重於理解和言語引導,尋找解決辦法。並藉此機會與孩子約定好,如果孩子下次沒有特殊緣由而明知故犯,那將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此時,懲罰的方式可多種多樣,比如減少玩遊戲的時間,幫大人做家務等等。如果一定要選擇體罰,也未嘗不可,比如打手心、打屁股、跑操場、伏地挺身等等。

具體怎麼罰,可以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孩子意識到犯錯以後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會產生一定的畏懼感,一般不敢輕易犯錯。

有的孩子可能經過權衡,反而會選擇體罰。如果確定是體罰,那麼還要落實細節,比如打幾下,怎麼打,什麼時候打,力道如何,當然要注意不能真的傷害了孩子。

這其實就是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就算是採納了其它懲罰方式,懲罰的細節也是一樣要講明白的。

既然雙方有了君子約定,那麼下次孩子如果真的犯錯,父母就言出必行,不要心軟,要建立底線意識。

但如果孩子明明沒有類似錯誤,但父母下一次因為其它沒有約定好的犯錯打了孩子,這就是父母不對了。這會嚴重破壞孩子的規則意識:爸媽都不講規則,我為什麼要講?

如果有這種情況,建議父母事後向孩子真誠道歉,父母必須加強反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第三,體罰時嚴格遵守約定,不能同時言語侮辱。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

父母一定要意識到,語言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體罰,甚至很多時候是遠遠超過了體罰的傷害。

現在的父母大多都很心疼孩子,他們自己當年被爸媽狠狠揍過,知道打在身上有多痛,所以他們其實不捨得讓孩子再受皮肉之疼。但在孩子犯錯時,他們又覺得必須給孩子狠狠的教訓。那怎麼辦呢?很多家長會採取嚇唬的形式。

比如抄起木棍、藤條、用報紙捲成的紙棍等,狠狠地打在孩子旁邊的桌子、椅子上,表情兇惡,言語辱罵,比如「蠢豬」「白痴」「廢物」「沒出息」等。

這些父母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打疼啊,怎麼會造成傷害呢?其實,兇神惡煞的表情和語氣,侮辱性的語言,緊張、壓抑、令人恐懼的氣氛,對於孩子來說這比單純的體罰更加可怕,會造成重大的心理創傷。

我們在深度催眠下進行心理幹預時,發現父母的辱罵、批評、貶低,是導致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礙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父母採取的方式更加極端。孩子做錯事了,他們不打孩子,但是當著孩子的面狠狠地打自己,一邊打一邊給孩子下跪,大喊著「爸媽求你了」「求求你要聽話」類似的話。

父母這種行為對孩子的衝擊是很大的,他們很可能確實不敢再犯了,但會形成嚴重的愧疚、自責和自我否定,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這非常容易導致安全感缺失、自卑、自罪等抑鬱症核心症狀,有的孩子還會效仿父母,用打自己、自殘來發洩負性情緒。

所以,這類行為也要堅決反對。

同時,父母一定加強自身修養,樹立家庭中積極健康的三觀,要利用言傳身教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有的家長很不解:為什麼別人家也打孩子,我也打孩子,但偏偏出現問題的是我的孩子呢?

這很可能是因為這些父母只知道別人打孩子,但不知道別人會利用更多的時間積極培養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孩子的心理創傷。這就是親密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當然,雖然體罰不是完全不可行,但如果有其它更好的、更有智慧的引導方法,父母們完全可以不用靠打。

實際上,很多家長對孩子是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但孩子成長過程中又免不了犯錯,究竟如何應對呢?以下分享10條科學的管教方法(來自醫學界兒科頻道),有一定的實用意義,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1、展示和交談:用冷靜的語言和行動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模範的行為。

2、設定限制:告訴孩子他們可以遵循的、明確且一致的規則,並用他們的年紀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聽。

3、告知後果:請冷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如果他們表現不佳可能導致的後果。

比如,告訴他們沒有收拾玩具,那麼今天剩下的時間裡就不能玩。切實、及時地執行這些規則,不要幾分鐘之後就把玩具還給他們。

不過,不能剝奪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吃飯。

4、傾聽孩子:學會傾聽很重要。在解決問題之前,讓您的孩子說完ta這麼做的原因。

當不良行為有一定模式時,父母要注意並與孩子交流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懲罰,比如有時孩子只是感到嫉妒。

5、注意孩子: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管教孩子最有力的工具是你的注意力——鼓勵良好的行為並勸阻其它不良行為。

6、學會讚揚:孩子們需要知道自己行為的對錯 。父母應該注意他們良好的行為,儘量具體地指出並表揚良好的行為和嘗試,比如「哇!你把那個玩具收拾好了!」

7、學會忽視:只要孩子沒有做出危險的事情,並且在作出良好行為時能夠足夠地關注,那麼學會忽視可能是阻止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學會忽視能夠讓孩子了解他們行為的直接後果。

比如,有時孩子故意不斷丟棄餅乾,那麼ta就吃不到餅乾了;如果ta破壞ta的玩具,那麼ta就不能玩了。不久之後,ta就能學會不亂扔餅乾並好好地玩玩具。

8、準備迎接麻煩:在可能出現不良行為的問題之前就要想好該怎麼辦,為之後的活動提前做好計劃並想好孩子該如何表現。

比如,在乘坐飛機之前告訴ta不能大吵大鬧,教會ta如何緩解自己的不適。

9、重新定義不良行為:有時兒童行為不良,只是因為他們感到無聊或者不知道做什麼好,試著為孩子找點其他事情做做。

10、試著「靜靜」:當孩子打破了某些規矩,「靜靜」(time-out)可能特別有用。實行這個方法時,告訴孩子,如果他們不停止不良的行為,他們會被要求去「靜靜」。

相關焦點

  • 孩子犯了錯家長到底能不能打?能打,但不能隨便打!
    在我國,由於受傳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有很多家長至今還把打罵孩子當作家長的自然權利。自己的娃,想打就打!那麼,家長這樣的行為究竟是對還是錯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家長到底要不要打孩子?01 能不打就儘量別打因為打孩子終歸是不對的,而且打孩子的後果其實還是蠻嚴重的。
  • 打孩子到底能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近期學習了一個育兒培訓課程,在晚分享的時候說到關於「孩子該不該打」的話題。想起從小經常被打的那個自己,我極力反對以「打」為主要教育方式的行為。首先來說說,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總忍不住要打孩子?是因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真的是除了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嗎?
  • 國際不打小孩日:孩子教育到底能不能打?
    對現代父母來說,「打孩子」也許是最不被認同的教育方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然而,從沒打過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絕對不打孩子,而世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動了手,事後又十分後悔、自責。  英國與美國的很多地區都規定父母打孩子是違法的,可是在韓國,法律又是允許父母打孩子的。
  • 胰島素到底能不能打?
    在針對糖尿病診治的臨床工作中,經常有患者問我:大夫,麻煩您告訴我,哪種降糖藥最好,請給我用上吧。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難回答,因為「哪種降糖藥最好」這個問題,就像問「哪件衣服最漂亮」一樣,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冬天我們穿羽絨服,夏天我們穿短袖、短褲,但是不能據此就說羽絨服比短袖、短褲漂亮。關鍵是穿衣要和季節匹配,用藥要和病情匹配。同理,降糖藥物中到底是阿卡波糖好一些,還是胰島素好一些,需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 1+1=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我的答案是:能。但,能。卻不能隨便打。 當孩子降生在家庭當中,他就已經作為一個獨立,有思想,有尊嚴的人存在了。雖然他還很弱小,弱小到需要你來保護,需要依靠你來生活。好像離開你,他什麼都做不了。 孩子緊攥著鉛筆,滿臉淚痕的縮在角落裡,望著暴跳如雷的父母,他的心中也有些不忿,他白天在幼兒園的時候明明學過。1+1就是=3 孩子眼裡的倔強更是惹怒了父母,於是,巴掌高高的揚了起來。 孩子做錯了嗎?錯了。打罵過後就能學會嗎?不能。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中國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可能一直以來是困擾很多習武之人的一個問題。如果說傳統武術能打,能在擂臺上打實戰,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傳統武術大師、掌門在擂臺上與一些業餘搏擊選手對抗,30秒內便被KO。如果說傳統武術不能打,為什麼歷史上一些練習傳武的人如郭雲深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之稱,孫祿堂的功夫敢挑戰日本高手。近幾年由於國內一些追求虛名的傳武大師的失利與敗北,他們代表不了傳統武術,更加不能說中國傳統武術不能打。最早期的中國傳統武術是一種求生保命的技能,早期的人們為了能夠基本生存下來,時時刻刻都會與野獸鬥,與敵人鬥。
  • 孩子做錯了,能不能打?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Part.1.你打過孩子嗎「孩子犯錯了,我到底該不該打?」這恐怕是每個父母都會經歷的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或許可以通過「打」的方式,通過肉體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嚇,讓孩子暫時性地改邪歸正。Part.2.打孩子會有怎樣的後果棍棒教育下的孩子與家庭,往往會在成長中遇到更多的問題。
  • 「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寶爸一番回答,堪稱教科書答案
    而他們的回覆就是,孩子上課不聽話,為了讓孩子學好,安靜聽課才動手。最後還靈魂質問一句: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看完這個新聞,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因為作為媽媽,實在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但我又覺得,不把戒尺還給老師,萬一孩子對老師沒有敬畏感怎麼辦,所以很矛盾。這時候,孩他爸說:「這件事錯就錯在老師沒有分寸感,把孩子給打傷了。
  • 音樂教育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科學給了我們最理性的答案!
    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長大後可以追求有尊嚴有質量的幸福生活,這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在為孩子選擇「一技之長」時,音樂教育幾乎成為了家長們的不二之選。除了我們常說的「堅韌」、「審美」、「協作」的優良品質,音樂教育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
  • 音樂教育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科學給了我們最理性的答案
    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長大後可以追求有尊嚴有質量的幸福生活,這才是成功的教育。除了我們常說的「堅韌」、「審美」、「協作」的優良品質,音樂教育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誰能將大腦右半球的「音樂腦」充分利用,誰就能升級「大腦程序」,擴充大腦「內存」!
  • 問答|美白針到底能不能打?
    問:美白針到底效果怎麼樣呢?到底能不能打?答:人體皮膚像是一個很複雜精密的設備,美白針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美白的作用,具體影響膚色的因素非常得多。美白的藥物各種各樣、非常複雜,常用的有維生素C、甘草製劑、還原型穀胱甘肽、氨甲環酸等。這些藥物通過幹預黑色素的合成,抑制黑色素向表皮的運輸過程,來使皮膚變白。那麼,美白針到底效果怎麼樣呢?到底能不能打?
  •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人的成長中,除了愛,還需要敬畏
    諸多問題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孩子真的這麼「打不得」嗎?實際上,動手打孩子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教育,那就是「敬畏心」。教育孩子,懲罰孩子不僅是讓他意識到錯誤,更是培養孩子的一份敬畏之心。一、教育孩子能不能懲罰?
  •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人的成長中,除了愛,還需要敬畏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吼叫教育讓孩子心靈受到一定創傷,打罵教育總是適得其反,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諸多問題的存在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孩子真的這麼「打不得」嗎?
  • 「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寶爸一番回答,堪稱教科書答案
    而他們的回覆就是,孩子上課不聽話,為了讓孩子學好,安靜聽課才動手。最後還靈魂質問一句: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看完這個新聞,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因為作為媽媽,實在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但我又覺得,不把戒尺還給老師,萬一孩子對老師沒有敬畏感怎麼辦,所以很矛盾。這時候,孩他爸說:「這件事錯就錯在老師沒有分寸感,把孩子給打傷了。
  • 「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寶爸一番回答,堪稱教科書答案
    而他們的回覆就是,孩子上課不聽話,為了讓孩子學好,安靜聽課才動手。最後還靈魂質問一句:家長能打,老師為什麼不能打?看完這個新聞,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因為作為媽媽,實在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但我又覺得,不把戒尺還給老師,萬一孩子對老師沒有敬畏感怎麼辦,所以很矛盾。這時候,孩他爸說:「這件事錯就錯在老師沒有分寸感,把孩子給打傷了。
  • 教育孩子的時候能不能打?教育孩子要謹慎地利用「打」
    最近開學,聽到很多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恨不得一頓毒打。那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不能打,如果打,該怎麼打?我記得,我小時候讀書,鄉村裡的老師手裡都拿著一根竹教鞭,遇到不聽話的孩子,讓孩子手心向上,往手心一打,孩子立馬老實聽話了。
  • 打孩子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你想像不到,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身邊,很多家長將「不打不成才」的育兒理念貫徹到底,縱使現在很多人覺得孩子不一定要打,講道理也是可以教好的情況下,旁人看到孩子調皮,還是會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就是打出來的!打就打了,又沒打壞,還不是為你好!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長記性!何必跟他講道理!
  • 答案可能遠比想像的要複雜
    答案可能遠比想像的要複雜從古代到現代,從君王到平民百姓,都有人想要長生不老,一直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宇宙如此之大,有許多東西我們毫不了解,事物存在一定是有它的道理,也必需要有它的存在來平衡穩定這個世界的關係,才能讓這個宇宙一直延續發展。在宇宙的眾多法則裡,大家都陌生的一條就是生老病死。
  • 孩子上房揭瓦,到底能不能打?
    今天我來表明下立場:可以打,但是不能隨便打。當然,如果寶寶還沒滿三歲,即便你再生氣,也不能打。她還沒有什麼是非對錯的觀念,你打了也白打,下次可能還會再來一遍。我們不能把教育她,變成個人情緒的發洩。打也只能打手心,不打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樣不會造成傷害。
  • 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該怎樣培養孩子呢?
    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要是打的話把孩子打皮了該怎麼辦?或許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新手爸爸媽媽們。或許很多新手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到底要不要打孩子呢?答案當然是NO,那麼怎麼樣引導孩子呢?我們接著往下來看。1.找到原因和目的,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