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關孩子的未來,人人關心,所以話題不斷,幼兒園是孩子邁進社會的第一步,家長們對於選學校的問題總是格外地重視,經常聽到有人抱怨上幼兒園比讀大學貴,甚至南充某些幼兒園號稱定價4萬一學期,一學年豈不是8萬,得虧還有折扣,不過這優惠價54998元也超過不少南充人一年的收入。
幼兒園一般分為公立和民辦兩種,而民辦裡又分普惠和非普惠的。民辦普惠幼兒園享受財政照顧和補貼的政策,並接受相關部門收費監督,收費向公辦幼兒園看齊的幼兒園,而非普惠幼兒園的價格就相對市場化。
截止去年10月,南充市共有幼兒園(含辦學點)1332所,其中公辦園(點)585所,佔43.92%,民辦園(點)747所,佔56.08%。在園幼兒16.4萬人。其中公辦園73944人,佔45.02%;民辦園90318人。佔54.98%。全市在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就讀幼兒12.45餘萬人,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76%。
現實的情況,整個南充約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非普惠制幼兒園,而一般非普惠性高收費的幼兒園又大多在城市內,所以身邊難免出現很多朋友說的讀幼兒園比讀大學更貴的問題(很多大學都有高額財政補貼,所以收費低),特別是新建開發片區的小區,公立學校資源的還未完善,市場化下更多民辦幼兒園提前布局,加之某些小區標榜高端,導致引入的幼兒園收費頗高。
由於非普惠性(即以追求盈利為目的),高額的費用使其必然要與其他學校有區別才有競爭性,豪華的硬體配置自然是最直觀的優勢,這個倒不用質疑,畢竟都能直觀感受到。
由於幼教市場化時間不長,軟體方面則由於我國學前教育市場化時間較短,為凸顯高端,直接搬起了其他國家來套。近年來出現許多掛「某洋名、某大學、某名人」的品牌幼兒園,事實上是這類品牌幼兒園大多加盟或者碰瓷,師資力量可能並未與知名大學有關。這類幼兒園很多還冠以國際二字,宣稱這裡對標美國、那裡源自日本、什麼來自歐洲,培養出孩子的各種「國際範」,安排一些奇怪的課程、沒事學著外國布置起折騰家長的作業,把不切實際的任務一股腦兒全扔給家長,美名其曰「家長要配合教學「。如今很多抱怨幼兒園折騰的家長,其實都是在為這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買單。
我特別想吐槽的是這些學校「標配」的外教雙語教學,這些外國人有沒有合法籤證、工作許可就不說了。一般聘請的外教並不固定,大多請的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來教學,有的是英式、有的是美式、有的是印度口音,有的甚至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還沒有國內的英語專業大學生水平高。
幼兒園不像大學,大學畢業好的學校和專業畢業後是能直接體現回報的,而幼教的收益存在不可證偽性。這些「高端」幼兒園真的就能讓學生變得更聰明更好嗎?不一定,長期以來幼教特別是民辦學校師資力量很薄弱,與其他教育階段不同,學習為輔,養育為主,因此在從業人員的選擇面就很廣,另外受制於這些學校的薪資水平,支撐不了高端專業人才的需求。
2018年底「1115」政策出臺,幼兒園資產禁止上市,終結了幼兒園20年市場化的黃金時代。2020年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要達到80%,學前教育「普惠化」的發展方向明確,民辦園轉型成為必然。
小學、初中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的基礎教育,被納入義務教育年限,以前受制於成本收益原因,並未對幼兒園重視,所以導致公立、普惠學位不足。隨著收入的提高,以及部分家長的盲目攀比,高端幼兒園需求旺盛,綁上這幾年房地產開發配套新建的幼兒園價格更是日趨「貴族化」,養孩成本劇增。
2018年國內新生兒比上年減少200萬,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嚴峻,「1115」政策出臺也是為了鼓勵生育,普惠制未來才是主流,南充最近關於幼兒園的新建也是有不少消息,為的就是達到政策比例,補齊短板。
「高端」幼兒園存在即合理,但是貴族化的幼教的完全不必迷信,普通人的完全可以選擇普惠制幼兒園,不管再好的幼兒園,沒有父母的正面引導,也是不行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我們可以盡一切的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有空多陪陪孩子讓他們快樂,應該比在豪華的幼兒園裡同某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老外那學一口咖喱味的英語有利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