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0月2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的洱源縣,是高原明珠洱海的發源地,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洱源縣面積2614平方公裡,是漢、白、彝、回、傣、傈傈等26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因自然資源豐富,被人民讚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高原水鄉」「嗩吶之鄉」。
根據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邊境山區工作總體方案的要求,上海交大自2012年起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雙方從此結緣,開始攜手共戰脫貧攻堅。學校黨委高度重視,確定了「扶智為主,全力而為」的工作原則,在校內形成了由分管副校長牽頭負責、主辦部門組織推進的幫扶體系,並依託「心」「行」「夢」「恆」四個專項扶貧基金,發動廣大師生醫務員工參與,廣泛吸收社會愛心資源支持,開展了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救治、醫療義診援助、鄉村教師助教、貧困學生助學、各類人才培訓、科技服務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等幫扶工作。2018年,洱源縣實現脫貧摘帽。上海交通大學認真履行扶貧責任書任務,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的原則,持續深入開展各項幫扶工作。
根據對口幫扶洱源縣的真實事跡和原型人物,上海交通大學融媒體中心出品、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統籌攝製了微電影《彩雲之交》,並由交大師生傾情演繹,介紹了上海交大人在洱源扶貧的相關工作。
「萬樹縣長」等掛職幹部發揮專長,主動服務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上海交大針對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充分利用在農業、生物、環境等領域科技和人才優勢,通過在洱源的掛職幹部,發揮掛職幹部專業特長,探索和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專業骨幹教師、洱源縣掛職副縣長許文平入住洱源的第一個月,就走訪了洱源的6鎮3鄉,完成了洱源種植業調研報告,並用3個月的時間進行完善,走訪了雲南省農科院等相關單位與企業,共同探討和分析洱源發展思路並向縣委和縣政府匯報。在此期間,許文平多方打聽,四處走訪,偶然聽說了牛街燈草灣有種蘋果。燈草灣植被茂密,生態系統獨立,小氣候特徵明顯。「這個高度幾乎是蘋果種植的臨界點,再往上就不能種了。而越是高海拔種植的蘋果,晝夜溫差大,味甜果香。」許文平對燈草灣蘋果讚不絕口。為此他還專門邀請了專家進行探討,大家一致認同該蘋果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與小氣候,3萬畝可發展空間前途無量,也因此促成了產業扶貧基地的成立。2020年7月,為當地蘋果生產基地獲得近100萬銷售訂單。此外,按照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許文平充分利用個人和學校資源,募捐2萬株樹頭菜樹苗和1千多株水果苗木,包含43個品種,支持洱源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正是因為募集樹種的事情,他被交大同事調侃成洱源的「萬樹縣長」。
交大工會也為洱源的各類特色優質農副產品積極帶貨,除了主動採購洱源農產品外,還特推出洱源產品專場,幫助洱源縣地方特產走出雲南。此外,2019年還新增洱源定點幫扶縣療休養線路,吸引了眾多教職工參與,這充分展示了教職工對學校對口幫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體現了交大教職工的情懷和愛心。
「幫錢幫物也要幫忙建個好支部」:組工幹部脫貧黨建兩手抓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組織部主任科員、掛職洱源縣茈碧湖鎮豐源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的田羅銀,到村一個月就深入9個自然村,遍訪了所有貧困戶,實地調研村內山水田林草等資源狀況及居民的生產、生活、產業、收入等村情,為脫貧攻堅做調查、找問題、謀對策。「大、小南極兩個自然村仍長期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老百姓廣種薄收、靠天吃飯,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田羅銀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有一種技術不用油、不用電,也能把水從山下「提」到山上。他輾轉找到這家科技公司,邀請公司技術人員到村考察,同時自己多次請教學校力學、水利學等方面專家,論證其可行性。最終,在滬滇協作資金支持下,自然能提水項目於2020年4月進入施工階段,項目完成後,每年將提水15萬方,解決山上1300多人、8000多畝土地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造福生活在海拔2700多米高山上的百姓,讓一方水土真正養得起一方人。
「除了幫錢幫物,也要幫忙建個好支部。」組工幹部出身的田羅銀清楚,只有建強黨的組織,脫貧成果才能真正鞏固。他利用學校專項黨費,指導完成村委會院落改造和黨建文化牆建設,並定期給村幹部講授黨課,營造出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推動形成凝心聚力、幹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交大「阿鵬」紮根「高原水鄉」,扶貧更扶智
上海交大在洱源縣的掛職幹部們被當地鄉親親切地喚作交大阿鵬(雲南語,男性為阿鵬,女性為金花),感謝他們造福洱源。孩子是洱源發展的希望,加強基礎教育是斬斷窮根的必要抓手。教育阿鵬——數學科學學院的呂憶松老師是第一個到洱源掛職服務的上海交大教師。在他的提議下,學校實施「10+20+50+100」培訓計劃,每年安排10名以上中小學校長、20名以上骨幹教師和50名以上青年教師分批到上海接受培訓,100名以上教師通過遠程教學、送教上門等形式接受專門指導,目前已累計培訓教師1900餘人次。洱源一中的音樂教師李愛玲,在「行」基金支持下,到上海交大附中跟班學習半年後,不僅學習到了先進的教學方法,更是在人生選擇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她為了做好白族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在學校和洱源縣的支持下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一年。回到洱源後,她組織當地民間藝人手機整理了一批白族傳統音樂樂譜,主動宣傳和推廣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動情地說:「是上海交通大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上海的學習讓我知道了人生應該有不同的意義,我要發揮我的專長,不斷學習和成長,真正成為一名對白族音樂發展有用的人,不辜負學校對我的培養」。
此外,交大每年還派研究生支教團隊前往洱源縣當地學校進行支教,至今為止,共安排8屆65名研究生志願者接力前往洱源支教。掛職幹部們還積極引進各類公益資源,資助了40名在高海拔地區、艱苦教學點長期執教的困難鄉村教師,在洱源捐資設立2個遠程教室,包括60臺電腦和30臺教學用縫紉機,累計向洱源圖書館、洱源二中捐贈7000冊圖書,並為洱源300個班級訂閱美術報,助力山區孩子音樂、美術啟蒙教育。掛職幹部田羅銀為給村裡347名小學生提供更好學習條件,還積極協調由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的南極村幼兒園項目建設,爭取資源為學生提供統一校服,為山區校點定期提供學習和運動器具。「我們要儘快把村裡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起來,在更多孩子心裡種下科學種子。」 交大工會也組織捐贈了94臺計算機、2臺印表機和56條毛毯,將定向捐贈給洱源縣茈碧湖鎮豐源村中心完小,幫助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給孩子們帶去溫暖。
楊燕是洱源縣的學生,她在高中期間就認識了很多來自上海交大支教團的大哥哥大姐姐,在他們的幫助指導下,2015年她以高考成績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被上海交大藥學院錄取。正是這一年開始,洱源縣的高考錄取率明顯提升。2019,楊燕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她主動報名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研究生支教團,就是為了圓一個支教的夢。在支教期間,她承擔了5個班的生物教學。疫情期間,她網上教學授課不輟。七年過去,當年貧困縣被支教的小姑娘,在另一個貧困縣支教扶貧,她要將這份自強與初心傳承下去!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生態扶貧與環境保護並舉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是洱源縣隨處可見的標語,也是扶貧幹部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雲南時就曾做過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洱源縣委縣政府也深刻領悟,洱源縣的脫貧攻堅必須兼顧保護與發展,民生與生態並進,走出一條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上海交大根據總書記重要指示,發揮自身的科技、智力和人才優勢,建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為當地探尋綠色生態發展新路徑。交大師生全力做好洱海水環境保護技術支持工作,匯聚各方人才共同建設以洱海保護為核心的國家級高原湖泊野外觀測臺站,將近20年參與洱海保護工作的經驗和成果輻射到雲南高原湖泊,積極面向全國推廣高原湖泊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技術經驗。
上海交大自2003年起開展洱海水生態保護科學研究,以孔海南、王欣澤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多年如一日攻關洱海水汙染治理,紮根銀蒼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先後有師生1000餘人次駐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樣品採集3萬餘次,分析水質指標16萬餘次。團隊的洱海研究成果被列為「十一五」期間水專項標誌性成果之一。十年裡,團隊在永安江中遊參與建設了包括大樹營溼地、永安溼地、鄧北橋溼地、騰龍溼地和團山溼地等總佔地面積近萬餘畝的溼地修復工程,並先後在汙水處理廠的尾水深度處理、入湖河流的水質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綜合利用以及湖灣的水質改善等多方面進行的研究工作,形成專利技術數十項,成果還曾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通過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等機構的帶動作用,開展科學研究、示範工程和技術諮詢服務,在洱海流域內外組織實施各類項目100餘項;接續跟蹤研究洱海水質與生態變化,完成水質分析報告335份,為洱海保護治理長效模式提供了決策依據;為當地培訓生態環保技術人才近3000人次,建成了一支高水平技術隊伍。
「帶不走的醫療隊」助力醫療衛生建設
在醫療建設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交大醫學院持續派遣醫療團赴雲南等地縣級醫院開展幫扶活動,附屬瑞金、仁濟、新華、九院、一院、六院、兒中心、胸科等三級甲等醫院均先後派出醫療隊赴雲南對口支援雲南省縣級醫院工作;先後派出23批71名優秀青年志願者參加由團市委與市文明組織的「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計劃」;近年來組織多批次醫療管理專家赴雲南省開展醫療服務與人才隊伍建設活動,為西部地區醫療事業培育醫療人才隊伍、輸送醫療資源。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連續10年對口支援雲南省祥雲縣人民醫院建設,為當地醫務人員來滬培訓近1000人次,推動新建學科14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從0發展到12個,完成從二級乙等醫院向三級綜合醫院的跨越式發展;附屬胸科醫院持續8年免費救治雲南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79名,與當地醫療機構共同將救治工作做成常態。並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篩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的愛心幫扶活動,投入近百萬元;附屬胸科醫院開闢綠色通道,救治了136名重症難症患兒;展開滬滇醫療合作,不定期組織專家義診團赴當地組織義診活動,服務困難群眾超過1000人次。
洱源縣茈碧湖鎮豐源村的小鋒(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家庭貧困、病情複雜,未得到及時救治。為了給小鋒治病,家中早已負債纍纍。在「心」基金的支持下,洱源縣為他辦理好各類手續,附屬胸科醫院為小鋒安排綠色通道入院治療,校友企業家為他提供全部治療費用。由於小鋒心臟部位病情複雜,同時患有唐氏症候群,治療和護理難度極大,先後進行三次開胸手術,手術時間長達9個小時,術後重症監護期達1個月,上海交大醫療醫護員工全力以赴,終於讓小鋒轉危為安,獲得新生。
交大師生傾情演繹,《彩雲之交》微電影講述9年幫扶事跡
本片根據上海交大對口幫扶洱源縣的真實事跡改編,根據交大幫扶原型創作的人物,由交大師生傾情演繹;片中群演由當地群眾支持出鏡。全片取景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展示了一幅生態與人文的動人畫卷。故事從洱源白族小男孩燕超以及參與扶貧工作師生的視角出發,以故事講述的方式介紹上海交大人在洱源扶貧的相關工作,以小見大地展示交大連續多年扶貧扶智扶志的決心與成效,當地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參與扶貧工作的交大師生的教育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