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網商開始打出「入學數碼裝備」、「入學生活裝備」等廣告大旗,更有「大學新生裝備清單」等超強貼在網絡爆紅。那麼開學到底需要什麼,哪些「裝備」才能真正幫助新生迅速融入大學生活?記者採訪到幾位正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就讀的大學生,他們將以過來人的「火眼金睛」告訴你什麼才是新生入學最實用的東西。
報到篇:備好證件材料,照片一定要帶足
邁入大學的門檻,報到是最首要的事情。在報到前新生要準備好錄取通知書所提到的相關證件和材料。因為新生入學需要辦理一系列手續,所以,新同學記得帶著身份證及複印件、高考準考證、錄取通知書;帶上團員證等證件以及轉團關係的資料;學校發放的銀行卡要帶著,再多準備一些一寸照片,很多表格、證件需要用到;如果要轉戶口,就要按照通知書的要求備齊一切材料。
在採訪的過程中,人民大學的小尹同學特意提到,一定要按要求帶足照片。拍照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照相館也不方便,最好提前做準備。小尹同學還建議,報到時儘量少帶現金,學費和生活費最好都存在銀行卡裡,現在學校的各種收費基本上都支持刷卡,而且現在銀行的網點多,取現也很方便。
宿舍篇:基本生活用品600元「搞定」 並非越多越好
宿舍是大學新生即將開始四年生活的地方,很多同學認為自己東西帶的越多越好,其實並非如此。中國傳媒大學的小左告訴記者,自己從湖南到北京上學,感覺兩地氣候差異很大。「當時我媽給我做了兩雙大棉鞋,放箱子裡還挺佔地的,可是北京冬天開暖氣,在室內根本用不上,室外又比南方冷,棉鞋沒有靴子保暖好。」她建議,新同學入學購置基本的生活用品就行,其他東西可在學校生活後按需購買。
小左說自己當時也只花了600元左右購置基本的生活用品。從學校買了一套床上用品:360元;日常用品:漱口杯3元,喝水杯20元,毛巾10元,洗髮水、沐浴露30元,洗衣粉5元,碗筷15元,拖鞋10元,衣架7元,吹風機50元,粘鉤5元,暖壺25元,桶和盆15元,鏡子7元,梳子5元,水果刀7元,衛生用品50元。
食堂篇:「簡約型」550元「社交型」1500元
人民大學的小尹說,到校後第一個月的開銷比較大,可以先準備1000元左右的現金,具體要視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而定。新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生活費標準,這對新生培養自我理財能力也有所裨益。
「簡約型」550元:夥食費400元(主要在食堂吃),50元電話費,生活用品50元,其他50元。
「標準型」750元:夥食費500元,電話費50元,網費50元,零食50元,生活用品50元,其他50元。
「社交型」1500元:夥食費500-600元,信息費200元(打電話+上網),零食200元,和朋友一起吃飯娛樂400元,其他100元。
教室篇:電腦、智慧型手機成「標配」
剛入學的新生對象牙塔的生活充滿好奇,而各種學習用品和社交裝備更是不可或缺。人大的小尹同學提到,手機、電腦在幾年前已經成大學生的標準配置,只是隨著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大家追求的檔次越來越高。經濟條件好的可能還要配備蘋果三件套(IPhone、IPad、MacBook)。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同學而言,一臺筆記本電腦,一部智慧型手機足矣。
農業大學讀大三的小鄭同學告訴記者,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功能齊全:能聽歌、打電話、看視頻等,上課的時候還可以拍下老師的PPT或者錄下老師的上課要點,建議新生買一個。自己身邊的同學現在用的大都是智能機,自己剛入學的時候買了一個1000元左右的手機,後來換成智慧型手機了,也只花了1500元左右。而且現在的手機都具有拍照和錄像功能,如果沒有必要,數位相機這一項可以省了。
小鄭同學說,自己的電腦是入學後才買的。她覺得這樣做比較明智,不同專業對電腦的需求也不同,學設計或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對電腦的配置要求要高些。喜歡輕便的話,現在的超極本和上網本也是種類繁多。她估算了一下,3000-5000元的電腦足夠在大學裡用上四年。對於購置電子裝備,她認為5000元的標配應該足夠了。
中傳的小左說,除了這些標配,如果經濟允許,還可以購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電子產品。現在很多同學購買了輕便小巧的迷你IPad或者Kindle,可以隨時隨地瀏覽新聞、看電子書和電子雜誌。儘管網絡傳言說「想破產,買單反」,但是還是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們攢下錢,為自己買一臺心愛的單反照相機。
幾位被採訪的同學一致認為,新生入學不能盲目跟風與攀比,要按自己的需求採買置辦。 (記者林露 實習生左纖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