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能領缺牙補貼」的消息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流傳。消息稱,這項政策是向缺牙的上海老人發放補貼,一年能有5000多元。上海闢謠平臺微信後臺也收到粉絲提問稱,這則消息真假難辨,究竟是不是真的?
網傳消息截圖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搜索發現,近日,權威媒體都沒有發布過關於「缺牙補貼」的報導。與「缺牙補貼」有關的文章,幾乎都來自一些自媒體,但各自媒體之間的「政策」細節卻不盡相同。除了「向上海缺牙老人補貼5000元/年」以外,還有的文章則羅列出「不限戶籍」「種牙最高補貼5000元/顆」「2萬元修復半口牙」等細節。試想,一項嚴謹政策怎麼會有自相矛盾之處呢?另外,這些文章有一個微妙的共同點:向缺牙老人們極力推薦種牙。這不免讓人心生疑竇。
記者就「上海是否有缺牙補貼政策」這一問題,諮詢了「上海健康熱線12320」。工作人員回復稱,上海並沒有這樣的補貼政策。
那麼,所謂的「缺牙補貼」又是怎麼來的呢?記者發現,「缺牙補貼」的背後,不乏一些商業機構的身影。
事實上,治療「缺牙」,不少人會選擇種牙。但因其成本包括材料、人工等較高,再加上不同患者的治療難度、方案不同,費用差異會很大。一些不厚道的商家藉此來大做文章,如在明面上給予補貼,以低價誘惑缺牙患者來種牙;卻在診療過程中見縫插針,安排檢查項目和使用治療的耗材,不斷收取高額費用。一來一去,「補貼」種牙不僅沒降價,反而還付了更多的冤枉錢。
專家提醒,種植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處置不當可能出現併發症,最終導致種植失敗,「牙財兩空」。建議有種植需求的患者,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遇見低價時先別心動,而是要考察以下幾點:
一看該醫療機構是否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二看該機構是否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審核批准開展口腔種植專業;
三看操作者是否取得執業類別為「口腔醫學專業」的《執業醫師證》。
此外,患者還應事先了解口腔種植的風險和收費情況;術後要保存好病例卡及收據,以便發生糾紛時維權。
綜上,所謂的「缺牙補貼」並非官方政策,而是一些商業機構自行舉辦的活動。市民若有種牙需求,務必認準正規醫院和有專業資質的商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