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最近,向來低調的騰訊有些異動。
2018年二季度,騰訊財報顯示,騰訊在遊戲和社交兩大主營業務上略顯疲軟,業績有不同程度下滑,而其他業務板塊卻因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雲服務的貢獻,實現了同比增長81%的成績,金融業務表現顯得格外突出。
另外,財報中還透露,由於支付業務方面的政策調整,騰訊正致力通過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活動中其他商業化舉措來減輕對支付服務收入和毛利的不利影響。
也許是為了緩解主營業務的壓力,也許是為了破除騰訊金融業務在支付方面的困局,近日,騰訊把甚少宣傳的金融業務從FiT線(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升級成了獨立的騰訊金融科技品牌,正式亮相,似乎有意呼應財報中所指的「其他商業化舉措」。
於此同時,新流財經獲悉,騰訊目前正在籌備與部分銀行信用卡部門的合作信貸項目,後期或將與銀行聯合推出信用卡類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騰訊金融科技可能深度參與到風控建模、前端獲客、產品運營等過程中,也是騰訊多年來在自營消金業務層面的一大突破。
從樹立獨立品牌到展開新動作,無一不是信號,騰訊這次是真的要在金融「搞事情」了。而消費金融,無疑是騰訊金融「C位出道」的最佳選擇。
在「全民金融」時代,很難有人能抵擋消費金融十足的盈利誘惑力,坐擁流量的網際網路巨頭更甚。
有趣的是,如今百度有了度小滿金融,京東拆分了京東金融,阿里孵化了螞蟻金服,而回顧騰訊的金融業務——除發起設立微眾銀行外,僅設立了FiT線,此前一直沒有明確的金融業務品牌。騰訊的消金業務則更是模糊,最主要的布局似乎都體現在子公司微眾銀行的個人信貸產品微粒貸上。
而騰訊自己的金融業務從來都百般低調。
2015年9月,騰訊集團旗下網際網路支付與金融服務的綜合平臺才正式成立,英文全稱「Financial Technology」, 簡稱「FiT」。目前主要包含了理財、支付、證券和創新金融。
信息來源:騰訊FiT官網
在騰訊的四大金融主線中,竟然沒有最賺錢的消費信貸業務。用一位從業人士的話來說,騰訊的消金業務一直做得「含糊其辭」。
首先,騰訊是有過布局消費金融的想法的,騰訊自身有跡可循的消金業務,都是在FiT線進行的試水。
例如,騰訊徵信在下線之前,曾與多家消金平臺進行導流、信用評分合作;2017年,騰訊還曾在微信信用卡還款的窗口推廣微粒貸廣告為其導流;此前,騰訊旗下財付通小貸推出了信用卡代償產品「微樂分」;最近,在微信的理財通頁面,一款名為「周轉」的小額信貸產品小範圍上線。
不管是自營還是合作模式,無一例外的是,騰訊在FiT線的消金業務,都只是小範圍嘗試,不曾高調推廣。整個騰訊金融板塊,都一如騰訊集團的低調風格。
相比之下,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頭部網際網路平臺旗下的消金業務發展得如火如荼,騰訊金融幾乎難以與之相提並論。在一眾玩家對消費金融浪潮前呼後擁的追逐中,騰訊金融似乎有所顧慮,很怕「下海」。
騰訊金融的顧慮並不是空穴來風。
「騰訊的FiT團隊並不是沒有能力做消金,」一位接近騰訊FiT線的人士告訴新流財經,騰訊FiT線對消金業務早就躍躍欲試,最終沒能成功,背後有不少隱情。「很早前,財付通就做出來過類似微粒貸的產品,但最終集團領導沒讓上。」
FiT線正式成立於2015年,也就是騰訊子公司微眾銀行的明星產品「微粒貸」上線的同年。上述人士透露,最初微眾銀行與騰訊合作基於微信用戶的貸款業務——微粒貸存在排他協議,「所以財付通不能做消費貸,後來推出的借貸產品『周轉』,也只是針對資金被鎖定、有周轉需求的理財通用戶。
雖然微眾銀行向來對微粒貸跟騰訊的具體合作細節諱莫如深,但業內早有傳言,微粒貸與騰訊的合作周期屬於「3+2」模式,即三年到期後,再續籤兩年。
按照微粒貸上線時間來算,今年剛好第三年,騰訊與微眾銀行未來兩年在微粒貸項目的合作中,排他協議是否繼續生效,還未可知。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騰訊的自營信貸產品,僅僅局限於信用卡代償和理財用戶資金周轉服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騰訊FiT線布局消金的低調。
據悉,早在幾年前,FiT團隊也曾想過再開發白條、花唄等類虛擬信用卡產品,而考慮到騰訊龐大的用戶基礎,且在微粒貸已上線的背景下,這個想法最終被監管層否決。
這就導致了今天騰訊與BAJ在消金領域完全不同的局面。一方面,騰訊沒有將FiT線的消金業務做起來,但另一方面,也藉助微粒貸收穫了不少股東利潤分成和手續費收入。也許在某一階段,這樣保守的戰略布局,正是騰訊所需要的。
「騰訊是不可能放棄消費金融的。」某騰訊系金融從業者認為。消費金融業務的利潤空間有目共睹,雖然此前騰訊FiT線受制於種種因素沒能在消金領域大展拳腳,不代表以後的騰訊金融科技不能成為新時期消金霸主。
實際上,騰訊的金融業務已經在悄然發生改變。「騰訊FiT一直在找出路,」上述騰訊系金融從業者表示,從支付、理財等業務到金融雲、區塊鏈的拓展都是騰訊在金融科技板塊不斷創新的結果。
從去年開始,騰訊FiT線對數據方面思路逐步開放,從自用研究轉向了外部合作應用,輸出金融科技能力的方向,這才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騰訊金融與銀行信用卡部門合作的基礎。
的確,就算騰訊金融暫時受限於微粒貸項目的排他協議,也可以通過科技輸出的方式參與消費金融。將來一旦這份排他協議失效,騰訊QQ和微信平臺擁有近20億的月活帳戶數,依靠這樣龐大的基數,再做一個自己的「微粒貸」產品,也不會晚。
只不過,一張網絡小貸牌照恐怕很難滿足騰訊金融的發展需求,騰訊未來布局消金的方向,更可能是做為完全不參與放貸的開放式金融科技平臺,或以聯合貸款模式展業。
金融科技的大旗已經立起來了,在流量資源和科技能力的加持之下,在市場環境大勢所趨之下,騰訊終將以某種形式參與這場消金盛宴。
跟任何一個擁有絕對優勢的流量玩家一樣,騰訊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