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俗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由此伴生的「圈子」文化,根植於我們幾千年的文化血液裡。當前,科研領域或多或少也存在著這樣的「圈子」文化:以個人關係好壞決定立場親疏,維護自己人,疏離「圈外人」。「圈子」內部,人情交流可以實現資源互換,利益共享;「圈子」之間,可能存在派系利益衝突,形成壁壘。對於科研人員來說,想在主流學術界獲得一定認同,就或多或少要混跡到「圈子」中來,吃得開才上升快。
但科研領域是容不下「圈子」文化的。「圈子」遵循「敵友」邏輯,與遵循「是非」邏輯的科學場域天然相斥。「圈子」破壞科學場的自主性,束縛個體的自由意志,從而誤導科研方向,影響科研效率和質量。更壞的是破壞科學場的純粹性,在「圈子」文化籠罩下的學術江湖,科學探索與名聲、利益和資源共用一套價值體系,科學話語生態即遭破壞,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科學進步。一直以來,科學共同體對此有著無奈的妥協,同時也深感焦慮。
今年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到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明確指出「打破相互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破除各種利益紐帶和人身依附關係」「抵制各種人情評審,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不得『打招呼』『走關係』,不得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官方發文亮劍學術江湖,在科研領域引起強烈共鳴。以上種種,科研管理機制固然要改革,科學共同體也要自我革命。
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一方面要割斷「圈子」背後攜帶的利益鏈條,改革不適應科研規律的資源分配、評價和獎勵機制。例如,在資源分配上,要優化項目形成和資源配置方式,合理控制項目數量和規模,改革項目申請制度,優化項目評審管理機制;在評價導向上,更多關心科研內涵,即新理論新技術的發現發明,而不是論文、項目和獲獎數量;在獎勵機制上,著重對發現權予以承認和獎勵,大幅減少其他類型的評獎。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也要叩問自己的初心,選擇走科學探索的道路是為了什麼?須知,科研領域就算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象牙塔,也不容百分之一的名利場。弘揚科學家精神,保有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堅守學術的自主性,應成為新時代科研人員的集體自覺。
當然,科研領域歡迎這樣一種「圈子」:一群相同或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因脾氣、秉性、愛好、「三觀」合拍等組成了「朋友圈」,這是能夠碰撞出科學界的風雅軼事而傳為美談的。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