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5日消息: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凌晨公布2012年全球EMBA百強榜,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中文EMBA項目」首次躋身其上,排名第35。
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教育項目於中國是「舶來品」,國內商學院一般都引進國外課程並請國外教授講授,課堂上配備翻譯;而復旦管理學院的「中文EMBA項目」全部用中文授課,經過10年努力,擁有了較高水準。
《金融時報》每年都對全球商學院開設的EMBA項目進行評估,主要考察學員結束項目學習3年後的職業發展情況、項目教師團隊的學術成就和項目的國際化程度,以此確定全球排名。
復旦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是首次參與評選,結果不僅一舉上榜,還在中文EMBA項目中排名第一,「這是對『中國式EMBA』教育質量的肯定。」
截至今年,中國EMBA教育已累計培訓6萬餘名各行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而探索「中國式EMBA」,依然是國內商學院努力的方向。
兼具國際化與本土化
一家企業的資金回報率怎麼計算?乍一聽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付出1塊錢能收回多少。蘋果採用的「飢餓營銷」策略是這樣追求資金回報率的:控制銷售量,售價定得高,提升「銷售利潤率」;等到競爭對手跟上來,馬上降價促銷,這下「資產周轉率」又上去了……
上周六下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系主任李若山為近60名企業高管上了一堂「會計學」課,書本上的財務管理知識被「融入」鮮活的實際案例,臺上臺下不時互動,說是上課,更像「頭腦風暴」。李若山說:「企業高管學會計,不是要去做會計,關鍵要弄明白財務數據與企業戰略、決策的相互關係。」難怪他的課很受歡迎。
200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首次批准全國32所高等院校開展EMBA專業學位教育。起步之初,「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企業實踐經驗」的本土老師稀缺,幾乎所有院校都請「外援」,EMBA項目全是中外合作,境外師資比例一度還是「硬規定」。
復旦大學率先啟動的也是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的EMBA項目,但同時又成為國內首批獲國務院學位辦批准開辦中文EMBA學位教育的院校之一。「中外合作是為了累積經驗,了解學習主流商學院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方法。」復旦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說,「當時我們給每位來上課的外籍教授都配一位中國老師,這是培養本土教師團隊的好辦法。」「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話在EMBA教育中未必成立。「企業的經營管理與當地環境密不可分,教學內容需要兼具國際化與本土化。」殷志文說,因此他們的「中文EMBA項目」以本土教師為主,聘請的「外援」也都是華裔教授。另外,全中文授課保證了教師和學生交流和溝通的充分性。
講授「最中國」的案例
「全球視野,創新思維,本土操作」,是復旦EMBA項目的追求。
案例研究在EMBA教育中頗為吃重,而有些國外案例缺乏針對性。
跟蹤中國經濟環境、企業管理的最新變化發展情況,復旦EMBA項目不斷開發著本土案例,比如近來引人矚目的電子商務企業「1號店」。
「1號店」創辦人於剛在創業之前,曾在亞馬遜總部待過一年,隨後還有在戴爾的工作經歷。兩家大公司的電子商務經驗,究竟如何運用到了本土企業創業與管理的過程中?這些都成了復旦EMBA學員的研究課題,於剛還曾來到課堂跟大家面對面交流。
復旦「中文EMBA項目」的一大特點是生源「多元」:來自政府部門和國資企業、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的高管大致各佔三分之一。這些希望提升自己的學員在這裡充足了電,畢業後大都在職業發展上更上層樓。
過去10年,復旦大學的「中文EMBA項目」共培養了超過3000名學員。「我們培養人才,他們領導企業,讓這些企業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運營上更有效率,能夠可持續發展。」陸雄文告訴記者,「希望我們的學員經過系統的訓練,在創新發展上更具實力和後勁。」
據悉,同時上榜的還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