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是當今最受關注的網際網路服務之一,它們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模式來挑戰傳統教育行業因地域、價格、文化而產生的壁壘,以低成本的方式在全球化的範圍內幫助人們消除對知識獲取的鴻溝。去年此時,人們常常將Coursera、EdX和Udacity這三家明星企業看做是MOOC領域的三座高山,但如今你會發現,縱使在規模上不相上下,模式也各有千秋,但似乎在全球化的步伐上,Coursera遙遙領先——至少,它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是這樣的。
第一步:中文課程。合作方:香港中文大學
今年2月,Coursera新增了29所大學,90門課程和4種語言,其中就包括中文,香港中文大學也成為第一隻在Coursera上授課的中國高校,其科目範圍從不僅包含「崑曲」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也有「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等世界性學科。隨後,臺灣大學也加入至中文教學的隊伍中來,不久前,葉丙成老師所教授的「機率」課課程公布之後,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至此,我們可以說Coursera完成了進入中國的第一步——建立中文課程庫。此前,雖然Coursera也有不少中國用戶,但他們都是有不錯英文基礎的人群,語言屏障帶來了天然的疏離感。通過引入中文科目,Coursera在消除語言隔閡的同時,也在一些文化科目上建立起了中國用戶對Coursera的認同感,擴大了Coursera在華語圈的影響力。
第二步 眾包翻譯課程。 合作方:譯言
隨後,Coursera計劃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為了讓中國的Coursera用戶能夠更輕鬆地跨越語言障礙完成對外語課程的學習,從今年6月起,他們與譯言開始合作譯言×Coursera中文課堂項目,以眾包的方式翻譯Coursera上的外文課程,首先被翻譯的金融入門和模型思維這兩門課程將會在本月在Coursera上線。
另一方面,他們也在譯言上建立類似Coursera的學習模式——一個真正還原課堂的學習場景,他們建立了不同科目的討論小組,用戶自發的組織「班級結構」,完成打卡、答疑等課堂教學工作。同時,無論是對翻譯做出貢獻或是完成課程的同學,都會得到對應的證書,而這也是他們在全球化市場動作的一個縮影。
第三步:引入中國大陸高校。 合作方:北京大學
記得在當時,我看到這一消息之後感嘆道,Coursera的課程和模式已經在國內初步成形,要是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高校在其上開設課程作為催化劑就好了。半個月後,北京大學在9月10日在Coursera平臺上發布了「生物信息學:導論與方法」、「計算概論」、「大學化學」、「藝術史」、「數據結構與算法」、「人群與網絡」這6門課程,並於9月30日正式開課。
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北京大學對中國全民教育的影響力不言而喻,這一舉措會從中國高校的學生開始,去促進他們對Coursera這種全新教育模式的認同,雖然我們說它依然很難引發一場對中國教育的革命,但從市場和傳播的角度來看,Coursera無疑是受益匪淺的。
第四步:中文學習社區。合作方:網易公開課
Coursera並沒有停下它的腳步,在10月8日,它在官方博客上宣布與網易公開課展開合作,推出中文學習社區Coursera Zone,簡單地說,這就是一個為中國學員搭建的Coursera外部論壇,它提供包含中文課程大綱、課程感受、資料、常見問題解答等中文類容,並有屬於中國學員的討論區。除此以外,Coursera上的精選課程也會被放在專區內,以供學院有更流暢的本地視頻體驗。
這讓我想到了Udacity在7月底與優酷也達成了類似的合作——優酷成為Udacity的合作夥伴,在教育頻道內為用戶系統地提供被翻譯成中文的在線課程視頻。兩年前,我遇到了Udacity的創始人Sebastian Thrun,對他而言,Udacity進入中國的問題主要來自於中國用戶無法訪問YouTube,而所有的Udacity教學視頻都是放在YouTube之上的,所以他希望能找到國內的視頻合作夥伴,來發布通過自願者翻譯後的教學視頻。
雖然Sebastian Thrun的想法也實現了,但看上去Coursera在在中國的本地化策略要細緻、徹底地多——無論在線上或是線下,Coursera都建立起了一套最適合中國用戶學習的「Coursera學校體系」,讓他們能夠輕鬆的進入Coursera最富特色的模擬實體學校形態。
這堪稱有計劃、有步驟的「曲線入華」策略,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Coursera自身平臺在中國大陸有時訪問受限。即使在課堂搭建完畢之後,與美國本土相比,Coursera在中國依然有不少的工作需要去實施。例如,他們此前與在線教科書租賃服務商達成了合作,將為學生提供免費的教材和教輔,如何將這一政策擴展至中文教輔市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除此以外,Coursera有不少課程的學分已獲得美國教育委員會的認可,Udacity的結業學員也能被推薦至企業工作,但在中國的教育和就業體制下,這一願景似乎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