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2020-08-01 海闊憑糕躍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阿貓啥都不知道(ID:basicword)

到了一定年齡,遇見怦然心動的人,萌生想要戀愛的心情,是正常生物都具備的天然屬性,相信你我都曾有過。


但偏偏有一群人,對這種再自然不過的情感深惡痛絕,堅決採取死守嚴防的政策,甚至不惜棒打鴛鴦、從中作梗,拆散你和你的初戀情人。


滑稽的是,當你從學校走向社會,不過相隔數年,他們卻認為你同時具備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成熟,而且「老大不小了」,開始用與以往截然相反的態度,逼迫你朝另一頭徑直奔去,仿佛天堂和地獄的大門對調了個方向。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電影《喜福會》


其態度,無異於把自家養的鴨子趕進籠子、拿到菜市場上叫賣,慌張又焦慮,粗暴又市儈,生怕遲了一秒賣不出好價錢。


這群集體無意識的控制狂,毫無意外,把插手你戀愛和婚姻的行為,視作為你好、對你盡責的表現。


他們,就是中國家長。


「早戀」:中國特色的病態戀愛觀


「早戀」拆開看為偏正結構,由「早」來修飾「戀」,其意義是過早發生的戀愛。至于衡量「早」的標準在哪,我想這一定握在家長手裡。


它近幾十年才出現,具有一定貶低意味。在英美等國,相似的詞叫「Puppy love」,puppy是小狗的意思,像小狗一樣純真的戀愛,用來指代青春期戀愛,可以說是又萌又美,與中文的概念可以說是大相逕庭。


中國家長對於「早戀」的汙名化,很難解釋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但確實和官方教育相互配合、節奏同步。據我了解,國內大部分中小學嚴禁學生談戀愛,一經發現,將被視作道德敗壞者,要麼遭到處分,要麼被驅逐出校園。


搜索網絡,亦可發現與之掛鈎的是「偷嘗禁果」、「墮落」、「成績一落千丈」等負面詞彙,國產影視劇中發生性行為的「早戀」男女也沒什麼好下場,不是墮胎就是被開除。


我國法律並沒有規定幾歲才能談情說愛,為何全社會達成一致共識,將學生時代的天然情愫視作洪水猛獸、有毒果實?甚至不惜造謠概念、傾潑汙水?



回顧我國晚近歷史,「早戀」是近六十年才出現的產物。包辦婚姻年代,不存在自由戀愛土壤,自然沒有「早戀」這個概念。


當然,那時的青年男女比現在還慘一點,既然雙方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管你想不想「早戀」都得「戀」,還得成親並且生大胖小子。


清代末年到建國初期(準確來說是1950年新婚姻法頒布後,自由戀愛的男女只要符合一定年齡即可結婚,當時規定為男20、女18歲),傳統婚姻模式逐漸瓦解,社會鼓勵自由戀愛,並認為早踏入婚姻後早生貴子,是溫馨浪漫、吉祥如意的象徵,因此也不存在「早戀」一說。當時的人看得通透:十幾歲的年輕人互訴衷情、你儂我儂,不過是正常年齡的自然反應罷了。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自由婚姻宣傳海報,1953


然而,上個世紀60年代起,事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隨著我國人口問題的凸顯和教育年限延長,晚婚晚育被納入國策的一部分。此後,年輕學子談戀愛就淪為社會問題的一種,不管你鬧著玩還是動真格,統統不行。婚前倘若懷孕,更是道德敗壞的墮落行為。大學生戀愛被視作浪費教育機會、沒有革命理想,中學生談情說愛更是離經叛道、無視紀律,要被同學側目、老師狠批。


自此以後,全社會對「早戀」的警惕態度簡直上升到風聲鶴唳的程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精神就極度緊張。1980年新婚姻法修訂後,中國更成為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大的國家。


規定指出,男子不得早於22歲,女子不得早於20歲。「早戀早婚」,作為與基本國策相悖的傾向,也在社會主義初期的道德建設中,與「封建迷信」、「色情淫穢」劃上了等號,以負面形象烙進當時接受教育的那一代人思想觀念中。


可以說,直到現在,「早戀」也沒有擺脫上個世紀的種種汙名。千方百計幹預你戀愛的家長,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對於「早戀」的深惡痛絕,可能只是那個時代思想的一部分。



社會輿論下,教導學生不要談戀愛成了各行各路專家學者的重要任務。


發表於1980年3月《安徽教育》的《教育學生不該談戀愛》,對待男同學想入非非的態度義憤填膺:


「我召開了男同學會,介紹了列寧對他的警衛員過早地戀愛而十分氣憤,痛斥伊凡「沒出息」的故事。針對一些男同學對女同學有意、無意的熱情表示而想入非非的心理狀態,指出這種思想活動是完全錯誤的,是越軌行為的先導,並勉勵他們做有出息、有志氣的青年。」


發表於1982年3月的《上海戲劇》的《早戀不妨礙業務只是動聽的言詞》,作者呼籲相關部門制定律法,嚴格管控青年戲曲演員的結婚年齡,以保證他們潛心練功:


「一般大、中學校的學生,向來嚴禁戀愛,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專心學習,聽說芭蕾舞演員經有關部門批准,規定三十歲以前不得結婚。培養戲曲演員的嚴格要求,並不亞於芭蕾舞演員,國家用了多少經費?教師、幹部花了多少心血?絕不能功虧一簣。因此,我建議有關領導機關,博採各方意見,明確規定戲曲青年演員的結婚年齡。」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無論戀愛還是結婚,儼然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上升到集體利益、關乎國家前途的重大舉動。


除此之外,男女生若為同桌,還要在課桌上畫一道「三八線」劃清界限。直到升上大學,學生也沒有因此解放。學校不僅千方百計阻撓學生談戀愛,甚至在畢業分配時故意調離學生情侶,讓他們天各一方。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應該杜絕和異性交往的一切可能性,就這麼成為了全社會的共同認識。當年內心熱望極度壓抑的年輕學子,在成家立業後,也逐漸淡忘了自己也曾有過的少年心思,轉而用以前那一套陳規陋習教育起自己孩子來。不過,反對早戀的旗幟,之後也搖身一變成為命令孩子通往成功的指揮棒。



1977年,國家正式恢復高等教育招生考試。自此以後,高考這一座獨木橋,成了許多學生試圖扭轉命運的敲門磚。


在1977年到2017年這40年間,無數大學生被生產出來。然而,和現在不同的是,在恢復高考的頭十年,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擁有大學文憑等同於擁有光明的前程,更不用愁找工作。


當然,含金量高也意味著競爭極度激烈。首年高考,每100個人中只有5個人能拿到錄取通知書。在大學的致命誘惑與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積極備考就成了比談戀愛重要一百倍的事。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恢復高考


不知你們父母是否享受到了教育紅利,反正筆者的爸媽沒考上。既然那一輩人中榜率如此之低,期盼自家孩子考個大學、光宗耀祖的心情難免雷同:讓孩子來圓咱們當年的夢想吧!


結果是,父母雙方都不是教育精英,卻希望孩子得以突破——誰也不會任憑孩子在情情愛愛上花時間,浪擲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對子女的千叮嚀萬囑咐,到嘴邊化作一句:你要敢談戀愛,不好好讀書,就打斷你的狗腿!」


不過,若要說高考能夠改變命運,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現今的大學文憑遠不如當年吃香,年輕人也多了很多其他出路,喊麥和直播都能成人成才。


再者,若說談戀愛會影響學習,還真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人生中並沒有特殊的一段時間專門用來談戀愛,如果學生時代談情說愛會影響學習,就業階段忙著相親結婚還影響工作呢,工作難道就比不上學習重要?


這些年來,我國的教育理念一直沒變,就是與學習無關的一切事務都應該禁止。面對校園戀情,校方和家長可謂如臨大敵,除了用有色眼鏡看待,讓原本純真的感情變得齷齪不堪,甚至為了升學目標,不惜將學生情侶圍追堵截、逼入絕境。有幸在學生時代談戀愛的朋友自然深有體會,在此不贅述。


在鄰國日本,官方對學生談戀愛普遍持正面態度,家長也為孩子的戀情感到欣喜。2017年,有位日本校長辦了場別開生面的「屋頂告白大會」,希望學生藉此機會,大大方方地傳達愛慕之情。


筆者也曾看過一支日本廣告片,媽媽發現女兒的戀愛跡象後,在盒飯上用紫菜粘了個「祝賀戀愛「的字樣,祝願她好好體驗初戀。日本的升學壓力也不算小,可是為什麼面對同樣一件事,兩國家長卻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屋頂告白大會


大概是因為,我國家長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和科學的愛情教育。


愛也需要學習嗎?答案是肯定的。


催婚:中國特色的隱性控制狂


中國婚姻的任務化


為什麼不允許早戀,結婚卻那麼著急?


在《巨嬰國》中,武志紅引用中國臺灣學者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給出了答案:「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巨嬰國》


中國特色的婚戀目的不在戀愛,而在於組建家庭。也就是說,丁克主義者、不婚人士、同性戀家庭,都會受到排斥,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組建成「完整的家庭」,無法在適婚年齡找到對象的人也是不正常的。


你肯定聽過長輩這樣講:到了差不多的年齡,橫豎都得找個人結婚,反正也差不多嘛——在這種體系裡,人與人的差異性不復存在,明確的自我疆界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大一統的標準。


主流中國家長對幸福的定義,大概就像作家聞珺裡調侃的那樣,要「財產富足、家庭完滿、兒女雙全、阿姨司機、平安常在」。這個標準當然也有年齡界限,就是趕在比較適合生孩子的年齡段之前。


由此可見,奔三而去卻孜然一身的女性是不幸福的,因為還沒找到可以共同撫養後代的男人;結了婚卻不生小孩的小兩口也是不幸福的,因為沒有完成造人任務;喜歡同性的更是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因為生不了孩子。


而成為懂事子女的任務如下:22歲大學畢業前不能談戀愛,25歲上下要釣得金龜婿、娶個好老婆,最好26歲結婚,27歲生頭胎,這樣30歲前才能讓爹媽抱上兩個娃,構成一個完整的「好」字。只要你滿足這些硬性指標,不管背地裡有多憋屈,在長輩眼裡也是個幸福常駐的幸運兒、招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百合網實體店廣告


百合網這條看似溫情脈脈,實則令人細思極恐的婚戀廣告,也就這麼在熒幕上大行其道。


全片所有內容就是外婆見了孫女不斷重複:「結婚了吧?」甚至到臨終那一天也不忘催婚,仿佛貫徹她一生的信條就是看著孫女胡亂嫁個人,開始妥協的一生。


問題是,對於大部分的民眾而言,上述現象的確存在,或者可以說是普遍。那麼,面對長輩逼婚,為什麼沒人敢站出來吼一嗓子:我的事,你管得著麼?


因為,你拒絕不了。


先不說一脈相承的孝文化觀,讓我們很容易認同「不聽父母話就是不孝」、「不結婚就是不孝」、「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觀點,就算你因為受過的批判性思辨教育後而去質疑它,也會很輕易的就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在道德律令和世俗眼光的雙重壓迫下,順從家長的意見,無疑會是比較省心省力的選擇。


基於血緣關係的孝文化


著有《無後為大》一書的關軍說過,我國的婚姻制度,實質乃「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代際供養體系」。


什麼叫「代際供養體系」?就是你得找個人替你養老。那個人是誰?當然要自己的親生孩子了。


以家族為本位的孝文化,最重視血親關係的維繫與傳承,所以在踐行過程中,是要求必須結婚生小孩的。


咱們來看看孝字的結構,上下拆分,老在上,子在下。什麼意思?可以理解為,父母用子女做枕墊,去填補年老時勢將面臨的深塹,而子女以個人主權的一部分作為讓渡,去供養他們。


無論是解決養老問題也好,身邊多個人作陪解悶交水電費也好,本質都是供養體系的一支。混得比較好的家長可能說,我不需要孩子替我養老,但也傾向於把家業交到子女手中,期盼他們發揚光大,或從事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吧。「子承老」,在這既有承擔的意思,也取傳承、繼承之意。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卻是兩個家族的事。雖已是提倡自由戀愛的年代,對於不少中國家長來說,子女的婚戀生活依然是需要他們介入、把關、操縱的頭等大事。


讓我們來猜猜看,孩子找個什麼樣的對象,對未來的供養體系比較有利?


他們的看法可能是,男孩子,要找個賢惠的妻子,不用太漂亮太有能力,最重要是性格溫順。賢惠是什麼?就是一個女人身懷百般武藝,卻永遠為別人考慮、為別人著想。這樣的兒媳婦是讓他們放心的。


女孩子,要找個成熟穩重、收入穩定的男士,一定不能太帥,因為帥的男人都花心。最好看起來老實敦厚些,最重要的是,要有車有房,這樣的女婿才是被肯定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認為符合上述條件的女士和男士最有利於組建家庭。


所以,為什麼家長從不關心你戀愛的過程,只關心婚姻的結果呢?因為在他們眼中,前戲都是無意義的。


他們只想你儘快定下來一個合適的對象,踏入婚姻的殿堂,過上穩定的生活。好去澆築、灌溉、供養這一套婚姻體系,讓它持續地傳承下去。


缺乏上升渠道的女性更容易被催婚


大齡未婚女性是被催得最急的一批。


在中國家長看來,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紀不結婚是沒有出路的,就像一盆遲遲沒有潑出去的水,再不潑都要涼了。那句古話說得好: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對中國女性來說,三十歲仿佛是道坎,在此之前是青春少艾,在此之後就是貨架上打折的水果,再也賣不動了。


中國家長常用的一套理論是:「我不管你過得有多逍遙自在,也不管你事業多麼成功,總之就得嫁個人!」毫無邏輯卻也毫無反駁的餘地,於是便順利將外界壓力轉移到女兒身上。


人類的矛盾性在他們身上完美體現。他們會因為女兒在中學談得好好的戀愛感到羞恥,卻為她二十五六沒有對象自覺低人一等,如果到了二十八九還沒結婚,恨不得她到大街上隨便找一個雄性動物嫁了。


他們催婚時愛說:「你要多去試試啊,不試怎麼會知道。」


如果你相信就傻了,不是真的給你機會自由戀愛,而是要你速戰速決,去嫁一個他們覺得滿意的對象。


如果你說自己是同性戀、無性戀,他們一定不會同意。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如果你說喜歡上一個窮小子,他們更是不會同意。不對等這一條就會把他們統統的篩選下去。


最好的對象,是毫無魅力可言,但誠意像錢包一樣鼓脹的男性。長得醜點,他們放心。


原因很簡單,因為女性缺乏通暢的進階渠道,只能仰賴男性,特別是丈夫來獲得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如果說現在的女性地位已大有改觀,至少在你父母那個年代,在他們單位裡是沒幾個女性領導的。


當然,在我們看來,如今的情況仍不容樂觀,女性就業依然趨於邊緣化、底層化,得到的社會資源更少,受到的保障也相對較為薄弱。


說到底,婚姻不過是一場財色交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至今還有指導意義,因為婚嫁仍然是之於女性的修羅場。


在社會的長期灌輸下,一部分女性,特別是享受了較多男權紅利的那批女孩,欣然接受了通過嫁人改變命運的觀點。這一結果自然催生了「美女經濟」和「女利主義」的蓬勃興起,君不見多少女孩削尖腦袋躋身富豪相親會,不惜擠出事業線,帶上處女鑑定書,只為了爭取後半輩子的衣食無憂?反之,支付不起交易費用的那批男性,則開始指責女性的拜金和勢利。


但這能怪誰?


不過,對大部分中產階級來說,家長並沒有奢望女兒去嫁一個億萬富豪,只要門當戶對就行了。他們的緊迫感如此強烈,本質就是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相信:在婚戀市場中,女性年紀越大,就越貶值。只好催促你早早嫁了,好「交易」一個比較不錯的老公。


中國式家庭的輪迴鏈條


為什麼中國家長會這樣?


如果一個家庭健康和睦,夫妻相愛,家長必然祝福並帶動孩子走向自由獨立。然而,對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來說,家長似乎無意切斷與子女之間隱形的臍帶,更無法理解孩子對於他們插手婚戀的憤怒和反抗。歸根結底,不過是家長從小受到的情感訓練不足,自身人格尚未完善,夫妻間又沒有充沛的情感交流,導致情感需求向子女逆向輸出罷了。


中國家長常見病症,大致可歸為這幾類。


缺乏自我存在感/邊界感


控制欲的本質,是沒有自我。


「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感情訓練,不是準備使其獨立,而是使其永遠地對自己依附。」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孫隆基這樣解釋「媽寶」是如何形成的。


原因無他,不過是父母害怕孩子一旦出走,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一個,在心理上無所依傍罷了。如此看來,一味地去要求孩子「聽話」和「孝順」的父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巨嬰」。


在中國家長中,中國式母親更是典型的低自我人格。傳統的賢妻良母終其一生為兒女而活,她們一旦懷孕產子,將甘願犧牲所有,只為了讓子女得到精心照料。


不能說這不好,但等到子女成年後,她們往往要求子女留在臨近城市,從事穩定的工作,聽從自己的意見。而這一切,是以償還、報恩、反哺的形式出現的。換句話說,中國式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既是臍帶也是鎖鏈,搞不好將限制孩子的獨立發展。


至於原因,可能是由於社會對母親的期望造成的。在母輩的適婚年齡,外界更多以生育孩子的溫床、侍奉公婆和老公孩子的保姆角色來要求她們,如果將太多精力放在個人事業和興趣的開展上,將被認為不適合當一個好母親。


難怪中國母親在我們心目中,恆常以磨滅了個性、為家庭奉獻一生的模糊形象出現,因為那正是社會教育的結果。


實際上,自我的存在就意味著邊界的存在。對於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自然也很難有明確的自我疆界。


所以,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家長意識非常強烈,卻沒什麼邊界意識。如果你談戀愛沒有提前告知,或自作主張嫁娶一個他們不甚滿意的人,他們一定想方設法幹預一番——雖然你已經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如果你拒絕了他們為你張羅相親、安排婚事的主張,他們同樣會覺得你是不孝子女。


婚姻的貌合神離


不少中國式婚姻裡的恩愛夫妻,看似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實則是假性親密關係。


在他們青春期時,基本對一切男女關係都採取迴避閃躲的態度,故而失去了寶貴的愛情訓練,使得感情磨合中的諸多問題在步入婚姻後才顯山露水。


就像孫隆基說的,「這種傾向,常使一個人將青春期整階段的抹煞掉,而結婚遂變成時辰到了自己不得不去履行的態度。」


因此,在他們對待「合約式婚姻」的態度上,往往形成兩種極端,一種是壓抑自我去履行義務,一種是全然棄家庭於不顧,去外面尋找新天地。而對於把婚姻當作職責肩負起來的那撥人,必然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怎麼一點都不領情!」


不和睦夫妻很難給予孩子較好的婚戀指導,因為他們自身婚姻就已經是由一些錯誤觀念所構築的了。


一來,他們沒體驗過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對深刻、自由、互相回應的感情聯結缺少親身實踐;二來,因為缺少夫妻之間應有的親密感,只能以催促兒女結婚這樣方式來進行情感互動,彌補自己的情感需求,故而形成一個惡性循婚。也就是說,夫妻的情感生活越不幸福,將越有可能導致孩子陷入病態婚戀的漩渦之中。


社會共同心理的推波助瀾


有時候,家長逼婚並非單槍匹馬行動,而是與「催婚者聯盟」聯合作戰。


一個猜想,為什麼逢年過節,大夥被催得最厲害?大概是只有這個時候,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爺三老舅這些持相似觀點的人才會齊聚一堂,形成一個「回音壁」,相同的意見便不斷得到強化。你的家長身處其中,哪怕婚戀觀與親朋戚友不盡相同,也很難毅然決然地說:「不,我們家孩子想什麼時候結婚就什麼時候結婚,我不操心。」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婚戀觀有多畸形?


同樣的,如果你父母長期交往的人觀念都比較開明,那麼他們也更傾向於鼓勵你自由把握婚戀的節奏;反之,他們將更傾向於敦促你按照他們的意願結婚。一個集體中緊密聯結的人總會互相影響,無論他們願不願意。


所以,你母親去搓麻將或跳廣場舞回來,很可能突然和你說:「隔壁家那誰的孩子都結婚了,你什麼時候也能帶個男/女朋友回來啊?」這時你會知道,她是被他人影響的。由於同輩效應,你的父母將和他們交好的人三觀越來越相近,勸婚的口吻也會越發相似。


助你反擊逼婚的實用小錦囊


第一,告訴父母催婚是一項失敗的投資。


所以,面對催婚有什麼辦法擺脫?首先,要用他們自己的邏輯擊敗他們。


有人面對催婚傾向於講道理,譬如還沒遇到有感覺的人啊,自己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啊,雖然都屬於理性客觀的理由,但不要指望家長能從你的層面理解你哦。


我們前面說過,中國式婚姻的本質是代際供養體系,什麼「感覺」啊,「不婚」啊,隔著時代的鴻溝,這些坦誠的言論只會讓父輩勃然大怒。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告訴他們草率結婚乃一項失敗的投資。


沒錯,實際點,從利益的角度告訴他們催婚是站不住腳的。


如何措辭取決於你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示範一下,如果家長以「女生不抓緊結婚就不吃香了」為由逼婚,你可以回一句:「女生要把一生的青春、貞操、情感、時間都投入到婚姻裡,如果不謹慎選擇,隨意敷衍地嫁給一個男人,投資失敗就是一輩子的痛苦,再也沒法回頭了。」那麼他們絕對啞口無言了。


對於男生來說,你可以這樣回應:目前經濟基礎還不夠紮實,希望父母出錢給我買房,否則沒有姑娘願意下嫁。如果你爸媽沒有這麼做,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催婚了。


第二,抱團取暖,不因父母施壓而妥協。


既然逼婚者可以找到他們的組織,那麼你也理所當然可以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一個「反逼婚聯盟」。


你們可以線上分享反逼婚的經驗、心得和小故事,線下發起好玩的聚會和活動。更重要的是,孤軍奮戰的惡劣心情被衝淡了。


你不會因為被父母逼急了,沒頭沒腦地栽進一段婚姻裡,因而耽擱了自己後半生,或陷入一場閃婚閃離的鬧劇之中。甚至你還可能在裡面找到真正的摯愛。


所以我要說的就這麼多了。不要因為父母的無心之舉而妥協,也不要為上個世紀的錯誤觀念買單。


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愛情也是你的。一個人有權利什麼時候想戀愛就戀愛,什麼時候想結婚就結婚,哪怕你最最敬重的父母施加壓力給你,也不能為了順應他們的要求而違背個人意願,否則,你的一生將有可能在無盡的後悔中度過。


婚姻只有愛,是萬萬不能的,但婚姻一旦失去了愛,也就失去了全部意義。

相關焦點

  •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的畸形婚戀觀
    中國家長對於「早戀」的汙名化,很難解釋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但確實和官方教育相互配合、節奏同步——據我了解,國內大部分中小學嚴禁學生談戀愛,一經發現,學生將被視作道德敗壞者,要麼遭到處分,要麼被驅逐出校園。哪怕到大學階段,也不乏校方粗暴幹預自由戀愛的風氣。
  •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家長只說了一句話
    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式家長畸形的婚戀觀常常被詬病——學生(中學)時代禁止談戀愛,甚至讀大學了還有一些家長反對戀愛,但等到大學一畢業,突然就開始催談戀愛(相親),沒多久又開始催婚。01中國家長只說了一句話:我還不是為你好?!曾經有個女孩,21歲那年她在上大學。
  • 上學時不允許談戀愛,畢業就催婚‖中國式孩子的無奈
    在我們的中學記憶中,男生和女生不能過於靠近,容易被老師叫去談話;同桌沒有異性,不能跟異性同行,容易被同學造謠,最後還要被老師叫去談話;每個夜晚,校長總會帶著手電筒在校園每個角落巡邏,抓住早戀的同學要停課,叫家長。
  • 大三寒假遭「催婚」,年輕人的苦惱並不是矯情
    家長要小心自己「好心辦壞事」,打亂了子女的婚戀節奏。春節臨近,許多離家在外的年輕人心情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終於能在拼搏一年之後回家與親人團聚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春節檔「催婚大戲」讓他們心有戚戚。
  • 中國式催婚,正在變相催命
    幾天前,#民警回應女子被催婚後天跳河輕生#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 貴州的一個26歲女子被瘋狂催婚, 當我在百度上搜索「催婚」時,出現的相關搜索是: 「催婚催得受不了,催婚催到死,被催婚好痛苦……」 我想起逢年過節,自己被催婚的苦逼情景: 每次回家,從爸媽、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到左鄰右舍,一見面就是:
  • 催婚,催生!
    催婚,催生 在這個年代,結婚變得沒有那樣的順其自然了,到了一定的年紀,家長們就會著急的催起來,可以結婚了,老大不小了,找一個男人嫁了吧!或者說,趕緊結婚吧!可以讓我抱孫子!催婚就這樣形成了。
  • 過一個這樣的年:反催婚,反焦慮,反誤解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來自八竿子打不著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飯桌上吃完飯,非得說上幾句「小X啊,我看你在外邊這麼久了,對象找到沒呀?」「哎呀,你這也不小了,怎麼一點不著急呢」「等你再大兩歲可就晚啦,到時候你這樣的可難找喲」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在想什麼呢?
  • 催婚引起「春節焦慮症」:別催了,90後真結不了婚
    在外漂泊奮鬥的年輕人回家的機會不多,春節回家一起過年也是當代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團圓現狀。甚至更有一些特殊崗位連回家過年的機會也沒有,越是親人團聚的時刻他們的工作甚至會更忙。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青年人無論是身處社會環境還是家庭氛圍中,都是矚目的一個群體。他們努力生活,努力奮鬥,為的是讓家長放心,讓自己的人生在最好的年華裡綻放出最大的價值。
  • 反催婚心理學指南:如何一句話噎死催婚的人?
    (算你這顆流星有種……) 催婚到底有多大殺傷力? 心理學發展到今天,防禦機制也在與時俱進。 在春節黃金檔大型家庭連續劇《催婚》上映期間,「耳背式」 防禦的曝光度越來越高。 在與爸媽親戚們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耳背裝傻是基本招數。
  • 高三女生早戀被罰抄15萬字:早戀不是洪水猛獸,不妨這樣處理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一個九年級男孩的媽媽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16、2017年搜狐母嬰最受歡迎自媒體 《心理育兒》雜誌專欄作者 大V店、有書、娃娃等多家平臺特邀家庭教育主播 資深媒體人 中國新聞一等獎獲得者歡迎關注,可以諮詢哦!
  • 七夕情人節,你被家裡長輩催婚了?瞧瞧古人是如何被催婚的!
    前段時間有一條刷爆朋友圈的話題就是關於父母催婚的套路。歷史君看了看果然是只有自己想不到的,沒有爸媽做不到的。不過歷史君還是想問一下,這些年大家是怎麼躲過父母的催婚大法的?下面我們先來感受一下父母催婚的方式,比如朋友圈暗示,比如金錢暗示……父母也真是操碎了心。
  • 每逢佳節被催婚!如何跟歪果仁吐槽「催婚」、「相親」?
    俗話說:每逢佳節被催婚……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過「被催婚、被相親」的情況吧?這不?!眼看就要過年了,仿佛已經聽到一大波單身汪的哀嚎……「有對象了沒?」「什麼時候結婚啊?」「什麼時候生孩子?」……下面就先來看看網友們遭遇過哪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吧~瓊瑤式大姨深情款款地拉著我手說,「你如此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呀在廣州打拼多辛苦,當你生病難受時誰來照顧你?找個疼惜你的,能和你一起奮鬥的人吧......」
  • 少一些催婚:別用親情綁架別人的人生
    對成年人而言,春節不再僅僅意味著團圓和喜慶,還意味著又老了一歲,又要花一大筆錢,以及又要被瘋狂催婚。 子女沒有成家,沒有一個好的歸宿,永遠是父母的一塊心頭病。 可即便如此,我也希望作做父母的你們,不要太過催婚!
  • 我媽總是拿我大伯的「不婚悲劇」催婚,越是這樣,我越是不想結婚
    受過催婚之苦,或者正在經受催婚之苦的人,應該對這句話特別熟悉,因為很多父母和長輩在催婚的時候,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你不結婚,肯定就會跟那個誰一樣!」他們口中的「那個誰」,是他們予以否定的人,是他們眼中的反面教材。可問題是,你憑什麼說你的孩子不結婚就肯定會跟「那個誰」一樣?有根據嗎?
  • 別讓催婚毀了你的幸福!
    在咱們中國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逢年過節,剩男剩女們都會被家裡的長輩或親戚鄰居催婚。似乎是早就說好了的一般,這種默契程度簡直讓人又畏懼又無奈。或許您只是對這種現象一笑置之,但被催婚的剩男剩女們恐怕是沒那麼雲淡風輕了。
  • 我總結父母的五條「催婚語錄」,看看你中了哪一條了!
    春節又來臨了,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每逢佳節被催婚,讓我們感覺到壓力非常大,不回家不行,回家又不是。最近,我總結了父母催婚的十大語錄,看看你這一次回家到底中了哪一條呢?為什麼一個女人到了30歲還是一個「剩女」呢?在不少長輩的眼裡,那是因為我們太「挑「了!在他們那個年代裡去推崇」先結婚,後談戀愛「,即使婚後三觀再不合,也不會輕易離婚,因為這樣會丟面子,然後兩個人不知不覺就從20多歲將就到70多歲。
  • 對「春節被催婚」應少些攻略多些真誠
    這不,為了逃避家人催婚,有人網上發帖尋伴,打算春節外出旅行。甚至還有人買好了機票,準備春節一到,就遠走高飛。  春節將至,在外打拼的單身遊子,對回家既充滿期待又有些害怕。充滿期待,是忙碌了一年,辛苦了一年,終於等來「團圓的時刻」,與家人、親戚朋友共聚一堂,自然是極好的;但另一方面,因為大齡還單身,被催婚、被逼著去相親,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事實,尤其是自己的同齡人大多步入婚姻殿堂,生兒育女之後,被催婚肯定是一種很激烈的存在。就如今來說,不僅春節,任何的佳節,「被催婚」基本上都是標配。
  • 中國式催婚,是如何毀掉第三代的?
    圖片僅供參考你以為父母催婚,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嗎?他們催婚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傳宗接代。而在於以下幾點:「圓滿」強迫症心理的幹擾在父母眼裡,不結婚的孩子。就像廣東餐桌上,沒湯的家宴。他們到了一定年紀,開始對「圓滿」這個詞,有種迷之執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過年時,他們對很多事物的出場方式,都是成雙成對要求的。
  • 《枕上書》海外多火爆?國外網友瘋狂催更!超前付費海外買單嗎?
    原創|《枕上書》海外多火爆?國外網友瘋狂催更!超前付費海外買單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說到電視劇《枕上書》,相信很多肯花錢的觀眾都已經看完大結局了吧!這部劇有多火爆呢?外國人追劇有多瘋狂呢?在北美的Rakuten Viki平臺上,這部劇評分高達9.4分,很多外國人都像中國粉絲一樣,在瘋狂催更,還將這部劇翻譯成了西班牙語、法語、匈牙利語等等多國語言,就為了其他國家的人能看的方便,為這部劇提升熱度。不得不說,《枕上書》的魅力可真不是蓋的啊!
  • 27歲剩女屢遭催婚 漫畫母親催婚六式意外走紅(圖)
    27歲剩女屢遭催婚 漫畫母親催婚六式意外走紅(圖) 2016-02-26 03:14:51所以,請多點耐心,請別把我往外推,而是當我堅實的後盾!」 ——在漫畫的最後,「哈茶」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近日,作為「剩女」的溫州女孩「哈茶」在網上走紅。因時常遭遇母親催婚,「哈茶」用漫畫的形式吐槽母親的催婚六式:感化式、對比式、科普式、質疑式……意外的是,漫畫走紅網絡後,甚至有男網友主動「求介紹」。不過徐女士稱近期不會考慮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