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社 |
這是一個新的專題,適合入門級讀者及家具愛好者,全部都是知識點,從每一款家具出發,分析結構及造型規律,解析相關名詞術語,並配上經典家具圖片示例,分享最基礎和最紮實的內容,希望能讓各位有所收穫!
「杌」字見《玉篇》:「樹無枝葉。」從此義可以想到以「杌」作為坐具之名,是專指沒有靠背的一類,以別於有靠背的「椅」。在北方語言中,「杌」仍慣用於眾口,如稱一般的凳子為「杌凳」,稱小凳子為「小杌凳」等。
傳統家具,凡結體作方形的或長方形的,一般可以用「無束腰」或「有束腰」作為主要區分。
01 無束腰杌凳
-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
在無束腰杌凳中,圓材直足直棖的是它的基本形式。其結構吸取了大木樑架的造法,四足有「側腳」。
所謂側腳就是四足下端向外撇,上端向內收,在《魯班經》中稱之為「梢」。北京匠師則稱之為「挓」,取向外張開之意(如手張開曰「挓挲著手」)。
凡家具正面有側腳的叫「跑馬挓」,側面有側腳的叫「騎馬挓」,正面、側面都有側腳的叫「四腿八挓」。
此種無束腰杌凳,在北宋白沙宋墓壁畫和南宋人繪《春遊晚歸圖》中已能看到其較早的形象。明代實物一般裝飾不多,用材粗碩,側腳顯著,予人厚拙穩定的感覺。
清 櫸木直棖刀牙板方凳
埃斯肯納齊(Eskenazi)舊藏
常例的是上面這種直棖和素牙頭的,也有將直棖改為羅鍋棖,素牙頭改為雲紋牙頭,都是明式杌凳常見的式樣。
所謂「羅鍋棖」就是中部向上高起的棖子,言其像人駝背(北方通稱羅鍋子)而得名。羅鍋棖見清代匠作《則例》,並經北方匠師廣泛使用。
無束腰直足杌凳,還有一種常見的形式就是,不用牙條,在直棖或羅鍋棖上加北京匠師所謂的「矮老」或「卡子花」。
所謂「矮老」就是短的柱子,清代《則例》稱之曰「折柱」和」童柱「,古代則有」侏儒柱「之稱。」侏儒「、」童「與」矮「都是說它很短,意思是一樣的。
矮老在遼金家具上已經開始流行,如房山嶽各莊遼塔(公元1110年)中發現的供案,宣化下八裡韓師訓墓壁畫中之桌案多數有矮老。到明代矮老成為了一種常用的構件。
所謂「卡子花」,實際上就是裝飾化的矮老,即用雕花的木塊來代替短柱。由於它是卡夾在兩根橫棖之間的雕花構件,故北京匠師稱之曰「卡子花」。在蘇州地區則稱之為「結子花」。
此類杌凳棖子有的裹腿,有的不裹腿。不用裹腿的,邊抹往往比較薄;裹腿的,邊抹往往比較厚。
明 黃花梨裹腿雙圈卡子花方凳
韋金笙舊藏
或者邊抹雖然不厚,但是採用了「垛邊」的造法來增加外觀的厚度。所謂「垛邊」,就是沿著邊抹的邊緣加一條木材,使人看上去,仿佛邊抹是用厚材造成的。
一般來說,此類杌凳的的棖子如果是裹腿做的,屬於比較考究的造法,如果不是裹腿做的,則屬於一般簡易的造法。
無束腰杌凳的又一種形式是足間施「管腳棖」。「管腳棖」或稱「鎖腳棖」,又叫「落地棖」,就是安裝在靠近腿足下端的棖子。有了這個構件,杌凳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立方結體。
在造型上,也由於上下有橫棖,使「券口」或「圈口」有地方可以安裝交待,為裝飾準備了條件。
木質家具有的是模仿竹器製成的,幾千年來,竹工利用竹子的性能,把它彎成圈,或在竹器上纏過使用。木製家具上的券口、圈口、裹腿及劈料等造法,看得出就是從竹器得到啟發而運用到木器上來的。
02 有束腰杌凳
-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
有束腰的杌凳,絕大多數用方材,足端有馬蹄。
從分類上來看,它和淵源於大木樑架的無束腰杌凳不是一卷眷屬。
有束腰杌凳有的是採用「鼓腿彭牙」的造法。「鼓腿」是腿向外鼓的意思。「彭牙」書牙子向外彭出的意思。此種凳式,在宋代或更早的繪畫中早已出現。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 · 杌》一條中講到「圓杌須大,四足彭出」,即指此式。
清乾隆時編的《工部則例》還明確規定造成彭牙所用的料例。其它《則例》有時寫作「棚牙」或「篷牙」,其意思是一樣的。現在廣泛使用的就是「鼓腿彭牙」。
明 黃花梨有束腰三彎腿羅鍋棖長方凳
英國收藏家馬克斯-弗拉克斯舊藏
鼓腿彭牙杌凳,足下有的不帶託泥,有的帶託泥。
清早期 紫檀鼓腿膨牙有託泥方凳
留餘齋舊藏
託泥的裝置適宜施加在鼓腿彭牙的家具,這是因為此式足端向內兜轉較多,託泥不致佔用比凳身更大的地面,我們不妨設想如果把託泥安在無束腰四腿八挓的杌凳上,則底盤太大,既不美觀,也不實用。
03 四面平杌凳
-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
杌凳的造型歸入無束腰或有束腰兩類均不相宜的是「四面平式」。
清 黃花梨無束腰羅鍋棖方凳
新加坡魯班莊藏
四面平的造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將邊抹造成凳盤,再把它安裝到由四足及牙子構成的架子上,中間加栽榫聯結。一種是邊抹和四足用「粽角榫」的造法把它們聯結在一起,牙條省略掉了,被邊抹代替。
04 其它形式杌凳
-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
我們把方形及長方形以外的杌凳作為其他形式的杌凳,如圓凳、橢圓凳、六方凳、海棠式凳、扇面式凳等等。
傳世實物中,明式的極為罕見。其中有時能遇到的是圓凳,一般都有束腰,腿足有三、或四、或五、或更多。往往採用插肩榫結構,足下或有託泥,或無託泥,實際上就是鼓腿彭牙式。
其他形式的杌凳,繪畫、版畫中常常可以見到,如康熙年間的《皕美圖》中便有多具。惟其結構不一定畫的準確,也不能排除畫手有誇張或以已意為之的地方,故只選一些式樣作參考,不能與實例同等看待。
《皕美圖》
杌凳中樣式繁雜,變體眾多,更是生活中使用最靈活的一類家具,除做坐具,還可兼做蹬具、承具,使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
兩邊女子所坐為杌凳,晚明《西湖二記》木刻插畫
據明人鄧士龍的《國朝典故》:「 內閣諸老 ,自解 、胡以來皆東西分坐小杌子及兩小板凳,無交椅、公座之設。 」
「解」指解縉、「 胡 」為胡廣 ,兩人是洪武、 永樂兩朝皇帝寵渥有加、勳業功高的內閣大學士。比如解縉在明成祖時,「備顧問,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這種在皇帝榻前坐著說話的殊遇, 是非常高的「寵遇」了。
換言之,明代宮廷內皇帝倚為股肱的內閣重臣,沒有交椅或公座可坐,平日的坐具是小杌子及小板凳,而有這種待遇的也只是極少數。
在這裡需指出的一點是,杌凳的位階是要高過繡墩、蒲墩的。
宋代時,設「杌」與設「墩」是代表著帝王恩寵的不同,宰相與高官在賜宴或者行幸時,可以被賜座「杌子」。
但到了明代,皇帝用坐墩來恩賜下臣,僅僅以顏色與繡飾來區隔太子親王、宰相大員,看似「化繁為簡、恩渥更廣」 ,但原先可以坐「杌」的宰相高官們,變相降了級,更是拉大了君臣間的尊卑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