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修行之人是十分尊重的,因為修行本身的艱苦很契合中國人的人生觀念,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要是能夠潛心吃苦的人,在中國社會都能夠收到一份獨有的尊重,而對於「大有成就」的修行者,更會讓其揚名四方。
「海燈大師」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海燈大師不論是在紙媒時代還是網絡時代,他的名聲一直長盛不衰,不少人都將他視為是「傳奇人物」,更有官方的媒體曾專門為他拍攝紀錄片,作為中國「民間大師」的代表在海內外廣泛宣揚。那麼「海燈大師」究竟是如何被世人所知?卻又為何在他聲名顯赫的晚年,被少林寺冷眼相待,以至於死後都無人悼念呢?
01殺父之仇
海燈大師俗家姓範,後來成了和尚後,才有了釋海燈這個名號,他從小便生活坎坷,母親死的早,全靠著父親給別人縫製衣服才有些微薄的生活收入,這樣的貧窮生活並沒有影響釋海燈的志向,反而他很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在別的小孩子都結伴玩耍的時候,釋海燈從來不是在書房讀書,就是跟著會武功的舅父習練武藝,釋海燈的懂事讓父親倍感欣慰。
在清末民初的時局中,父子兩個人在動蕩的社會中相依為命。可是對於釋海燈來說,命運還沒有展露出它全部的冷酷,十二歲那年,釋海燈從學堂回到家時,推開圍觀的人群,便看到了父親的屍體橫倒在自己家的門前,這是當地的惡霸勒索錢財未果,便打死了他的父親。釋海燈遭受到這樣大的變故,對他來說人生就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報仇。
02路遇名師
為了能夠報仇,他便離開家門,四處的求訪武藝高超的師傅,但是天地茫茫,小小的釋海燈怎麼知道哪裡有什麼名師,只能夠無頭蒼蠅一般的亂撞,可是也就是人生際遇,據海燈大師後來回憶說,在一次集會上,釋海燈看到了兩個僧人在當街賣藝,可是他們的功夫和一般的街頭雜耍藝人很不一樣,在和旁人的攀談中。
釋海燈知道了這個僧人是從河南少林寺出來的,因為戰火殃及少林祖庭,他們為了興建心寺,來到這裡化緣籌資。釋海燈一直等到兩位僧人表演完畢,人群散後,他上前表示自己想學習少林絕技,本來以為會有很大的阻力,可其中叫汝峰大師的人問了他幾個問題後 ,便應允了他。
從跟隨汝峰大師後,釋海燈是真正踏入了功夫之門,少林寺的諸多絕技在他的刻苦修煉下都一一掌握,並且當初汝峰大師向他提了要求 ,習武可以,但必須要皈依佛門,因此隨著武藝的精湛,釋海燈為父報仇的念頭卻在經書佛號中慢慢消退。沒有了仇恨的念頭,釋海燈更能夠精誠的鑽研佛法和武藝,他第一次揚名便是因為「二指禪」的功夫,這讓他在四川當地有了武學奇才的名號。
03遭受質疑
1979年,有導演聽說了釋海燈的功夫,便特意來到四川讓他登上了一部紀錄片《四川奇趣錄》,從這部紀錄片開始,「海燈大師」的名號開始響徹全國,之後經過一些媒體人的刻意演繹,海燈大師的武學技藝更是傳奇氣息十足,什麼面壁七年不吃不喝,二指支撐全身懸立,借著當時「氣功熱」的東風,海燈大師從傳奇已然有了神化的趨勢,也漸漸讓很多佛門中人所質疑,特別是少林寺。
海燈大師聲稱是自己是少林寺絕技的傳承者,可是少林寺卻找不到釋海燈的名冊,就是汝峰大師,也否認自己有傳授海燈大師功夫的事情,更有很多熱愛武學的觀眾,發現海燈大師的一些武學招式和少林寺的功夫相差甚遠。但是相比較這些質疑聲,海燈大師在聚光燈下的名望是越來越響亮,普通人對海燈大師和少林寺的真正關係不感興趣,他們喜歡聽的就是「民間大師」的傳奇故事,因此海燈大師在晚年積攢下不少的財富。
諷刺的是,口口聲聲堅稱出自少林的釋海燈,花費著巨額的金錢在故鄉給自己興修「海燈塔」,卻對少林寺的維護和修建絲毫沒有任何資助。以至於後來海燈大師87歲圓寂後,少林寺沒有任何一個僧人前去弔唁,這樣的舉動很是引人注目,後來少林寺因為一部同名電影的風靡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在有了話語權後,少林寺便正式向社會表明了對海燈大師的態度,那就是海燈大師有關少林寺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少林寺永遠不予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