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在一次主題為「閱讀才有詩和遠方」的演講中提到:如果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麼樣的話語,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與愛情一系列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裡,我覺得抵抗不住飢餓。
用腳步丈量的世界、用眼睛觀察的世界終有界限。而一本好書,卻能讓你發現你從未探索的維度。這次的書單,就給大家介紹又好讀,又讓你的世界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的幾本書:
1.《女性貧窮》——NHK特別節目錄製組
日本送給全球女性的警世箴言:在一個女性無法得到平等工作機會的社會,一旦陷入經濟衰退,對於女性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書中的女性外表與常人無異,貧困狀態卻令人吃驚;單親母親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色情行業(某些聲色場所甚至為此辦起了託兒機構);作為經濟支柱的丈夫去世後,母女三人無法支付房租,不得不寄居網吧;為上大學申請了高額助學貸款,卻因為就業市場不看好女性而只能在咖啡店打零工,勉強償還貸款。她們在人生的起點就被剝奪了夢想。
2.《尋路中國》——彼得·海斯勒(何偉)
小時候看《哈利·波特》,哈利問過赫敏,麻瓜出身的她為什麼要選麻瓜研究課,赫敏這樣解釋:「因為我想知道從巫師的角度怎樣看待麻瓜的生活。」很多人把這個情節當作赫敏是書呆子的佐證,我卻偏偏喜歡的很。就像讀彼得海斯勒的書,一個紐約客的特邀作家, 以中國為主題進行非虛構寫作,關注宏大敘事下的平常故事以及歷史洪流中被裹挾的個體。
中西文化的差異讓我們站在新奇的角度看待這片熟悉土地,頗具意趣:租車公司永遠97%的滿意率,酒桌上略帶強迫的面子文化,包頭市區獅子路口的警察塑像,包含了近二十項業務的名片,以及藉助路過車輛在馬路上碾壓農作物。畫面感十足,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中已經熟視無睹的細節,讓我們更加理解我們生長的地方。
3.長樂路—史明智
長約3.2公裡的長樂路在地圖上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線,位於上海市中心地標人民廣場的西南方。波浪線裡起伏著中國近現代波雲詭譎的歷史。法國人在這個曾屬於其租界的路上種滿梧桐;之後,日本人來轟炸過,又從這座城市撤離,新中國成立;後來,階級鬥爭,工廠機器轟鳴;再後來,市場經濟大潮裹挾了這個「魔都」裡每一個人的生活。
時代的洪流來來去去,唯有一片梧桐成蔭,綠意長存。
4.格調:社會等級與階級品味——保羅·福塞爾
上層階級的客廳是什麼樣,中層階級最愛喝的飲品是什麼,下層階級最愛開什麼車。其實這本書與其說是品味指南,不如說是消費主義的浮世繪。看的時候讓你不禁會心一笑,也讓你了解不同階級背後行為的內在根源。
看完這本書,還真是能顛覆一部分世界觀,再不濟,也能讓你辨別出誰是土雞插著雞毛撣子裝鳳凰。
5.《技術元素》——凱文·凱利(K.K)
凱文·凱利被稱為網絡文化之父,最著名的作品《失控》成書於1994年(24年前),成功的預言了雲計算、物聯網、虛擬實境、敏捷開發、網絡社區和區塊鏈這些如今大熱的概念。KK的可讀之處,可見一斑
6.《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結核病、愛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會演繹中一步步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了一種道德批判,並進而轉換成一種政治壓迫的過程。又要介紹我的女神蘇珊·桑塔格的書了,這本書收錄了她的兩篇重要論文《作為隱喻的疾病》和《AIDS及其隱喻》,打破我們對疾病的刻板印象,是顛覆生活看法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