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草木凋零、晝夜溫差較大,部分人抵抗力下降,加之空氣中粉塵大大增加,是鼻炎的高發時節。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細菌、變應原、各種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鼻腔黏膜充血、腫脹、滲出、增生、萎縮或壞死等。發作起來真要命,早期沒有得到控制,最後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鼻炎的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涕、面部瘙癢、呼吸困難,更有甚者因為鼻子不通氣,長期嘴巴呼吸,造成下巴後縮,面部變形。了解鼻炎的分類,才能知道該如何應對?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又稱為「感冒、「傷風」。患者只要發病,就會有打噴嚏甚至發燒等症狀出現。如果患者最近太累或者情緒不佳引起身體免疫力低下,其病程較短,一般7~10天;如果沒緩過來,細菌感染又來添亂,就可能表現為鼻子乾燥。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全身的疼痛,有人則會流清鼻涕,還並發過敏性結膜炎,鼻子癢的同時,眼睛也癢。小朋友還會出現消化道症狀,比如拉肚子等。急性鼻炎有傳染性,病人作為傳染源要戴口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感冒初期患者要多喝水,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清淡飲食。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患病時間比較長,一般超過一個月。如果伴隨鼻腔黏膜的症狀,還可能合併鼻竇炎。慢性鼻炎大多是由於急性鼻炎在患者身上「賴著不走」導致其反覆發作,遷延形成;還有的是鼻甲骨肥大導致病人呼吸不暢,此為結構性鼻炎,首選手術治療。根據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亂的程度,可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是以鼻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多為特徵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後者是以黏膜、黏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瀰漫性增生肥厚為特點的鼻腔慢性炎症。治好慢性鼻炎最關鍵的是找出致病原因,是遷延、自身還是環境因素,積極治療的同時加強運動、改善營養情況,提高自身免疫力以抵禦外來的刺激。
過敏性鼻炎即變應性鼻炎,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後,主要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釋放,並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過敏性鼻炎發生也有條件:一是過敏體質,二是過敏原,兩者相遇才會發病。過敏性鼻炎發作時常表現為鼻子癢、眼睛癢,噴嚏打不停;間歇或持續鼻腔不通氣,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個別患者會出現白天犯困、精力不集中的情況。
為了避免過敏性鼻炎發作,生活中應做到避免接觸變應原:(1)減少室內的塵蟎數量;維持居住空間相對溼度至60%以下,但過低(如低於30%~40%)會造成不適;清掃地毯;清洗床上用品、窗簾,蟎變應原溶於水,水洗紡織品可清除其中的大部分變應原;使用有濾網的空氣淨化機、吸塵器等。(2)相應花粉致敏季節,規避致敏原。(3)對動物皮毛過敏的患者迴避過敏原。
乾燥性鼻炎一般認為長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所致,如長期粉塵的機械性刺激,空氣過熱、過幹的影響等。通常不會給患者帶來太大麻煩,但會讓患者鼻子變得很乾、有異物感,引誘患者挖鼻,屬於「蔫壞型」。臨床表現為鼻內發乾,鼻腔分泌物減少,鼻內有刺癢感或異物感,經常引起噴嚏,灼熱感,常誘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覺一般不減退。鼻中隔前下區黏膜常糜爛,可有小片薄痂附著,去之常出血。適當改善環境,增加室內溼度。可用加溼器,也可在室內養些植物。感覺鼻腔乾燥時使用油劑滴鼻藥液,如複方薄荷油、鼻軟膏等可預防乾燥性鼻炎的發作。
鼻炎還是平時生活中應多注意養生,健康飲食,合理作息,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加強自己的體質,減少感冒傷風情況的出現。
普及醫學知識、尋名醫大咖、查最新醫訊,請關注大咖醫各大平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您轉載、轉發,讓更多人讀到這篇文章!
任何轉發或轉載,須保留來源「大咖醫」字樣,沒有標註一律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