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王鏡榕)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情況,聽取對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
日前,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財稅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一環
中宏網記者:會議指出,今年通過改革建立了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基層的機制,要確保儘快見效、惠企利民,您對此改革的動向和意義怎麼理解?
劉向東: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這表明要加快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並提高其下達效率,解決基層和民生受疫情影響後的燃眉之急問題。建立資金直達基層直達民生的機制,其意義在於有效推動中央財政政策措施儘快見效落地,確保中央下達資金直接惠企利民,滿足非常時期的救急紓困,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幫助基層低保、失業、養老和貧困人口緩解基本生活壓力。作為應對疫情對民生基礎衝擊的特別辦法,新增專項財政資金直達基層直達民生,在疫情防控非常時期具有雪中送炭的積極意義,把這類專項轉移支付轉化為常態化的工具,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戴帽下達"資金的管理使用機制,確保在轉移支付程序和傳導機制上的完備性。可以說,這種從中央直達基層的資金安排渠道可以納入財稅制度改革中,後續還需深化"戴帽下達"資金預算、資金管理和資金使用監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使其成為財稅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
多措並舉攻堅中小企業融資難
中宏網記者:會議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推動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發展普惠金融,做到既有效增加信貸投放量又明顯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結合當前中小微企業戰疫現狀,您對此有何分析和建言?
劉向東: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老問題,也是個世界性的難題。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經營出現較大困難,部分面臨著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因此在此危機形勢下,應進一步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流向中小微企業,切實保證企業維持正常運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不難解決,需要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向中小微企業傾斜,而考慮到很多中小企業缺少硬通貨抵押物,為此需要創新抵押方式或其他增信方式,比如運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政銀企聯動機制,給缺少抵押物的企業提供充足的流動性,讓這類企業能繼續維持經營下去。對融資貴問題,這就需要從資金流的每個鏈條尋找降成本的突破,因此發展普惠金融不僅是增強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的可獲得性和引導金融機構讓利,更重要的是讓其獲得成本低廉的資金。融資貴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並由此帶來的風險定價問題。倘若使用現代化技術能有效解決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信用風險,將能有效幫助企業識別風險,把控資金使用去向,並完善風險隔離機制,在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的同時,儘可能壓低銀行本身的壞帳風險和債務壓力。除優化信貸資金傳導機制方面,還可以完善直接融資制度,鼓勵中小微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或上市融資,以便獲得成本較為低廉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