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做課題,開題論證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開題論證要把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預期成果等一系列問題搞清楚。
在這裡,想就「預期成果」這一問題交流一下個人體會。
什麼是成果?什麼預期成果?為什麼把成果提前確定好?預期成果怎麼撰寫?
一、什麼是成果和預期成果
所謂成果是指通過研究形成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策略、工具、量表等,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般性規律;或是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有效經驗措施等。課題研究成果回答的是課題最初想解決的問題,即包括研究的問題和現實的問題,研究的問題是本質,現實的問題是表現。
所謂預期成果,即在課題研究之初就對成果有了個預設,隨後開展的研究就是要圍繞這個成果進行實踐、反饋、調整、完善,最終達成成果。
二、為什麼要把成果提前確定好
到了開題環節,負責人說:「目前,還沒有想好成果是什麼?最後研究出來再說。」還有的負責人說:「如果現在都知道成果是什麼了?課題還有研究的必要嗎?」
其實,這是很多老師的誤區。在課題申報或開題論證時,都有一個環節,叫研究假設。所謂研究假設,就是課題組對研究的問題,預想出若干解決辦法、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在隨後的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人員就去實踐、驗證這些辦法或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設想,如果提前沒有想好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策略,那麼拿什麼來實踐和驗證呢?不能實踐和驗證,課題研究當然就不能進行,也就成了死課題。
這就是我們一線教師為什麼出現課題立項後,無法推進研究的主要原因。
三、預期成果怎麼撰寫
我們一線教師寫預期成果時,一般寫得比較草率,有的寫結題報告,有的寫課例集,有的論文集。其實,這樣的預期成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預期成果應該寫具體,越具體對課題研究越有幫助,應該把課題研究的成果具體到核心概念才好。
我們舉一個例子
有這樣一個課題:以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促進幼兒傳統文化認知和情感發展的實踐研究。
這個課題的預期成果怎麼寫呢?
我們分析,這個課題有兩個變量,一個是自變量: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一個是因變量:傳統文化認知與情感發展。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角度預設成果。
角度一:因變量——傳統文化認知與情感發展
其一,要弄明白幼兒傳統文化認知與情感是什麼?所以要對這個概念進行研究,其成果可以確定為:幼兒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情感的概念研究。這個成果的形式就是論文,也可以是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自然是文獻研究。
其二,這個課題研究的一個效果目標是發展幼兒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情感,那就要了解當前幼兒在這兩個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應然狀態。其成果可以確定為:幼兒傳統文化認知與情感發展現狀研究。這個成果形式是調研報告,可以採用文獻法和調查法進行。
其三、幼兒傳統文化認知和情感是不是有一些基本要素和指標,如果我們知道了這些要素和指標,那麼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的研究方向就會更加明確,於是特別需要這樣一個成果:幼兒傳統文化認知和情感發展要素及指標的研究。這個成果形式是論文,需要用文獻法進行研究。
當然還可以從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對接的角度進行研究,可以生成一些成果。
角度二:自變量——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其一,發展幼兒的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情感是需要主題活動的。那麼,有一個問題就來了。什麼樣的主題活動是有價值的?是有效的?這樣的主題活動有哪些基本要素,它的活動結構是怎樣的?於是需要這樣的一個成果: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的要素及結構研究。這個成果形式是論文,需要用文獻法和案例研究來完成。
其二,上邊的成果是一個主題活動的要素和結構流程。而這個課題絕不是一個主題活動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若干個主題活動。於是,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成果:傳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的研究。於是需要建立主題活動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實施方式方法、活動評價建議等。這是課題研究的核心成果。
綜上所述,課題成果預設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稱得上具體,課題研究才不會出現無所事從的情況。
當然,課題成果的預設,確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預設好的,需要邊研究、邊實踐、邊思考、邊改進。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