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2020-08-27 紅旗招展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這是不久前知乎網站上的一個提問。對此,張小林的回答是:並不是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短期來看有運氣的影響因素,長期來看有家庭環境的影響。

她解釋說:「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會對他/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決定你來到清華北大的不僅是自己的努力,還有你的家庭環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願意及能夠為教育付出的時間、金錢,你的眼界和視野,你能接觸到的一些資源的機會。」

張小林發在知乎提問下的回答帖被廣泛轉發。在圍繞「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討論中,「家庭環境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影響」再次引起網友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關注。有人稱這是「貴子」的優越,也有人稱這是「寒門式努力」的無奈。不少網友發問:光靠個人努力,「窮孩子」還能擠進名校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

張小林是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大一學生,她的觀點來自其老師晉軍博士多年來的一項調查研究。

在晉軍所教授的《社會學概論》課上,每年都會對入學新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問題包括「你父母的職業」、「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最喜歡的電影」,等等。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晉軍發現,相比全國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構成,清華學生裡,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佔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佔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關於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數據發現,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14級學生裡,入學之前曾經到過境外的學生佔比43.9%,沒有出過省的學生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學的數據則是,到過境外的學生只有2.3%,沒有出過省的學生有22.7%。

這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非常穩定」: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和經管學院,13級和14級學生到過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過去的調查結果也是類似的數據。

「詢問入學前活動半徑,其實是在調查家庭經濟狀況,直接詢問學生家庭收入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調查方式。」張小林認為,是否出國出省和家庭經濟狀況有很大的相關性。

因此,這項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是:相對於全國而言,清華大學裡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學生更多,並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然而,對於這個結果也有質疑的聲音:不足200人樣本的調查能說明問題嗎?事實上,早在2010年,晉軍就指導他的學生對清華大學生源狀況進行抽樣調查:2010級清華大學農村生源佔總人數17%。而當年的高考全國農村考生比例是62%。

晉軍還通過多年的課堂隨機調查描繪出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遊學的經歷。

用晉軍告訴學生的話來說,「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別

張小林的帖子在網上被廣泛轉發和討論。令她意外的是,有媒體「斷章取義」地理解為「家裡有錢就能上清華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華?》的標題。

張小林認為,這是對她觀點的誤讀,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指物質條件。而這在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中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認可。正如張小林所寫,在求學過程中,個人努力和家庭環境是兩個互補的因素,父母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會相應減少,反之亦然。

雖然其中存在著一種極端情況——因為資源實在太少,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沒有機會上清華北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許多出身「寒門」的學生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對於處於教育發展滯後的貧困地區,國家也要求高校為寒門學子開闢了專門通道。比如,清華大學去年擴大了「自強計劃」的實施範圍,面向83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的中學招生。

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讓更多的寒門學子圓了「名校夢」。但另一個事實是,如張小林所說,即使在上了清華的學生裡,每個人為了上清華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樣。

去年,李力在復讀第二年後考入了清華大學。這個從西部小縣城走到省城讀高中,再來到北京讀大學的「農村娃」在家人眼裡著實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幾乎沒有外出娛樂、參加社團活動的經歷。除了寒暑假回家,幾乎所有時間都留在學校裡啃書本、做練習題。可相比之下,同樣考入清華的其高中同學王達就「輕鬆太多」。

王達的父親是私營企業老闆,母親是高中英語教師。對於王達來說,沒有令李力「崩潰到極點的英語」,也沒有控制生活費的苦惱。不僅如此,王達在高中就擔任了學生會主要負責人,外出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機器人比賽,暑假到北京學習英語,寒假去國外度假……最終還因學科競賽表現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來,「家庭」所給予的條件讓王達實現「清華夢」省力不少。「同樣考入清華,但其實我覺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強很多,而且他學得輕鬆、快樂。」李力說。

和李力一樣,付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寒門學子」。以晉軍的問卷調查來看,他出生於中原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上大學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50公裡的地級市,上大學前未看過電影,很少有時間看電視。

通過自身的努力,他在鄉鎮念了小學和初中後,考入一所縣城高中。成績優異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進入一所985大學,最終在研究生階段考入北京大學。

回想一路求學的經歷,他發現:自己小學和初中同學都來自農村,寒門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學中,寒門比例佔了50%左右;家庭條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間尤為明顯,「優越者每月有上萬元的生活費,貧困者只能靠幾十元的助學金勉強維持」,在他就讀的985院校裡,真正出身寒門的學生只佔到5%左右。

進入北大讀研後,他發現,自己身邊很多同學都從未參加過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來,某某省狀元比比皆是」。「身邊可能有富可敵國的巨賈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權的官員之子,還有可能是電視上看到的明星之子,當然也有農民的孩子、下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測此比例小於1%。

從98%到50%,再到5%、1%,付林在這些數字的變化中意識到「寒門式努力」的難處: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最後的1%在社會這所大學校裡還會有所削減,「如果人生是一次長跑,寒門學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太多,起跑後動力不足、補給不足、身體素質差,能夠咬牙堅持下來的實在屈指可數」。

「現在看來,我們都站到同樣一個平臺上。但如果往前看,你會發現我們走得很艱難,並且還有許多付出一樣努力的『窮孩子』已經『累』倒在終點前了。」李力說。

名校可以為「寒門子弟」帶來什麼

在北大讀研究生時,一個班級20多個人,但真正的「寒門學子」只有付林一個。

與同學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閱歷——沒去過幾個城市、沒旅遊過、沒有唱過KTV、沒有去過健身房、也不知道紅酒還能分很多種類……「當別人聊天的時候,我只能聽,無法參與其中」。

對此,「心態還算積極」的付林也曾試圖多看書、多與朋友交流、多參加他們的活動。可他發現,有些閱歷需要資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識裡,最貴的相機也就幾千元,但一次郊遊中,他看到一個玩單反的朋友帶了好幾個鏡頭,「聽說每個鏡頭都幾萬元的時候,我驚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進入清華後的李力為了彌補與王達之間的差距,報名參加了好幾個社團的招新面試,可結果卻很不理想:想加入藝術團,卻沒有音樂或樂器特長;想加入學生會外聯部,卻在面試中因表達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學社,卻發現自己並未看過幾本文學名著,面試時連問題都很陌生……

最無奈的是,最終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參加社團活動——除了學習時間,他的課餘時間幾乎全花在勤工助學崗位上,「不要說趕超別人,就連彌補都很難」。

「他們不能無憂無慮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兼職、考慮現實性的東西。」在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二學生張嫚看來,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在大學裡的表現是有差別的。

她記得,大一時需要進行PPT展示,對於從小學就開始製作PPT的她來說「一點兒不費勁」,可班裡來自農村的學生「連PPT是什麼都不知道。」

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皇甫亞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內容是一種「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個階層的文化符號,現在的教育體系並沒有照顧到寒門學子的認知程度,比如納入正規教育中的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寒門學子由於受經濟限制,很多人到大學才接觸電腦,偏遠山區的孩子甚至連基本的網絡概念都沒有。至於英語,家境殷實的孩子即使學校英文成績不佳,完全可以通過課外輔導、外教的方式彌補,口語能力比寒門學子好得多。即使教科書一樣,他們的文化背景都不會相同。

在晉軍老師關於學生「最喜歡的電影」調查中,清華大學社科14級學生問卷的統計結果分別是《肖申克的救贖》、《盜夢空間》和《哈利·波特》。可對於李力來說,在大學之前,他從未在電影院看過電影,「老實說,大二之前,我連《肖申克的救贖》都沒看過,平常大家提起這些國外電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會學研究者告訴記者,1999年大學擴招以後,重點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好大學中的「精英」來自城市的居多,因為「城市的孩子、父母職業好的孩子,從小見多識廣、閱歷豐富,比農村孩子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源」。

看完鄭也夫的《科場現形記》,就讀於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大二學生曾傑對「寒門貴子」的討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馬克思·韋伯關於經濟、文化和聲望的社會分層標準來解釋,「一個學生家庭的經濟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資源決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

相關焦點

  • 清華學霸道破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上圖是清華大學和一所西部211大學,對大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比較。有人做過統計,長時間以來,進入清華的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境外這一項,穩定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換句話說,清華大學裡家境中等/偏上的學生,相對於全國更多,並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 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多少分可以上清華北大?北京考生400分就能上?
    試問每個人的學生時代,被問到將來想上哪個大學,得到的答案肯定是清華大學或者北京大學。因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地處北京市,很多學生就特別羨慕北京的考生,認為北京學生有地域優勢,肯定在招生上有優勢,還認為北京的學生400分就能考上清華北大了。那麼,想要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需要多少分呢?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 60個高考學霸背後的殘酷真相: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這是清華大學新生入學第一節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對新生說的話。上圖是清華大學和一所西部211大學,對大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的統計比較。有人做過統計,長時間以來,進入清華的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境外這一項,穩定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不聰明但很努力的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嗎?答案很現實
    以廣東為例,每年清北大約會錄取300名廣東學生,應屆考生有78萬左右,清北在廣東省的錄取率約為0.038%,比平均水平還要低。僅對比錄取率會發現,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基本屬於萬裡挑一。普通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嗎?
  • 沒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就是不夠努力嗎?
    昨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侄女說:一個長輩說她沒考上清華北大,一定是不夠努力,心裡很委屈。雖然侄女沒說是哪個長輩說她,但我還是知道是誰說的,因為我們的親戚就有一個人喜歡指點江山,胡說八道。自己五六十歲了一事無成就算了,動不動就拿長輩的輩分去說這個外甥,那個侄子,覺得別人都聽他的,不聽他就會吃虧。
  • 初二,想上清華北大,現在該怎麼努力?
    首先,我們要對清華北大的難度要有一個概念。從第一張圖可以看出,平均每個省份清華北大錄取總人數大致是200人,可以簡單理解為,只要考入省前200名,就能上清華。正常情況下,省會城市的國家級中學會分擔絕大部分的名額。這裡我找到了2016年的數據,總共255所中學,雖然不是最近的,但也是可以作為參考。
  • 普通人只憑努力能考上清華北大嗎?
    據我所知,如果你不夠聰明,光靠努力是進不了清華的。由於清華大學在各省錄取人數有限,只能錄取各省優秀生源前0.1%。你想考什麼樣的清華大學?他們有什麼特點?一是自律性強清華大學錄取的學生都是自律的,有嚴格的時間管理。他們總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學習計劃複習和學習。
  • 考上清華北大真的可以改變一生嗎?
    每年高考錄取完,最讓人羨慕的就是誰家孩子今年考上清華北大了、某高中今年又有不少人被清華、北大錄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好的兩所大學,在中國的孩子和家長心目中,考上這兩所大學就意味著人生已經成功了一半,以後飛黃騰達的日子指日可待,那麼考上清北真的可以改變一生嗎?
  • 清華北大牛在哪裡?可以考清華北大的研,卻無法上它們的本科
    清華北大牛在哪裡?可以考清華北大的研,卻無法上它們的本科!
  • 考不上清華、北大,自己跑去清華北大蹭課,能達到一樣水平嗎?
    考不上北大清華,自己跑到清華北大去蹭課,有可能可以達到清華北大畢業生的水平,但是你這個水平永遠沒有辦法被別人承認。 只有在高考中達到這樣出類拔萃的水平,你才能夠獲得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才能夠在清華北大獲得學習的資格,才能夠有機會去拿清華北大的畢業證書。從這個角度講,不光清華北大的畢業證書值錢,就連清華北大的肄業證書都很值錢。 所以,要和清華北大的學生去比,水平不是僅僅在清華北大上了課就可以達到的。
  •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北大了
  • 普通人能上清華北大嗎?上清華北大的同學都有哪些共同點
    清華北大曆來被稱為中國高考學子的殿堂,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是神聖、高不可攀的。清華北大是世界一流大學,目標是建設能夠媲美斯坦福、哈佛、牛津、麻省理工的世界高水平大學,在2019年CWUR發布的排名中,清華北大是唯一進入全球前十的內地高校。
  • 智商一般,高中努力三年可以考上「清華北大」嗎?回答有點意料之外
    但是如果這種考生想要單單通過刻苦努力就想考上清華北大這樣最為頂尖的985大學,沒有足夠強悍的智商+堅挺的自律意識+科學的學習方法,那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努努力就能進清北,但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現,決定成績好壞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努力與否。
  • 一個人要有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北大?
    但是幻想之所以是幻想,就是因為現實中能考上985、211大學的就已經是少數,而考上清華北大的同學更是極少數,稱之為人中龍鳳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想過自己考上清華北大的場景,但是從來都沒有想過為此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 清華和北大,可以同時上了
    清華北大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再也不用糾結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了。對於高三學霸而言,既上北京大學,又上清華大學,似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從今年春季起,這樣的夢想將成為現實。近日,北大清華均發布通告,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北京大學教務部發布《關於清華大學部分優質課程面向我校本科生開放選課的通知》。通知提到,為豐富學生選擇,加強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學術和學生交流,北大教務部與清華大學教務處研究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
  • 努力上清華北大,畢業生後扎堆去街道辦求職
    每年高考放榜後,對於那些考試清華北大的考生來說除了金榜提名的激動,還伴著高額的獎勵。很多地方對於這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獎勵高達幾十萬元,甚至獎勵房子的都有,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貧困縣,聽長輩說今年考試清華北大的獎勵也有幾萬元。這當然是好事,這是這些學生該努力得來的,也說明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獎勵的背後更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成材,日後為家鄉甚至國家做貢獻。
  • 要多努力才有望考上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大?
    01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大相信許多考生都以考入清華北大或者是復旦上交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大是我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是成千上萬個考生夢想考入的大學。但對於一些成績不太好的考生來說,清華北大和復旦上交大就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好像自己怎麼努力,都難以考得上,自己也不敢奢望或者奢求自己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其實人的這一生,只要敢去想,敢去做,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 智商普通,高中努力3年能被清華北大錄取?俞敏洪回答讓人想不到
    哈嘍,我是你們的小編大橘,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很多學生都完成了填報志願的工作,部分學生還接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有些學生還如願的考入了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名校,不過有些網友卻提出了提問,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校,如果一個人智商普通,但高中3年都一直在努力的學習
  • 普通家庭孩子通過努力能考上清華、北大嗎?網友:難,但是有希望
    可以說農村普通家庭孩子考上清華大學是比較難的。那麼普通人能否通過努力考上清華等名校嗎?我的答案是能,但是難度比較大!主要原因如下:一、清華等名校錄取名額少清華大學在2019年共計招生3800人左右,除了北京以外的每個省份錄取名額一般只有40到50個名額。
  • 考清華北大難嗎?
    普通學子要考上清華北大確實挺難的。首先我們來講下如何進入清華北大。第一種就是我們所有學子都。參加的高考以裸分的形式考入,這個難度比較大,適合於全國各地學霸,記住學霸級人物。第二種方法就是參加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這個主要針對對象是全國各地的學霸或者優秀學科特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