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進5次圖書館;一天從圖書館借走1本書。他叫梁雕寒,她叫周姝,一個是「學霸」,一個是「書神」。
2014年即將過去,年終盤點又流行起來。近日,科大圖書館就發布了一組數據,盤點一年來發生在圖書館裡最「瘋狂」的事兒。其中,借書最多的「書神」和進圖書館最多的「學霸」新鮮出爐。
我叫梁雕寒,我不是「學霸」
愛物理,卻也偏科;愛上圖書館,卻是因為「青蔥記憶」;立志成「家」,卻也願當個教書匠
「不在圖書館,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用這句話來形容梁雕寒應該最恰當不過了。截至12月22日,這個大二男生今年一共進學校圖書館1356次。
一「泡」十多小時
昨天中午,在科大校園裡,聽到記者報出這個數據,小梁自己也嚇了一跳,他剛吃完飯,準備去圖書館上自習。「不去圖書館去哪裡呢?」如果不是去上課或者回寢室睡覺,小梁還真想不到可以去哪兒。
每天早上6:20,小梁準時出現在圖書館門口,跟相熟的保安打個招呼,就徑直走到五樓的自習教室。每次,他都坐在那個靠近窗戶、位於角落的位子。 「因為我一般都是第一個來,所以可以經常在這兒讀英語。」等小梁讀好英語,差不多7點了,有336個座位的自習室裡也差不多剛坐了10來個人。這時,小梁 會出一趟圖書館,去剛剛開門的食堂把肚子填飽。
如果沒有課,除了吃飯、睡午覺,小梁一天幾乎有超過10個小時都可以待在圖書館——看書、寫作業,在他的物理江湖裡開動腦筋。這樣的狀態可以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10分,因為保安會上來「趕人」了,小梁這才背著離開。
自謙不是「學霸」
為啥那麼喜歡在圖書館,而不是在教室或者寢室自習?這個立志成為物理學家的小男生給了記者一個聽上去挺有意思的理由,「我覺得科大圖書館裡的桌椅很 有感覺,特別像老家溫州市圖書館裡的桌椅。」在上大學前,小梁每逢周末都會跟一位心儀的女生一起去那裡看書,而寬厚踏實的木質桌椅,也成了小梁青蔥年華裡 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今,姑娘已經不在身邊,「學霸」卻漸漸煉成。除了自己勤上圖書館,小梁每次還給幾個要好的同學佔座,大家一起學起來。
雖然在圖書館待得久,但小梁卻謙虛地說自己並不是「學霸」,「我屬於偏科的那種,數學物理可以考90分,可英語什麼的就只能考60分了。」小梁笑稱,萬一自己以後成不了物理學家,就去中學教物理,開啟孩子們對物理的興趣。
偶爾會打遊戲
記者了解到,在科大東西兩個校區,一共有14位同學有年進圖書館次數超1000次的記錄。當然,為了吸引學生來學習,科大圖書館也頗費心思,不僅提供豐富的期刊、書籍,還組織了各類論壇、講座以及聽報告的機會,豐富同學們的眼界。
此外,在圖書館裡還可以上網,當然也有學生在圖書館裡打遊戲。小梁說,自己就玩過,「我覺得偶爾打一下遊戲(調劑一下)還是蠻好的。」
「我們覺得,任何事情都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當然更多時候還是要靠學生自覺。」科大圖書館的陳超老師表示,他們力爭給學生提供一個綜合的、最優的學習空間。而這種自由的氛圍,對像小梁一樣的同學來說,或許是最大的吸引力。
我叫周姝,讀書開心就好
愛讀書,卻與專業無關;愛日本文學,也愛所有人文社科類書籍;沒想過寫書,未來回歸本行
科大本科生年平均借閱量23冊,而生命科學學院的大三女生周姝,一年的借閱量是這個數字的十多倍——截止到12月22日,她今年一共在學校圖書館借了258本書,成為當之無愧的「書神」。也就是說,除去寒暑假,她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借1本書。
「見縫插針」地看書
「其實我借的大部分書都跟愛好相關,專業的書沒幾本。」周姝告訴記者,自己借閱的大部分都是日本文學方面的書籍,因為剛上大學那會兒,她選修了一門日本社會與文化的課程,課程結束時要做小論文,於是她就去借這方面的書看,結果課程結束了,她也迷上了日本文學。
「大江健三郎還有夏目漱石的書,我都比較喜歡。」周姝說,有時看得快,一天就能看完一本,而慢的話,再加上課業繁忙,則要拖上幾個月才能看完。如何做到一年看完258本書?周姝說,那只有「見縫插針」了,「吃飯看、睡覺看、走路也看。」
給圖書館開「採購單」
對於自己榮登「借書榜」榜首,周姝其實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就因為借書多,前幾個禮拜,還有圖書館的老師喊我去參加一個讀書會分享心得。其實我覺得讀書就是開心就好啦。」周姝說,讀書就是一種習慣,要順其自然。
除了日本文學,對於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周姝只要在圖書館裡「逮到」,就要讀上一番。「我經常關注新書資訊,如果科大圖書館沒有,我就去圖書館網站上 建議他們購買。」讓周姝欣喜的是,自己建議採購的幾十本書,科大圖書館都比較快地買了回來,「比如《刑法的私塾》,還有《藝術的起源》,都是我建議圖書館 買的。」周姝說。
「我未來也不打算寫書啦,還是會繼續從事生命科學方面的研究。」周姝說,自己雖然寫不了書,但光讀書,並能夠守著一份純潔的愛好的感覺,還是挺開心的。
新安晚報 2014-12-25 劉愛華 本報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