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噴嚏、放屁、咳嗽、呼吸、眨眼、思考,這些司空見慣的「小動作」我們每天都在做,有的幾乎完全不受我們意識的控制,日復一日在那裡全自動運行。可你想過嗎?其實這些「小動作」裡包含的學問可不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整理自《你的臉皮有多厚》
放屁、呼吸、咳嗽、眨眼、打噴嚏……
小動作大能量
160
km/h
小動作1:呼吸
人一生呼吸掉
4億升空氣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靜止不動時,普通成人每分鐘呼吸15~20次,如果取中間值18次來計算,一天為26000次,一年為950萬次,活到80歲,這輩子就呼吸了約8億次。成人一次的呼吸量約為500毫升,一生(以80年計算)就高達4億升。
肺活量就是儘可能多吸空氣,或儘可能多吐出空氣所能達到的量。一般一次呼吸量為500毫升,努力一點,可多吸入1500~2000毫升的空氣,這就是儲備吸氣量。吐氣與吸氣一樣的道理。儲備吸氣量、普通呼吸量、儲備呼氣量三者合計稱為肺活量。平均而言,成年男性肺活量為3500~4000毫升,女性為2500~3500毫升。
小動作2:打噴嚏
噴嚏時速堪比跑車,可高達160公裡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記載,英國的唐娜·葛瑞菲絲(1969年生)從1981年1月13日到1983年9月16日總計977日之間,持續打著噴嚏。據推測,她在第一年大約打了100萬次噴嚏,一分鐘內大約要打2次。
打噴嚏是為了要驅走黏附在鼻腔黏膜上的有害物質而產生的防衛反應。在空氣中,混雜著塵埃、細菌、化學物質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些東西若是進入肺部,會形成呼吸障礙。侵入鼻子的異物,會被鼻腔黏膜黏住,再通過鼻腔纖毛的動作(蠕動),將異物運往鼻孔的方向。當異物再度侵入鼻腔,而又附著在鼻腔黏膜上時,則會刺激鼻腔。當刺激的感覺傳入腦部,為了將異物排出體外,腦就會命令鼻子大量吸氣後,再一口氣將空氣送出。這就是所謂的噴嚏,此時所產生的氣流,時速可高達160千米。也就是說,噴嚏如果能上高速裸奔,按照交通法規,那絕對是超速了。好在,速度雖然驚人,但「行駛」時間極為短暫,倒也沒啥危險性。
小動作3:放屁
忍住不放的屁去哪兒了?
屁,是由與食物一起吞下的空氣和因腸內細菌作用使食物發酵腐敗產生的氣體,再加上經由血管內血液流到腸內的氣體所組成的。屁的量及成分與食物的內容、腸內細菌活動狀況以及身體狀況等有關,健康的成年人,一天放屁的量為400~2000毫升。
構成屁的物質超過400種以上。主要成分氮佔60%~70%,氫10%~20%,二氧化碳10%,其他還有氧氣、甲烷、氨、硫化氫、糞臭素、吲哚、脂肪酸、甲硫醇等成分。
俗話說:「放屁、生瘡、生孩子不用選地方。」屁積存在體內並沒有好處,不過應該避免在別人面前放屁。唾液、痰、鼻屎、耳垢、大小便、屁,這些由體內排出的東西,都讓人有著莫名的厭惡。
話說回來,忍住不放的屁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憋住的屁,會經由大腸黏膜的毛細血管被血液吸收。屁的量一多,還會逆吸收至小腸,而在小腸中也同樣是被血液吸收。進入血液的屁,會循環到全身,然後,一部分被腎臟處理,形成尿液的成分;一部分經由各種組織代謝;一部分運送到肺,混在呼氣中通過口鼻排出。
小動作4:咳嗽
一次咳嗽的耗能讓一瓦燈泡亮8秒
黏液(痰)包覆著異物,藉助纖毛運動送到口腔,通常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吞入腹中,不過有時候也會發生含有異物的黏液(痰)卡在咽喉時,光靠纖毛運動無法排出的狀況。當痰卡在咽喉,會刺激該部位的感覺神經,引發排出黏液的反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咳嗽。
咳嗽是將黏液(痰)吐出的動作。但感冒時也會咳嗽,這是由於氣管的黏膜發炎,分泌過多黏液,囤積後刺激到支氣管的感覺神經。
由於是要將卡在咽喉的痰吐出,因此咳嗽也要花相當的力氣。咳嗽產生的氣流速度在聲門附近可達每秒50~120米,比起颱風毫不遜色。每次咳嗽都會消耗8.38焦的熱量(相當於一個一瓦的燈泡亮8.38秒),重複咳嗽幾次,相當消耗體力。
所以一個經常咳嗽的人,十有八九是瘦子,也是因為體力消耗得太多。
小動作5:眨眼
兩眼所見視野為200度
在賽馬場上奔馳的馬兒之中,有一些馬的眼睛被遮蓋起來,遮蓋馬眼的器具,稱為「遮眼革」。馬的眼睛在臉(頭)部的兩側,視野非常寬廣,大約可以環顧350度的周圍環境;然而對賽馬而言,視野寬廣有時候並非好事。因為寬廣的視野,會讓旁邊及後方追來的對手進入眼帘,而導致注意力分散,因此給賽馬套上遮眼革,來限制它的視野。
人類在動物之中屬於視野較為寬廣的,但還是輸給馬和狗。以單眼而論,人類左右方的視野大約為160度,兩眼同視可以看見200度左右的範圍。至於上下方的視野,上方為50度、下方為70度,合計約120度。左右200度的視野大約也可以看見一點點斜後方的事物。
然而當我們正在開車或做其他類似的事情時,視野會變得非常狹窄。例如,以時速60千米開車行進時,視野會減少到30度,若時速增加到100千米,則會低到只剩10度。
小動作6:思考
腦是「大胃王」,還愛「挑食」
不管是努力思考,還是閒著發呆,其實我們的大腦一秒鐘也不曾歇過。
腦部的重量只佔體重的2%左右,但卻是個「大胃王」。到底胃口大到什麼程度?我們可從腦部的血液流量佔全身血液流量的15%就可見一斑。氧氣經由血液送達全身,而腦部消耗的氧氣就佔了20%。
以熱量來說,成年男子的腦部一天大約消耗2100千焦,佔整體消耗量的20%。人體的重量大概一半來自肌肉,腦部的重量不過佔了2%左右,卻與佔了一半體重的肌肉消耗掉的熱量相同。
腦部以葡萄糖作為日常運作的能量來源。身體的其他部位,幾乎都是以蛋白質、脂質、糖類等三大營養素作為熱量來源,並不能像腦部一樣只靠葡萄糖維持。
所以說腦不但是個「大胃王」,還是個「偏食者」。
腦時鐘是一天25小時
人類的腦也有個時鐘,但卻是一天25小時,這就是所謂的體內時鐘或稱生物時鐘。
大多數的生物都具有在一定的周期內活動的規律,對於人而言,這個規律就是一天25小時。根據這種規律而形成的體內時鐘,以人類為首的哺乳類都存在於頭腦之中。
更準確地說,體內時鐘位於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這個部位有10個基因擔任計時的功能,其中負責發振器的基因由特定的蛋白質所合成,根據分解的規律來調整發振器的開關,因而產生了生物時鐘25小時的周期。
但是人類實際生活中卻是24小時的周期,所以,我們其實是在強迫自己的腦去配合這樣的時間節奏而生活的。
小動作7:掏耳朵
東方人的耳垢幹,西方人的溼
耳朵癢的時候,人往往會下意識撓撓,或者乾脆掏一掏。耳朵的入口到鼓膜的距離,成人約為2.5釐米,這個部位稱為外耳道。外耳道並非筆直,而是往斜上方延伸。耳朵入口附近的皮膚有很多皮脂腺與汗腺,其分泌物就是耳垢。因此在清理耳垢的時候,只要把耳朵入口附近的地方清乾淨即可,沒必要深入到耳朵深處。
耳垢分為兩種,一種是色深帶有黏性,另一種則是色淺呈乾粉狀。前者稱為「溼型耳」或「蜜蠟耳」,後者稱「幹型耳」或「米糠耳」。東方人以幹型耳居多,而西方人則以溼型耳為主。
外耳道的汗腺含有蛋白質及脂質,稱之為「泌離分泌」。泌離分泌發達,就會形成溼型耳垢。耳垢的乾濕是由遺傳所決定的,出生時是幹耳型的話,一輩子都會是幹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