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羅傑斯的「現象場」和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
現象場,顧名思義就是現象加場的結合。你要理解一個現象,理解一個人,就需要抓住他的關鍵特徵,然後進入他的現象場,去體會發生了什麼?當時是什麼感受?
精神胚胎是關於兒童的一個比喻。想像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個精神胚胎,我們陪伴它一起長大,給它陽光,給它水,給它土壤,給它空氣。
有兩種成長方向,一種是讓他成為你想他成為的樣子,過你認為他會快樂的生活;
另一種是尊重他自己的感覺,給予他愛和自由,讓他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過他認為快樂的生活。而蒙特梭利發現,後者比前者長出來更好。
一個概念就像一個思索路徑,不同概念疊加起來,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理解現實的一個方法。以上是全文內容,接下來進入本文的概念。
人生腳本
埃裡克·伯恩,加拿大心理學家,他發展了相互作用分析的治療流派,比起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和人本主義,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治療流派。
伯恩提出了人生腳本和自我狀態理論。伯恩的書,中文版在售的有《人生腳本:說完「你好」說什麼》、《人間遊戲:人際關係心理學》等。
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生腳本」,它在童年的時候形成,有開始、展開、高潮和結尾幾個部分。
那些最打動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重要「人生腳本」;那些最打動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腳本」。
每個人都在童年寫就了自己的人生腳本。回憶過去,寫下記憶深刻的三件事或三個細節。
經常出現一個細節就是,其他的人在屋裡,我在窗外,眼看著糟糕的事情發生,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無力感,經常會、重複地、一再地出現在我的生命中。
好像我的人生,從這裡喪失了希望。但實際上,我一直有選擇,但我沒有發現自己的這個選擇。
我還會經常出現一個細節,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地裡幹活。那是一種溫馨寧靜的舒適。
還有個細節就是有一次,我離家去鄭州,坐在車裡,看著爺爺奶奶,相互攙扶著,佝僂著身體,然後一點點的遠去。
實際上就是,我離他們遠去,我分不清當時是什麼感覺,但就是眼淚一下就掉了出來。這是爺爺奶奶在送我去上班。
總結來講就是:我感覺,自己在別人生命中,很重要的時候。也就是我感覺到被愛的時候和不被愛的時候。這句話好犀利,我覺得可以洞穿我的一生。
人性看似琢磨不透,但一切都有跡可循。當我一步步分析自己,我看到了,從我身上展開的,恢宏的壯闊的一篇史詩。
羅森塔爾效應
羅伯特·羅森塔爾,最開始研究臨床心理學,後來轉為研究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興趣是人際期望,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行為的期望,本身將導致該期望成為現實。
同時他還對非語言交流很感興趣。主要成就是進行了羅森塔爾實驗,發現了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著有《行為研究綱要:方法與數據分析》。
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格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
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行為的期望本身將導致該期望成為現實,也就是說,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的影響人和動物。
我一直以為,命運等於無常。而無常是傳說中,地獄的一個很可怕的鬼。好像是專門負責勾人魂魄的,也就是把人送往地獄的。
當我學了心理學,聽武老師一步步的拆解:命運——自證預言——羅森塔爾效應。
自證預言:出於自戀,每個人都會把自己說的話當做天條,當做未來的一定出現的結果,當做終局,目的是證明「我是對的」。
那自己說的話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父母師長的期待,潛移默化的效果。從小影響你的這些人,他們的善惡、是非觀,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未來的走向。
如果是這樣的話,命運真的等於無常嗎?明明我是可以改變的,我有很多選擇的機會,試錯的空間。
羅森塔爾效應,其實就是心想事成。一件事你一直期待著,一直這樣想,自戀會讓你推著事情像這個方向發展,它就會發生,就會實現。
它的形成應該是這樣的:從童年的權威(有權利,有威望,對你有決定性影響的人)的經歷中總結出一句話,而後出於自戀的感覺(我是對的),而把這句話推到現實裡。
人的自我意識是很核心的、頑固不化的,就是對「我是誰」,「我是怎樣的」的認知。而這個就像生命預言一樣,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謝謝你的欣賞,你有不同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別人,這個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