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遊戲界面。
最近,一隻會「旅行」的小青蛙侵佔了無數人的朋友圈和社交網絡,許多人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觀察它在「家」的一舉一動,為它的每一次「旅行」煞費苦心。還有不少人自稱「老父親」,說自己養了一個「蛙兒子」。一些「養蛙」的網友日常聊天的開頭,也變成了,「你家蛙今天出門了嗎?」
火爆網絡的旅行青蛙 一度佔據遊戲下載排行榜榜首
△《旅行青蛙》一度登頂免費遊戲排行榜榜首。
這隻牽動無數網友心的小青蛙,是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手機遊戲,遊戲的主角是一隻小青蛙,玩家除了需要給它準備每次出門旅行的食物、帳篷等物品,其他一切都無法操作,青蛙何時出門「旅行」,何時回家,何時看書、吃飯,玩家均不能控制。但外出旅行的青蛙會不定時給遊戲裡的家寄明信片和紀念品,展現自己旅行中的趣事。
目前,這款操作簡單的手機遊戲還屬於全日文版本操作,卻一度登頂IOS系統免費遊戲排行榜榜首,《王者榮耀》《荒野行動》等眾多熱門國產手機遊戲均被其打敗。據記者調查,國內部分安卓手機軟體下載商城已經有了國內玩家私下漢化的《旅行青蛙》版本,也一直佔據在該下載商城醒目位置。
△微博上,#旅行青蛙#的閱讀量達4.3億。
除了遊戲下載量驚人,這隻小青蛙的一舉一動也帶來了巨大的話題,截至24日下午3點,新浪微博上「旅行青蛙」的相關話題頁面閱讀量已經突破4.3億。在網絡上,遊戲玩家們不僅會通過截圖分享自己的青蛙在做什麼,資深玩家還會通過自己的經驗出遊戲攻略,詳細分析給遊戲中的青蛙帶不同的行囊,會收穫怎樣不同的紀念品和明信片。
有人組群養蛙 空閒時間都給了它
△蛙友群。
「兒子又給我寄明信片了!」「我那麼好動,怎麼養了一隻宅蛙?」24日上午,正在觀音橋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小劉的微信群裡不停地跳出新消息,「除了晚上睡覺,大家幾乎都不會停止討論蛙兒子。」
小劉加入的蛙友群叫做《蛙蛙不回家》,是一群都在玩兒「旅行青蛙」的網友組建的,每天,大家在群裡會不定時分享自己的小青蛙寄回的明信片和特產,也會討論要給青蛙搭配怎樣的行囊,才能讓小青蛙去沒去過的地方,寄以前沒有寄過的明信片。
「我兒子又交到新朋友了!」中午一點,「蛙蛙不回家」微信群裡一位群友發出了一張遊戲截圖,截圖是小青蛙剛寄回家的一張明信片。明信片裡,小青蛙的帳篷前還有一隻蝴蝶。「真是羨慕,我家蛙還在床上看書。」小劉打開自己的遊戲,看著正在床上看書的青蛙。
下載遊戲後,小青蛙的一舉一動佔據了小劉不少時間,「一空閒下來就想開手機,看看青蛙出門沒。和小劉一個群的群友趙科也是一樣,24號中午短短一個小時的午飯時間,小趙就在刷和旅行青蛙有關的微博,還要不時查看自家小青蛙有沒有回家,「每次點開遊戲就滿懷期待,希望能看到它寄回來的明信片。」
小小的青蛙 有人想到自己 有人想到爸媽
△蛙寄回家的明信片。
「蛙兒子」是不少人對旅行青蛙中小青蛙的稱呼,「守著著空屋子,除草、掃地、等兒回家。」網友「迷濛咪咪」這樣形容自己的養蛙生活,稱自己是「空巢老人」。也有網友感嘆,「不養蛙不知父母恩。」
實際上,遊戲中的小青蛙,讓不少網友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在家的時候,我媽也老是念叨我說我不出門,現在在外工作,她又每天給我打電話盼我過年回家。」今年25歲的遼寧女孩小何已經在重慶工作一年多,下載了《旅行青蛙》以後,小何偶爾會有這樣的感嘆。
也有玩家覺得,從小青蛙身上,看到了夢想中的自己,「沒有壓力,沒有目標,想起來就是說走就走的旅行。」26歲的林玲是重慶一家地產公司的員工,已經一年沒有外出旅行。」比起林玲,還在大學讀書的鄒先生看到的卻是另一個自己,「你看嘛,沒得媽老漢兒準備行囊,你出得了門?」
重慶網友:小青蛙不回家,可能是來了重慶回不去了
△網友發在朋友圈的惡搞圖。
隨著《旅行青蛙》的火爆,各種與之相關的網絡段子也絡繹不絕,不僅有網友戲稱自己是「空巢老人」,各種旅行中青蛙的表情包也大行其道。
「就這幾天,每到飯點就是青蛙悲劇大集合。」林玲拿出自己的手機,翻開朋友圈,還幾個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截圖都是「美蛙魚頭「乾鍋牛蛙」等美食,「你知道你的蛙為什麼沒回來嗎,因為它在這裡。」看著截圖配上的文字,林玲只感到好笑。
「你的蛙不回家,可能是到了重慶回不去了。」重慶的蛙類美食,被很多網友發到了微博和朋友圈,調侃著遊戲中等待青蛙「回家」的網友們。
面對小青蛙的「歸宿」,許多網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表示「心嚮往之」,「看起來好餓,想去找兒子。」
佛系遊戲悄然興起 這切合了人們內心的柔軟
除了旅行青蛙,其所屬的遊戲製作公司所製作的另一款遊戲《貓咪後院》也廣受歡迎,和《旅行青蛙》一樣,貓咪後院也操作簡單,除了給貓咪們準備食物,玩家也不能對遊戲中的貓咪進行幹預。
對於這種沒有對抗元素,不需要動腦筋也無法控制遊戲主角的遊戲,網友們稱它們「佛系遊戲」,「重點就是一個詞兒,隨緣。」實際上,除了以上兩款遊戲,這一類佛系遊戲正在悄然興起。
過去,對抗性、智力型的遊戲大行其道,為什麼截然不同的「佛系遊戲」卻在最近越來越火?重慶市師範大學心理專家周小燕分析,著是因為這些一切「隨緣」的遊戲,切合了時下許多年輕人內心渴望平和、希望輕鬆人生的柔軟一面。
「就像旅行青蛙,這讓人們在遊戲中體驗到了角色互換。」周小燕分析,在遊戲中,玩家需要無條件為這隻「青蛙」付出,也無法向青蛙求取回報。青蛙偶爾帶回的小驚喜,給了玩家內心巨大的安慰。在遊戲中,玩家體驗了無條件奉獻與愛的能力,這是對抗類的遊戲中無法體驗到的。
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年青人,在真實生活中,它們大多數是愛的接受者,而在遊戲中,他們是愛的付出著,這對於他們是新奇、溫暖的感受。所以,在遊戲中,許多玩家能夠看到父母的影子、自己的影子,甚至反思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