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來源:杭州日報、聯合報健康版
2米、4米、6米、8米、15米、25米…我正在不停地下沉,一邊看著深度表,一邊捏著鼻子不停地做減耳壓的動作。每做一次,都會感覺到耳膜往外一鼓,同時耳內輕輕「咔」地一響,壓力瞬間得到了釋放。
獲知我愛好潛水後,被身邊親朋好友問到最多的就是:「在水下耳朵疼怎麼辦?」
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潛水高手,正常人都會因水壓而導致耳膜疼痛。但若是你在水下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且當時身體狀況良好,那一定是你的潛水教學出了問題。
飛機起降時,人的耳朵往往會有不適感,體質敏感的人甚至會有耳鳴症狀,這是因為空氣壓力變化所造成的。而水的密度和重量比空氣大得多,因此水壓變化比氣壓變化要顯得更來勢洶洶。
當你在水中下降時,體內的幾個空腔——耳朵、鼻竇和肺部中的空氣都會被壓縮。會壓縮多少?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這意味著在10米深處,你體內的空氣被壓縮了一半;20米深時,空氣被壓縮成了3/1;在30米深的地方,被壓縮成了4/1。
人的中耳透過耳咽管與咽喉連接,氣體可以從耳咽管進出。在我們下潛的過程中,由於周圍水壓會壓縮中耳內的氣體,同時壓扁耳咽管,進而壓迫到鼓膜上。為了抵消這股壓力,就要時刻保存耳咽管暢通,才能將更多氣體透過耳咽管吹入耳中,以便恢復鼓膜兩側的壓力平衡。
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每下降1-2米,捏住鼻子,閉緊嘴巴,輕輕地做一個類似擤鼻涕的動作,專業名詞叫伐式。同時這也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因飛機起降、高層電梯上升時所帶來的耳壓不適。
這也是為什麼感冒時不能潛水的原因,因為口鼻內腔堵塞,空氣不流通,無法平衡內壓。曾經有位倒黴的潛友,從行程一開始就嚴重感冒,一直到行程結束吃完了大夥的藥才康復,整整八天的行程只下潛了一次,讓我們對他無比同情。
潛水組織規定,初次體驗潛水必須告知客人如何在水下做耳壓平衡。而國內某些無良潛店為了縮短時間提高利潤,通常在下水前對於耳壓問題含糊其辭,有些甚至壓根不提,下潛後根本不顧遊客感受飛速下潛。用不了10分鐘,甚至幾分鐘,遊客就因為耳朵疼痛難忍,提出返回水面。
對如此斂財絕招,真有些忍無可忍,初潛者一定要長個心眼哦。
水下無法平衡耳壓,會招致什麼樣的可怕後果呢?
一年前,潛友Eric在馬來西亞某著名潛點潛水,遇到了一個異常粗暴的潛導,他不顧Eric的抗議,飛快地把Eric拽到20米的深海,造成了Eric耳膜穿孔。
事後才知道,這個潛導與潛店老闆關係不和,早已打算辭職走人,純屬個案。而此後的一年中,為了保養耳朵,Eric不得不暫別大海。
一年後的今天,Eric終於能回歸大海。但一個星期的潛水行程,他只享受了四天。因為耳朵發炎,他不得不中止潛水。
對於專業從事潛水工作的人來說,水壓會帶來職業病。一位年長的潛水教練就告訴我,他這一生經歷了幾萬次下潛,現在聽力已經大不如前,接近半聾狀態。
最後插播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在修補不當的牙齒內,有時候也會留下空腔,同樣會在潛水過程中給身體造成不適。感謝我的牙醫,上百潛的經歷告訴我,我一口被補過的爛牙內沒有空腔。
亦稱為耳道擠壓傷,因為外耳道內有耳垢嵌塞導致,因此當潛水愈深,外界與中耳的壓力愈大,而在嵌塞處以內的外耳道因相對壓力降低造成充血、疼痛,更甚者耳膜破裂。故從事潛水活動前應先檢查外耳道有無過多之耳垢。
當下沉時,若耳咽管未能做好疏通工作,則中耳壓比外耳壓低,造成了中耳腔擠 壓效應,引起疼痛,甚至出血,形成鼓室積血,此時便成為氣壓性中耳炎。同樣的道理,當上浮時,應可能造成口耳腔壓大於外耳壓力,亦即所謂的反擠壓效應 ,如此亦會造成疼痛、耳膜破裂、中耳出血,甚至永久性聽障。
一般說來,中耳及外耳壓力差到60毫米汞柱高時,耳朵會有耳脹感;當壓力差到90毫米汞柱高時,耳咽管會關閉,且任何嘗試皆無法打開;當高到100到150毫米汞柱時,耳膜就會穿孔。
若造成穿孔,則應保持乾燥,並觀察二個月,大部份都會自動癒合,若未癒合, 只好以手術修補。
亦即在中耳與內耳間的圓窗及卵圓窗破裂,使得內耳外淋巴液漏至中耳腔,造成波動性聽障、眩暈等。成因可能為外爆或內炸。當在下沉時用力呼氣並閉嘴鼻,增加上呼吸道壓力,以迫使耳咽管打開,有可能直接造成中耳腔壓力急速上升,產生圓窗及卵圓窗破裂,此即外爆式。當然,也有可能因顱內壓增高,透過耳蝸 導管傳至圓窗造成破裂,此即內炸式。不管何種方式,手術是唯一且應儘快實行的治療方式,否則聽力不保。
即減壓病所釋放出之氮氣在內耳之耳蝸及半規管的靜脈中造成循環障礙,產生障礙、頭暈、耳鳴。治療以高壓氧治療為主。
包括持續眩暈、感音性聽障、耳鳴。所要注意的是,應與內耳減壓病區分,因為此種傷害絕對不能做高壓氧治療。
可能是因為深水中光線不足使眼睛無法辨別光向,再加上水浮力使四肢本體感受降低。
若此時內耳再因溫度變化或壓力影響,使得內耳前庭接受器產生暫時性功能異常,那就會有方向感喪失的問題。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可能會讓你身陷大海中而致命。有經驗的人會以氣泡上飄來重新定位,才不致上下不分。
潛水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健康活動,唯需在有經驗的教練指導下循序漸進,才不會因準備不足而造成身體的危害,抱憾終生。
【你可能錯過這些精彩】
7個去考潛水執照的理由,還不夠嗎?
出神入化的水下功夫片,超讚的自由潛視頻!
馬爾地夫「慘案」——被斬去身的魚頭繼續遊
遊泳被鯊魚緊咬住肚子,實在沒轍了用刀切鯊魚都不鬆口
海上飄來「地獄之手」,當地居民卻爭先上前對其動手動腳
幼年大白鯊受傷後擱淺,被救援隊擔架抬到池中養傷,取名「Fluffy」
(注:點擊上方藍字進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