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10月16日電 (李小聰 王凡華)
千古長安,名校璀璨。
公字樓、誠字樓、勇字樓、毅字樓——古城西安,西北工業大學校園內,四座頗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端莊典雅,時刻提醒著師生銘記「公誠勇毅」校訓。「公」,即公為天下、報效祖國;「誠」,即誠實守信、襟懷坦蕩;「勇」,即勇猛精進、敢為人先;「毅」,即毅然果決、堅韌不拔。「公誠」定為人處世之準則,「勇毅」明探求真理之精神。
走在西工大,1982年建成的全國速度極快的高速水洞,1989年建成的全國最大的多用途消聲水池之一,1994年建成的亞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風洞之一,1998年創建的國內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彰顯著西工大人「公誠勇毅」的精神實質。
我國首架小型無人機、我國首臺機載計算機、我國首個型智能水下航行器、我國首塊航空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西工大校史館內眾多的「首個」,是一代代西工大人秉承「公誠勇毅」校訓的真實寫照。
西北工業大學由成立於1938年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和成立於1952年的華東航空學院於1957年,在西安合併成立;1970年軍事名校「哈軍工」的空軍工程系遷併入校,從此成為我國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科技與教育的國防特色著名高等學府。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保存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力量,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內遷,在陝西城固縣古路壩合併成立國立西北工學院,為國家培養工程科技人才。1939年確立的「公誠勇毅」院訓,成為老西工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嚴謹治學的精神支柱。國立西北工學院教務長潘承孝,面對要求上前線抗擊日寇的學生總是說「抗戰勝利後國家需要建設人才,今天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也一樣是救國」。由於當時教學資源十分有限,教室不能滿足學生同時上課自習的需求,學生們只能分批輪流上自習,位於古路壩的教室的油燈徹夜不滅,遂成「古路燈火」一景。
1956年,適應新中國國防建設需要,由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三校的航空系合併在南京成立的華東航空學院師生,放棄了南京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整體內遷西安,與西北工學院合併成了西北工業大學。「熱愛祖國、顧全大局、艱苦創業、獻身航空」的西遷精神為「公誠勇毅」校訓增加了時代內涵。
原「哈軍工」空軍工程系的併入,更是將「一中二主三嚴」(「以教學為中心」、「以學員為主、以教師為主」、「嚴謹嚴密嚴格」)的辦學理念和科技報國精神帶入西工大,碰撞交融。
老西工、華航和哈軍工的優異資質和優良傳統,賦予西工大豐厚的精神底蘊,共同孕育了新時期西北工業大學「公誠勇毅」校訓和「三實一新」(基礎紮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校風,已經成為西工大人共同的價值理念。
「公誠勇毅」校訓是責任、使命與奉獻的高度凝聚,更是愛國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響升華,深深地影響和薰陶著一代代學子,造就了一大批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
2014年3月,西工大校長汪勁松在畢業典禮上深情寄語,希望畢業生志存高遠,向善求真,不斷追尋新的夢想,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建校76年來,西工大為國防科技工業和國家經濟建設輸送了16萬多名科技人才,培養了我國6個學科的首位(批)博士;校友中已擁有30多位兩院院士、30多位將軍;一大批校友成為國防科技領域的領軍人才。
中航工業集團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在集團下屬三大主機所(中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三大主機廠(西飛、成飛、沈飛),擔任總工、重大型號總師、特級專家及國家三大獎獲得者中,西工大校友佔60%以上;2011年,中航工業隆重表彰了航空工業60年10位航空報國金獎獲得者,其中西工大校友佔了6位。「西工大一個班裡出了3位總師——殲20總師、運20總師、殲15副總師」——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在中國航天領域,從早年的「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到「中國航天液體動力掌門人」譚永華、「中國航天固體動力掌門人」田維平,都出自西工大;在中國水中兵器領域的領軍人物隊列中,同樣活躍著一大批西工大精英;更形成了三航國防科技領域獨有的「西工大現象」。
秉承「公誠勇毅」校訓,一代代西工大人為國防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西工大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做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擁有我國最大的中小型無人機科研生產基地之一,國慶60周年閱兵無人機方隊所展示的全部三個型號均由西工大研製。張立同院士「十年磨一劍」,「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應用技術研究」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999年,已經60多歲的徐德民院士,根據我國海防需要,自籌經費160萬開展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研製。「想幹事的留下來,想四平八穩怕擔風險的,可以退出。」面對項目團隊師生,徐德民院士如是說。
「西嶽軒昂,北鬥輝煌,澤被萬方,化育先翔,巍哉學府,輩出棟梁,重德厚生,國乃盛強,千仞之牆,百鍊之鋼,鏤木鑠金,飛天巡洋,公誠勇毅,永矢毋忘,中華燦爛,工大無疆。」長歌賦熱血,麗篇贊山河。這首起源於國立西北工學院的校歌,慷慨激昂、催人奮進,每逢學校的重大活動,總是會響徹現場。
校訓校風校歌,一脈相承,弦歌不綴。
近年來,西工大畢業生到國防科技工業等重點領域就業比例達60%以上。他們帶著「公誠勇毅」校訓的烙印,續寫「西工大現象」的雋永篇章。
原載:《中國教育報》2014年10月16日第四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0/16/content_424675.htm?div=-1
(編輯:陳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