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9年的數據統計,我國每年約為100萬家企業倒閉,其中90%是中小企業。
都說「創業維艱」,多數中小企業的生存周期為3年,僅又10%能經營超過5年。
很多中小企業主越發深切感受到經營越來越困難,在2020年很多企業主更是回到原點,認真思索為何中小企業的經營越來越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且如何能有效破解?
未來發展與轉型空間
很多行業都存在一定的僵局,行業市場資源被頭部、大企業佔據主要份額。在競爭激烈的有限市場資源裡,中小企業只能瓜分少量,尤其是新入局的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越來越少。
畢竟大企業具有明顯的資金規模以及成本優勢,再加上與金融系統的緊密良好合作,即便遇見經營上的危機也能很快度過。而中小企業就相對弱勢,市場被擠佔,即便想轉型,也會面臨諸多問題,如果不能進行產品、品牌的創新,不能滿足受眾的良好「體驗」,也很容易被時代所淘汰。
在這種大市場環境下,企業主需要開闊自身眼界及格局,立足時代背景,藉助各項經濟政策,適應時代和自身轉型的需求。
招人難與用人難的僵局
企業主與求職者,本身就是一個雙向抉擇的過程。而造成中小企業招人難、用人難的僵局。一方面由於求職者自身的求職觀念轉變,對企業的依賴性降低,就業面逐漸寬泛,在就職選擇會多方考慮。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業的福利待遇以及晉升機制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員工的主動離職,內部優秀人才的流失。
在這種僵局下,企業主可以主動破冰,完善規章制度管理,提高相關人員的技能水平,培訓,福利待遇等,加強求職者對企業的依賴,能降低僵局的出現。
資金扶持和支撐力度
中小企業在運營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資金短缺的困局,需要進行一定的企業融資。目前比較常用的融資方式有三種:銀行借貸、民間借貸、股權融資。大型企業通常與金融機構存在很緊密的聯繫,中小企業因為自身經營狀況很容易被認為負債率高,而無法順利獲得融資,只能通過民間借貸或稀釋股權進行融資的方式,但是這兩種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企業主業不會輕易嘗試。
在這種難題下,企業主可以尋求專業的顧問進行法律風險諮詢,不論是哪種融資方式,都可以在足夠了解法律風險後,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權益,度過融資困難的難關。
綜上,其實中小企業的運營面臨諸多難題,不論是內在的運營和融資成本,還是外在宏觀市場環境的影響,都給予了很大的運營壓力。雖然難度重重,可是現實中每一個大型企業都是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運營而來,市場競爭很殘酷,可卻也有無限希望,無限美好的未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