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法制網廣西訊(通訊員李育紅) 欽州,古代稱為安州,在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轄區內有彝族、京族、白族、壯族等26個少數民族居住。位於陸海交匯門戶上的欽州監獄,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通過完善機制、創新載體、主動挖掘,自覺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專項工作走深走實,更好地服務了屬地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以健全的機制保障創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欽州監獄黨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自治區關於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把民族團結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點任務進行考核,整合力量成立宣傳教育、文化建設、罪犯教育三個職能小組,形成一套自上而下、橫向互通,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全員積極參與的體系,並將其作為帶動全局、提升服務水平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工作中,嚴格制定宣傳、考核、督查和獎懲辦法,確保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上規範化、制度化運行軌道。
以創新的思維主動搭建不同民族溝通的橋梁。欽州監獄與時俱進充分深挖文化資源潛力,將百色革命老區文化特色與疫情防控、服務群眾等內容相結合,積極籌建退休人員山歌隊,由在職警察作詞,編纂演繹《獄警抗疫戰歌》,提振士氣。山歌隊還積極參與社區民族文化建設,為不同民族群眾送去「山歌大餐」,其中《我以山歌寄哀思》《山歌請重陽》等深受群眾歡迎,並在廣西綜藝頻道《法治最前線》、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欽州市電視臺等均有展播。監獄緊扣文化底蘊,與東興市京族學校開展共建活動,組織志願者進行憲法宣傳教育,對少數民族罪犯家屬幫扶走訪,為轄區孤寡老人、困難群眾、留守兒童等送去溫暖和祝福,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民族政策和關愛送到進群眾心裡。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監獄以民族節日為節點,在監管區內外開展「和諧壯鄉—團結進步」「多彩三月三」「攜手抗疫」「幸福小家庭」「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監獄、促進民族團結」等系列主題活動,大力弘揚民族平等、互幫互助,心手相牽、合力抗疫的精神。與此同時,監獄還精心挑選10餘篇關於民族團結進步的詩歌或文章在區域網、微信群轉發和推送,進一步增強警察職工的民族認同感和幸福感。
以和諧共處、平安法治的教育手段提升罪犯改造質量。欽州監獄在推進「五大改造」實踐中,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作為罪犯教育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充分利用監區文化長廊、宣傳廣角製作民族文化牆,普及56個民族人物圖、民風、風情和民俗,啟迪罪犯樹立正確的民族觀。針對不同民族罪犯風俗、語言、文化存在的差異,開設民族團結進步專欄,宣講各族人民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進步中的先進事跡。此外,監獄還通過優化、豐富教育資源開設民族特色教育課程和主題活動,舉辦民族團結專題道德講堂,說一句民族語言、唱一首民族歌謠、講一個民族故事等,多形式、多載體在罪犯群體中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劉三姐》《中華民族》等少數民族影視劇和宣傳片深受罪犯喜愛。
監獄注重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涵,舉辦開放日,通過「黃絲帶」幫教行動增進罪犯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組織罪犯設計、製作、燒制五十六個民族服飾坭興陶圓盤,將民族團結進步主題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作品。充分運用煙墩大鼓、苗族蘆笙、壯族舞龍舞獅等具有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表演,讓罪犯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向心力,罪犯改造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