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峪古堡」位於晉城市所轄沁水縣東南的鄭村鎮境內,離著名的皇城相府景區相去不遠。湘峪村,是一個背面靠山,前面臨河的城堡式的村子。當地人說以前是「相谷」兩個字,由於,東臨瀑布,西靠虎山,南山藏龍,北山棲鳳,其「山」二龍戲珠,其「水」五龍相會,於是添上了水和山,改名為湘峪。
深山峽谷間竟藏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堡,令人不能不為之震撼。仔細看來,古堡依山而建,城牆好似一個羅圈,東、西城兩個城門位居牆半腰。堡內民宅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古堡前是一條水波蕩漾的護城河,挨著護城河的一個寬闊的廣場,一座拱橋跨過護城河通向古堡。
在古堡裡,一位老先生用那標準的方言說:「湘峪原名相谷村,因村前有水,村後有山,故改為湘峪村。湘峪古城為明代萬曆年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親自主持修建,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所以習慣上把湘峪古堡稱為「三都古城」。湘峪古堡比皇城相府古老得多,建築不比皇城相府差。」是呀,那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築帶著歲月滄桑的裂痕,雖蒼涼卻古樸,既厚重又遠古……
古堡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依山而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城內主要建築由東西向兩條街和南北九條巷道將其有序分割。和中國其他古城不同的是城中的房屋多是三四層樓的孤立建築不以院落相隔,屋牆多用磚石壘成少用木樑木柱,這也是它們能完好保留到現在的原因。窗戶多採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牆飾以磚雕,這是一種帶有濃鬱歐式風格的裝飾形式。站在遠處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牆和城內房屋上的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窩,民間謂之「蜂窩城」。現存主要建築有三都堂、帥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築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設施。另外還有孫居相墓等。(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堡的另一特色是位於正面城牆內建有的迷宮般的「串珠式」與「走廊式」藏兵洞,湘峪藏兵洞為磚石結構的窯洞式建築,東西貫穿整個城牆,內部分隔為許多小間,小間有很大的射擊孔和外界相通,小間之間有狹窄的門洞相連,東西兩側各開一門為出入通道 ,將防禦工事、兵營、軍需倉庫的功能合為一體,洞體堅固,所謂「兵洞連城」。它既節省了城牆的建築材料,縮短了建設周期,同時又增強了防禦能力和反擊能力。其中南城牆上的藏兵洞是多層走廊式和串聯式兵道相結合,並且有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統,打起仗來不用出城牆即可用水。更為神奇的是,牆磚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劑粘合,牆縫如紙,堅固如磐。
傳說當年李自成多次兵臨沁河流域,對古堡群落中的湘峪、郭峪、皇城及砥洎城發起攻擊,在湘峪古城外進攻七天七夜未破城牆,鎩羽而歸。另外,藏兵洞內還設有通道與城牆頂部和「帥府院」相連,便於指揮和增援。湘峪古城藏兵洞,以其極富創造力的設計與優良的建築質量而成為冷兵器時代防禦工事的傑出典範,更是民間軍事工程的巔峰之作。
古堡內最高建築是五層的「看家樓」,也叫「瞭望樓」,是全國明代留存至今的建築中最高的一棟建築。城中建築大多建於明末,前面有提到這些民居以三到四層建築為主,均為磚木結構。
城堡外圍的護城河,也是阻擊外地人入侵的天塹。
城門。跨過護城河,一座古堡就在面前,巍峨的古堡南門樓已經需要仰起頭來才能看到頂,高大的古堡城牆顯得更加壯觀。湘峪古堡牆體足有25米高,4米寬,據說原來有2000多米長,可以將整個村子嚴嚴實實地圍住,能感覺到它那銅牆鐵壁的氣勢。古城牆有東、西、南三座城門,因北面靠山,故而沒有北門。東西門是直通的。但它的城牆眼下是不能上的。
內城。內城主要是古建民居。這裡也就上幾幅圖簡單介紹下好啦
400年的風風雨雨,足以讓一個地方的模樣變幻無數次,而湘峪古堡依舊保存完好!不愧為中國北方第一明代古城堡。徘徊於斯,沉浸在歲月的時光裡,沒有喧囂,只有遠離塵世的寂靜,清閒而悠遠。因為沒有完全開發,這裡少了喧囂的遊客和媚俗的商業。反倒可以悠然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