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2020-12-14 科學學科學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著千千萬萬數不清的生命,每種生命都帶有自己的特徵,這些特徵是經過數十億年進化而來。全部生命組成了一棵巨大的「生命之樹」,在這棵樹上,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位置,生命之樹的幹、枝、叉、梢等結構,表明各種生命在進化中的關係。

最早,亞里斯多德曾認為「生命之樹」應該分成兩枝,一邊是動物,一邊是植物。有了顯微鏡之後,人們發現了細菌,它們既不像動物,又不像植物,細菌該歸於哪類呢?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動物和植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就儲存在細胞核裡,而細菌沒有細胞核,DNA游離在細胞質之中。

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生命形式——古菌。

圖為黃石公園的大稜鏡溫泉,水深50米,直徑約90米,水溫70攝氏度,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古菌。古菌被發現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注意,這緣於它們奇特的生活方式。與一般的細菌不同,古菌常生活在極端條件下,如深海處的熱泉口、地下的高壓熱溢口、鹽鹼湖、海灘涂等特殊環境中。比如一種叫熱網菌的古菌,能在113攝氏度下生長。有的古菌在無氧環境下靠完成硫的轉化獲得營養。這些古菌代表著地球生命的極限,它們處於生物圈的外圍,因此人們常以古菌來確定生物圈的範圍。後來人們發現,在一般的自然環境下也能找到古菌,如土壤、海水、沼澤地、水稻田,甚至在反芻動物的胃液中,也有古菌的蹤跡。圖為一種5微米的長嗜鹽古菌。

從表面上看,古菌和細菌很相似,似乎只是生活方式和習性不同而已,但事實上,這兩種「小東西」的性質卻大相逕庭。最早注意到這件事的是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學家卡爾·伍斯。1977年,他首先研究了古菌,同時也研究了細胞分子的特定核心功能,然後做出比較,這種方法又叫「核糖體核酸法」,是當時對細胞組織做鑑別的基本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伍斯發現,原來被歸為細菌的甲烷球菌,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與細菌也有很大的不同,應該屬於古菌,他確信,古菌屬於生命的第三類。

1977年11月27日,伍斯把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在地球進化的生命之樹上,有三類不同的生命形式,更為引入注目的是,他認為在生命之樹第一次分枝的地方,不是細菌與真核生物,而應該是細菌與古菌,因為與細菌相比,古菌更接近真核生物,動物和植物應該在古菌這邊,這意味著古菌才是現今動物、植物的老鼻祖。這就是伍斯關於生命分類的「三域說」。伍斯的「三域說」遭到了微生物界的質疑,更受到來自微生物界外的激烈反對。反對的理由聽起來很有理,因為細菌和古菌的區別並不大,遠不至於在進化樹上分成兩枝,達到從此分道揚鑣的程度。儘管伍斯為他的學說多次發文,並先後出版了《關於古菌的多樣性研究》《關於細菌的進化》等著述,但是他的學說卻始終沒有被業內正式接受。

在伍斯提出生命「三域說」的20年之後,這場爭端終於有了轉機,轉機來自對深海熱泉的研究。1979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美國海軍海洋研究所利用「阿爾文號」深潛船,來到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行2600米的深海考察,他們在這裡有了奇異的發現。在海底火山口熱泉處,高溫、高壓的熱流不斷從泉口噴瀉而出。依照過去生物學的傳統看法,這裡有2000千帕的高壓(相當於200個大氣壓),有300多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沒有氧氣也沒有陽光,似乎應該是生命的禁區,但這次考察卻徹底顛覆了這種看法。這裡不僅有複雜生物,還有微生物、細菌和病毒。「阿爾文號」利用機械手從海底熱泉採集了一些菌膜,從這些菌膜中分離出一種微生物,以考察隊長詹納斯的名字命名,叫它為詹氏甲烷球菌,這就是一種古菌。

1996年,在美國基因組研究所工作的一個國家合作團隊,對詹氏甲烷球菌完成了全部167萬對鹼基序列的基因測試,得出了它的第一張完整的遺傳藍圖。面對這張藍圖,人們驚奇地發現,它與細菌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古菌的染色體呈現閉合環狀,在DNA的複製、轉錄、翻譯等方面,古菌有著真核生命的特徵,與細菌有本質的區別。此時人們終於發現,當初伍斯的預言是正確的。正像伍斯20年始終所堅持的那樣,古菌是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儘管人們對古菌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看到它們的基因圖譜時,仍然吃驚不小。詹氏甲烷球菌共1738個基因,其中人們從沒有見過的竟然佔到56%!

更有趣的是,古菌具有細菌和真核生物兩方面的特徵,從中可以勾勒出它在生命之樹上的地位,以及它與另外兩種生命之間的進化關係。古菌在產能、細胞分裂、代謝方面與細菌相近,而在轉錄、翻譯和複製方面與真核生物相近。這樣看來,一個生活在大洋深部熱泉口上、習性怪異的微生物,在遺傳上竟然與人有相似的基因!在讚嘆生命奇妙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接受了伍斯的「三域說」。詹氏甲烷球菌的發現,以及對它基因圖譜的測試,使我們對生命、進化有了新的認識,美國《科學》周刊把這一成果列為1996年度的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相關焦點

  • 探索生命第三種形式——古菌
    顯微鏡下的阿斯加德古菌 圖源網絡「二域學說」VS「三域學說」,仍無定論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是對生物最初的劃分。1977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沃斯(Carl Woese)和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確定了地球第三種生物形式——古菌。
  • 北大西洋深海古菌:從原核到真核的橋梁
    2015年5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20億年前,單細胞結構簡單的原核生物產生了結構更加複雜精細的真核生物。最終,這些真核生物不斷發展,形成了今天豐富的生物種類,比如真菌,植物,還有我們這樣的動物。然而,從原核到真核,這個轉變的具體細節仍然無法得知。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我們所認知的生命起源,是通過線粒體和葉綠體所合成的細胞器。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所謂原核生物起源於真核生物細胞,研究人員表示,最原始的細菌分為兩種,即細菌和古細菌。
  • 古菌:生物可能起源於此,又或是第三種生物體!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菌。(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我們在學校所了解到的,生物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另外還有病毒。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有一種未被寫進教科書的生物出現。這種生物似乎屬於原核生物,與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即它們沒有細胞核與任何其他膜結合細胞器,同時又擁有一些特徵與真核生物相似,比如存在重複序列與核小體。這種生物就是古菌。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還有一種是古細菌。古細菌很像細菌,因為它們同樣缺乏細胞核和與細胞膜結合的細胞器,並且可以利用鞭毛四處遊蕩。但是有一些關鍵差異,它們的細胞壁和RNA差異足以將它們分離到不同的生命枝丫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一種被稱為內共生學說的生命起源假說,該學說認為,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內)的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原標題:從原核到真核,漫長的早期生命演化) 科學大院
  • 初二《生物》第十三章 第三節 原核生物界
    【教學重點】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徵【教學難點】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一、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徵1.構成:單細胞、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代表:細菌和籃菌原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成形細胞核的生物
  • 為何真核生物如此多樣?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本月初,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真核生物進化中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細胞器的發育——可能與理論所設想的完全不同。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提出另一個觀點:所有真核生物的最早「祖先」可能根本不是某一個細胞,而是一個迫切渴望能交換 DNA 的混合細胞群。這個差異非常微妙,但對於理解真核生物的進化以及他們多種多樣的形態卻至關重要。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包括植物、動物和真菌在內的複雜生命形式被稱為真核生物。這些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含有膜結合的內部隔間,如細胞核和其他細胞器。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然而,吞噬這種細菌的原始細胞的性質尚不清楚。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呢?動物、植物、真菌……包括我們人類,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真核生物。但在真核細胞出現以前,地球上只存在簡單的微生物——古菌和細菌,它們都是原核生物。原核細胞即廣義的細菌,它構造簡單,細胞核無核膜包裹,沒有複雜的細胞器。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之所以稱其為「古」菌,與其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有關。
  • 日專家發現介於原核與真核生物之間的微生物
    新華網東京6月3日電(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近日說,他們在日本伊豆諸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種核膜不完整的微生物,它們可能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中間型」生物。  據共同社報導,東京醫科大學的小塚芳道等研究人員在2000年從伊豆諸島南部海域約1300米深的海底採集了淤泥,結果發現泥中的背鱗蟲(環節動物門的一種動物)上附著有一些微生物,其尺寸只有幾微米。  在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微生物時,科研人員發現其細胞內包裹DNA(脫氧核糖核酸)的核膜尚不完整,呈不連續狀態,但有形狀近乎完整的線粒體。
  • 原核生物粘菌中發現雙鳥苷酸環化酶
    來自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prokaryote messenger c-di-GMP triggers stalk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Dictyostelium」的文章,首次在一種原核生物粘菌
  •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習題
    1.下列生物中屬於原核生物的一組是( )。A.青黴菌、黃麴黴菌 B.乳酸菌、霍亂弧C.酵母菌、甲烷杄菌 D.大腸桿菌、金針菇2.假如你在研究中發現一種新的單細胞生物並決定該生物的分類,則以下哪些特性與你的決定有關?( )。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生命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儘管細胞中也有其他的細胞器,比如產生能量的線粒體,但細胞核的存在是法國生物學家愛德華·查頓在1925年提出「eukaryotes」(真核生物)這一概念的靈感,它指的是具有「真正內核」的生物。查頓將其他所有生物都認定為「prokaryotes」(原核生物),意即「細胞核出現之前」。從此,有核生命和無核生命的分別便成為生物學的基礎。沒有人確切知道細胞核是如何進化並產生這種分裂的。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
    只不過,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劃分到底,都是有三種最基本的生命體構成,這三種生命體也就構成了生命之樹的三個主要分支。分別是細菌、真核生物、古細菌。有過了解的認知道,我們人類、動物和大多數植物都是由真核生物構成,其原理就是真核生物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皮膚、肌肉等等,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細胞相互協調、合作,各自分工明確,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 細胞核起源——令人生畏的進化謎題
    關於真核生物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有共營模型、自演化模型、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外膜假說、壓縮和結構化假說,等等。迄今為止,真核演化的動因則鮮有涉及.      與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顯得十分小巧(無論是細胞大小,還是其遺傳物質DNA分子),內部結構亦相對簡單——既見不到核,也見不到像線粒體、葉綠體這樣的細胞器(圖1)。
  •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在哪裡
    在我們的生活中,細菌無處不在,而且細菌的種類非常繁多,其中有一些細菌叫原核生物,細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在一些書籍中我們會看到它們的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