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更多精彩 點擊進入奧運資訊
6月4日,中央文明辦、北京奧組委等單位聯合推出了奧運賽場文明加油手勢和口號。整個手勢以鼓掌、雙手豎大拇指、雙手握拳振臂三個動作為主要元素,口號則以中國特有的詞彙「加油」為主體,簡單、易學、易記。
記者隨即採訪了賽場文明手勢設計專家、北京禮儀學院院長李檸女士。
她請我們閉目想像:當比賽進入高潮,全場觀眾一起振臂高呼:「奧運加油!小羅加油!」動作整齊,聲浪劃一,那氣勢貫徹場館,震撼人心……
「這將是我們――中國、北京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奧林匹克運動、對所有競技者的敬意,也是獻給他們的隆重禮遇!」
口號雖然簡單,重在弘揚體育精神
北京奧運推出賽場文明加油手勢和口號,讓人很自然地想起2002年韓日世界盃期間的紅魔啦啦隊。當時,紅裝在身的韓國啦啦隊員有組織地為各國運動員吶喊助威,令人耳目一新,其火一般的激情感染了全世界。
「這些都屬於觀賽文化範疇,起到了振奮精神、鼓舞士氣、激勵鬥志的作用。」研究觀賽文化多年的李檸介紹,現代觀賽文明起源於美國。1898年,明尼蘇達大學舉辦的一場足球比賽中出現了第一支啦啦隊。
隨後百餘年,啦啦隊逐漸發展,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為競技啦啦隊,專為賽事服務,以各種口號、技巧、舞蹈表演為主。第二種為非競技啦啦隊,由喜歡某一運動隊或運動員的人自發組成。第三種是觀眾啦啦隊,由好惡趨同、對賽事進程能產生情緒共鳴的觀眾集合而成。
「我們這次推出賽場文明加油手勢和口號,是希望通過引導讓所有觀眾都參與進來,共同為運動員加油。」李檸說,奧運會是全世界的盛會,它屬於每一個人。我們希望不僅是運動員、教練員,所有的觀眾也能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這也是弘揚「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
方式雖然不同,都體現著民族文化
放眼國際,各項賽事看臺上,各國觀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體育運動的熱愛。著名體操運動員樓雲去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對此感觸尤深。
巴西人,盛裝擊鼓,森巴舞姿熱情奔放;韓國人,著民族服裝,跳民族舞蹈,既飄逸又富有力度;日本觀眾,人浪此起彼伏,整齊劃一……「表達的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本民族文化特點。」
北京奧運賽場文明加油手勢和口號的設計,同樣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李檸介紹,此次設計突出了中國傳統慶典文化中「龍騰虎躍」式特點,力求調動所有人的情緒。三個主要手勢既體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又兼具中國文化特色。
李檸解釋道,鼓掌,主要表示歡迎、感謝、支持、讚美、鼓勵。中國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內斂的文化,通常用鼓掌表示對他人的讚許。這一動作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講,最適合表達中國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好客傳統。雙手豎大拇指,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誇讚,是中國人表達「最好」、「最棒」的傳統手勢。握拳,則表現人的意志和決心,在傳統文化中更有團結的意思。握拳時伸臂,加強了動作的強勢和觀賞性。
動作具有跨文化性,獻給所有參賽者
「奧林匹克運動具有最廣泛的包容性,北京奧運賽場文明加油手勢和口號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李檸說,鼓掌、豎大拇指、握拳振臂,是國際通用的動作,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理解、接受和欣賞。
加油口號可以任意組合,靈活多變。觀眾可以同步喊「中國加油、姚明加油」,也可以喊「巴西加油、小羅加油」,適合每一個參賽國或地區、每一名運動員。
「特別希望中國觀眾、北京觀眾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把加油助威送給所有運動員,不論膚色,不分國別,無論強弱。」樓雲說起自己在荷蘭參加世界體操錦標賽的經歷。1987年,鹿特丹,看臺上滿是金髮碧眼的歐洲人。樓雲分別在自由體操和跳馬比賽中亮相,每次上場和做完全套動作後,場館內都會響起齊刷刷的掌聲和助威聲――「啪-啪-啪,樓雲!」「啪―啪―啪,CHINA!」
時隔二十多年,樓雲對那一幕仍然記憶猶新,「他們給予我的不僅是支持和鼓勵,更讓我感受到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感受到超越國界、追求世界和諧的精神所在。」
責編: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