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城君接受了自媒體「微果醬」果醬妹的採訪。做了十年記者,還是第一次被認真地採訪一次。
我們認真地聊了這些問題:
4年來,那一座城發生了哪些變化?文章為何能引起當地人的共鳴?走過哪些彎路?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今天,把這篇採訪文章分享給喜歡那一座城的你,以上的問題,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對我們有不吐不快的話,也請留言告訴我,我一定會看的。
探索城市四年有餘,他們原創了1000多篇城市故事,從一條街到一座山、一個人到一道菜......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在他們筆下得以記錄、傳承。
作者 | 黃小曼
責編 | 大紅
出品 | 微果醬
英國《衛報》曾評論「中國是一個由1000個雷同城市組成的國家」,但「那一座城」團隊認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驕傲,「從微觀處見城市,從煙火中見人間。」
「那一座城」把目光從城市的經濟發展,移到城市的角落中,挖掘城市角落裡獨特的人文故事。一如每年只有兩個月「浮出」水面的海底村,菜市場樓上的滇劇社團,公園一角的神秘鐵門內的墓園......
圖片來自「那一座城」所寫的海口東寨港紅樹林海底村,馮爾輝攝
從2015年初涉公眾號至今,這四個年頭,「那一座城」每一篇文章裡都藏著對城市文化的痴迷與熱愛。
2015年3月1日,「那一座城」推送了第一篇文章,以一籠熱氣騰騰的上海浦東下沙燒賣開始探索城市之路。
「那一座城」的初創團隊是一幫在廣告行業沉浸許久的熟手,創始人之一柳軍是典型的代表。南下廣州創業,在廣告公司待了20多年,也因此對城市區域有著自己的理解。
被人稱為「城市動物」的他,想找到中國每座城市的性格,找到如何讓中國城市變更好的方式。於是,柳軍拉上幾個朋友組成團隊,在開展城市規劃業務之餘,他們決定做一個公眾號「那一座城」,挖掘城市性感的人物細節,在微觀視角下呈現每座城市的特色。對於柳軍來說,這是一種責任。
四年來,「那一座城」團隊的血液不斷更換,不變的是,每一個進來的人都把「那一座城」當作一份有理想的工作。
「那一座城」現在的主編高巍,2017年加入團隊,暨南大學新聞系出身的他,從傳統媒體到入職搜狐、鳳凰等門戶網站,今年也是他投身內容行業的第十年。
除高巍之外,「那一座城」還有3個編輯,1個設計。他們當中有英國研讀城鄉規劃的海歸,有做了十幾年廣告策劃的廣告人,還有對美食非常有研究的民間美食家等等。
團隊實力的沉澱,也讓「那一座城」在一篇篇城市故事中逐漸壯大。從0出發,「那一座城」至今已成為一個擁有90w+用戶的城市文化號——「專注城市人文故事,探索城市獨特角落」。
很多人看「那一座城」文章的第一眼,都會對它的排版眼前一亮,簡潔卻又不失創意。
在主編高巍看來,他們寫內容就像在寫廣告文案,團隊的優勢在於創意和文案,對內容的呈現追求獨特的角度和創意,用文字去打動人。
前不久,宜賓發生地震,團隊留意到一則新聞說宜賓當地有一口井因為地震幹了。這件事看起來可能很小,但出於對信息的敏感度,「那一座城」團隊覺得背後有故事可以挖掘,在查資料時發現四川最有名的涼糕就是出自那口井附近,涼糕鋪用的水都是來自那口井。
這些年,「那一座城」寫過很多打動人心的城市故事:
•寫潮汕,從潮汕人搶票回家為切入,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元素,閱讀突破10w+。
•寫港珠澳大橋,以微信對話等接地氣的形式,講述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四個城市之間關於建橋峰迴路轉的故事。當天斬獲20w+閱讀,隨後一路高漲至40w+。
•寫城市人文精神,在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大爆炸後,從美國「911」事件中一個消防員的故事切入我國消防員的境遇,該文也一度斬獲237w+閱讀。
講好一個城市故事,「那一座城」對選題的核心標準只有一個——通過這件事,讀者能否理解一座城市。與此同時,幫助每一座城市找到自己的特色。
比如《佛山 | 25米龍船漂移甩尾,全國只有他們能幹得出!》一文,策劃端午節限定路線疊滘水鄉一日遊,得到了廣東省體育局局長以及地方體育局的欣賞,收穫20w+閱讀。
再如《西安 | 一個孤獨的倖存者》一文,以西安城牆為切入點,為城市人文保護與市民關注問題發聲,打動了西安旅遊局,閱讀量也一度達到21w+。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個好的故事來展示,這些故事都在「那一座城」的文章裡一一呈現。
在「那一座城」回復城市名即可獲取當前城市的故事
「那一座城」的寫作標準是,這個選題有沒有豐滿的故事來支撐,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會是哪些人,這個人群基數夠不夠大,「我們希望每一個選題面向的讀者群能判斷在一千萬以上。」
高巍舉了一個例子,前段時間團隊在寫安徽蚌埠的小龍蝦街,但蚌埠的人口大概在400萬左右,文章的受眾面比較窄。於是,團隊把話題朝「小龍蝦」和「消失的城市夜市」兩個方向延展,打動全國範圍的讀者。
「那一座城」團隊還有著一套內部運營表格。在這份表格裡,寫著每篇文章的目標、運營策略,以及後續的結果復盤,從標題、文章結構到留言、轉發等,一應俱全。
把內容做到極致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這件事情「那一座城」堅持了四年之餘。對於他們來說,探索城市像是一輩子的事情,尋找和表達中國城市的性格,這條路還很長。
幸運的是,在探索城市特色這條路上,「那一座城」並不是孤身前行,他們身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忠實用戶,一群真正熱愛自己的城市、願意參與城市改造的人。
「那一座城」的讀者留言
2015年開始,「那一座城」做了一個實地採訪的項目——中國二十四城計劃,團隊去到當地住上半個月,走街串巷採訪,受當地的讀者邀請,到他們家吃一頓家宴,一起去當地市場買菜。
在西安做實地採訪時,當地做世界遺產申報的讀者會在晚上帶他們去探西安的陵墓(比如當時還未開發的武則天母親陵墓),給團隊成員講解1300多年前唐代的石刻、雕像的故事;或向團隊成員推薦當地的文保單位,和他們一起拿著洛陽鏟去看羋月的墓。
文管所的人帶著「那一座城」團隊探訪羋月的墓
讓團隊驚喜的是,「那一座城」讀者對城市文化了解的專業程度遠超想像,不少人還是各個領域的專家。
到目前,「中國二十四城計劃」已經做了十個城市,實地探訪當地的人文、風俗,從一條街、一間店、一碗食、一件東西......探尋城市的DNA。
正是有了與讀者這樣近距離的接觸,主編高巍希望能通過「那一座城」和讀者一起探索城市故事,去喚醒這座城市被遺忘的人文自信。
城市在塑造人們,人們也在影響著城市,「那一座城」在努力地向外界證明,中國並非是由1000多個雷同的城市組成。
作為自媒體,廣告變現是最核心的。
居住、飲食、服飾、出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城市。任何品牌,都需要與城市裡的人溝通。而「那一座城」最理解城市裡的人,能找到城市裡那些性感的細節,讓當地人產生共鳴,從而與品牌形成連接。
比如講述上海與巴黎的街頭為何都如此浪漫,傳遞香水品牌將巴黎的氣味帶到了上海。
還有聯合「那一座城」的專業讀者,組織一場凌晨開車探索廣州的行動,通過地道的宵夜檔、忙碌的貨工、熱鬧的鬼市,感受廣州「千年商都」的魅力,從而傳達輪胎品牌的探索精神。
甚至和讀者一起吐槽城市交通的痛點,暢想未來出行方式對生活的改變,來鼓勵汽車品牌在城市中嘗試新型輕軌。
在未來,高巍認為內容一定是介入一個產業的,像「那一座城」現在做的城市營銷這件事情。
這支有著廣告基因的團隊,除了注重「寫」之外,還擅長策劃。在原生廣告定製方面,他們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流程體系。
2017年10月,「那一座城」做了一個策劃案,跟幾個讀者一起踏上G7京新公路,歷經15天,一路造訪8座邊陲城市,與8位年輕人深度對談。生成的11篇城市故事和2個紀錄微視頻,為品牌在全網打造超兩百萬次曝光。
「那一座城」的G7京新公路整合營銷項目
2018年5月,「那一座城」團隊與某品牌聯合出品「遇見一座城」欄目,連續15個月,走訪了中國15座有意思的城市。從人文、美食、建築切入,讓讀者在4小時內速讀中國各大城市,為品牌調性搭建微載體。
2019年年初,「那一座城」團隊還深入北京至今唯一留存的60多年的國營副食店,從北京老胡同裡1300多戶人家開始,講述北京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一口麻醬。文章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用戶的追捧,並強烈要求提供連結購買。10分鐘內售罄300瓶,這個銷量基本等於店家平均1日的銷量。
點擊播放 GIF 1.9M
圖來自「那一座城」
「我們對那一座城的希望,它會是一個有用的公眾號,與90萬熱愛自己城市的讀者或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一起,從本地人的視角,挖掘城市的精彩,找到屬於自己城市的性格。」未來,「那一座城」的目標是把內容融入到產業中去。
畢竟,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驕傲,你的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