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有計2》是一道家庭教育必選題 超實用乾貨治癒年輕人「育兒焦慮」

2021-02-19 傳媒時評

導讀:大部分的困擾和焦慮在於,工作的忙碌讓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時長縮短,而「第一次當父母」的生疏感讓他們更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孩子。《童言有計2》這檔育兒綜藝的真正意義就在於,節目組實實在在的做了一檔關於「如何育兒」的實用節目,幫助家長探索出高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同時教會他們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而如何將育兒知識融入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而帶來更多關於成長的思考,這是一部育兒綜藝深入人心的決定因素。

在國內選秀類綜藝、慢綜藝、競技類綜藝霸佔觀眾的視線時,觀察類綜藝的出現無疑增加了綜藝市場多元的節奏感,一時間,各類觀察式類型甚囂塵上,內容在成熟中逐漸趨於同質化,芒果TV成長智育類觀察脫口秀《童言有計2》的出現,則打破觀察類綜藝的這一橫向布局,縱向延伸通過「孩子自己觀察自己」構成三重觀察的多維度視角、每期不同主題的設置幫助孩子學習自主成長,與父母全方位探討孩子的成長難題。節目播出11期以來播放總量超13億,引發觀眾好評和熱論不斷,然而其中網友討論最多的,還是關於這檔綜藝的實用性。不少網友表示,節目內容寓教於樂是育兒界的教科書典範,並且每次都會陪同孩子一起觀看。由此可見,《童言有計2》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輸出育兒乾貨的知識出口,更是一檔家長和孩子視線共同成長的合家歡實用綜藝。它是如何做到的?這一點值得剖析思考。

 

「三重空間」呈現最真實成長

主題設置幫助孩子自我剖析助力成長

創新,是《童言有計2》在內容製作初期,首先思考的問題。不難發現,節目創新觀察新模式,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升級,並通過每期節目不同的主題的設置,對處於成長時期的孩子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觀察,用多重視角來發現孩子的多面性。這種主題設置方式在豐富節目內容和趣味性的基礎上,更加偏向育兒實用性,能夠為觀眾和父母輸出更多優質的實操性育兒經驗。而不同的主題設置對於孩子來說,能夠讓他們在不同的場景活動中發現最真實的自己,直面困難主動去解決問題。

 

就拿第五期以「天賦」為主題的節目來說,孩子們通過對天賦的理解和思考,在主題場景下迸發了不一樣的閃光點,新手老師和父母發現了孩子在平常生活中沒有展示出來的另外一面。而第八期以「自理」主題的節目中,萌娃們的表現則戳中了父母的育兒痛點,許多父母在愛孩子和放手讓孩子學會自理之間掌握不好界限,《童言有計2》則正好將這種困惑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父母解決困惑。除了發掘孩子另一面,幫助父母解決困惑,《童言有計2》還為育兒做出了科學的示範,第十期「目標」主題的節目中,萌娃們通過爬山來學習目標管理,在面對萌娃遭遇失敗想放棄時,高知爸爸王弢的「鼓勵式」教育為育兒做出了科學典範,專家蘭海老師也對培養孩子學會目標管理做出解讀,為許多家長提供了專業知識保障。

 

打開實用型育兒新模式

明星爸媽乾貨分享傳遞正確「陪伴」觀念


節目出彩的主題設置能夠幫助父母找到更實用有效的育兒方法,而明星爸媽和預備爸媽育兒乾貨的輸出,也助增節目內容的實用性落地。新手老師杜海濤、沈夢辰從最開始帶娃時的束手無策到在摸索中嘗試和學習,最後逐漸掌握帶娃方法,他們展現了未婚未育年輕群體帶娃時的真實反應,並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恐婚恐育」一族的焦慮。

不僅如此,已為人父母的溫柔奶爸王晰、袁詠儀應採兒的「虎媽教育」、高知爸爸王弢的「鼓勵式教育」,也引發了熱烈討論和激起大眾學習熱潮。許多父母開始反思家庭教育的誤區,在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習慣時,袁詠儀、應採兒的「虎媽教育」為父母提供了正面例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除了孩子要學會主動,父母也要學會放手和信任。而在傳統的「棍棒式」教育盛行的情況下,高知爸爸王弢的「鼓勵式」教育就顯得十分可貴,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鼓勵會激發他們的勇氣,能夠引導他們學會堅強和堅持,培養戰勝困難的自信心。

 

育兒專家權威觀察講解

增大討論空間實現父母孩子共同成長


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節目中實現的成長度,決定了節目的價值。《童言有計2》利用「三重觀察」模式,並在這中間植入「孩子自己觀察自己」的設定,讓孩子對自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此實現成長的最大化。在以「目標」為主題的節目中,武藝博遭遇困難大哭想放棄,而萌娃玉兒則在一旁爆出「哭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智慧金句引人深思。武藝博在看到自己的這一表現後,也表示非常認同玉兒的觀點,並決定做出改變。「自我觀察」不僅讓孩子作為旁觀者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之所在,更讓其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對自我實現思考,主動解決問題。

0到6歲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階段,蘭海老師在節目中也多次提及在這一階段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蘭海老師在節目中針對於孩子的成長現象,也給出了很多實用性的建議和觀點。在萌娃武藝博爬山崩潰大哭時,一般情況下大家會安撫孩子並鼓勵孩子堅持,而蘭海老師則建議,「讓孩子嘗試放棄,並讓他承擔放棄的結果,也讓他看到堅持的結果。」蘭海老師這種有效的激勵方式,反而得到意向不到的結果。在蘭海老師專業知識的引導下,父母也學會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觀察自己,讓孩子在「自省」中得到成長。萌娃武藝博的爸爸在通過與蘭海老師的交流討論後,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有求必應的育兒的誤區。而天天媽媽在觀察中,看到在團隊合作中成熟懂事的天天的另外一面,也開始重新審視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童言有計2》將「三重觀察」模式的優勢發揮到最大,讓父母和孩子們都能夠在節目中得到新的認識和思考,實現跨代成長。

歸根結底,《童言有計2》的最特別之處不在於其作為育兒類綜藝的節目形式,而是在不斷輸出教育類乾貨的基礎上,嘗試開啟孩子「自我觀察」、家長「獨立視角觀察」、專家「專業視角評判」的「三維實用型觀察」新模式。觀察類育兒綜藝要想創新出新領域,要保障內容製作、升級觀察空間。在這一點上,《童言有計2》是摸索成功並已經具備了經驗積累。12期不同主題的設置,聚焦了當下社會熱點議題,在保持可看性的同時,實現了父母與孩子的真正相互探知、以及成長方法成長規律系統認知。緩解當下生娃育娃焦慮,讓父母在育兒上有方法可循,不再焦慮不再恐懼。《童言有計2》從實用出發,再到親子觀察的實用性落地,真正的成為了一檔優秀的實用性育兒節目。

-END-

長按二維碼 免費關注 傳媒時評 微信公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童言有計2》熊爸逼瘋應採兒 萌娃買菜「拔河」武藝博破音
    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理」意識,成為了父母們育兒的焦點。芒果TV成長智育類觀察類脫口秀《童言有計2》,則以孩子在成長營的狀態為突破口,帶領孩子和家長一起,在專家的建議和經驗示範下,實現跨代成長。由此可見,《童言有計2》真正的將觀察落地,給萬千家庭育兒帶來了眾多實用經驗。
  • 《童言有計2》播放量破14億完美收官 萌娃金句頻出感動與收穫滿滿
    作為今夏觀眾最實用育兒新指南,《童言有計2》於昨日(8月4日)中午12:00正式收官。在激烈的暑期檔,《童言有計2》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亮眼成績——超14億的播放量拿下骨朵多次單日&累計播放量第一,蟬聯11周育兒話題榜第一,豆瓣評分更高達7.6,成為育兒綜藝中為數不多的高分作品。這12期節目中不論是孩子的童言童語,還是專家的育兒觀點金句,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網友評價:「萌娃們個個都是金句王!」而這些金句中蘊含的智慧對於父母育兒有很大的實用性。
  • 《童言有計2》劉璇朱丹探討「目標管理」新課題 高知爸爸王弢「鼓勵式」教育獲點讚
    《童言有計2》自播出來就受到大眾廣泛關注,在網絡上更是出現了自來水式好評安利。有網友評論稱「王弢老師把高知教育體現的淋漓盡致,帶娃情商真是不得不讓人佩服! 」還有網友回憶起童年的成長經歷,並大讚《童言有計2》顛覆了以往的育兒觀,真正將親子觀察的實用性落地。
  • 《童言有計2》團長媽媽朱丹分享育兒秘籍 王晰講故事低音炮太撩
    由芒果TV自製出品的成長智育觀察類脫口秀《童言有計2》於上周日播出後觀眾反響不斷,「王晰唱歌被拒」、「杜海濤大型打臉現場」等話題瞬間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而「試娃」還在繼續,接下來杜海濤、沈夢辰、王晰三位新手老師又會想出什麼樣的新方法來和「熊孩子」們「切磋」呢?
  • 萌娃登山遇挑戰 悟空機器人攜手《童言有計2》助力孩子學習目標管理
    《童言有計2》第二季是芒果TV自製的成長智育觀察脫口秀,有別於其他親子類節目,節目將目光聚焦在7歲以下的10後萌娃,以孩子出發點、以特定主題真實記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童言童趣,多重視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節目自開播以來一直廣受熱議、好評,不僅被很多患有育兒焦慮的虎媽貓爸們奉為育兒寶典,也讓未婚未育的90後大呼又想騙我生孩子。
  • 《童言有計2》萌娃初嘗「責任感」,悟空機器人陪伴孩子「獨立」成長
    6月23日,由芒果TV自製的全國首檔成長智育觀察類脫口秀、10後萌娃脫口秀《童言有計2》第6期上線,節目中,袁詠儀和應採兒兩位明星「虎媽」就以帶娃春遊的方式,寓教於樂地讓萌娃初次體驗到「責任感」,新奇的育兒理念也受到許多年輕父母的熱烈追捧。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當了媽媽以後,我開始關注育兒類、家庭教育相關的書,最近讀了麗莎•舒格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面提到5~8歲孩子的18個育兒誤區,如孩子去幼兒園,哭鬧怎麼辦?孩子要不要做家務?孩子沉迷手機、電子產品怎麼辦?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作者麗莎•舒格曼,兩個女孩的媽媽,學校老師,研究兒童心理20多年,在書中她用具體案例,追根溯源,提出了她的教養建議和方法。
  • 育兒更是育己,最懂你的人來了 | 7位重磅家庭教育大咖,中國兒童成長雲峰會高能分享實用乾貨
    但世界變化的實在太快,教育又過於寬泛,你會發現每一種教育的方式,需要的引導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樣;在育兒路上,教育策略甚至教育風格在不同階段也會千差萬別。你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普世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好壞,和父母自身內在修為密切相關。
  • 家庭教育如何擺脫焦慮
    調查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隱形財富,是風險係數最低、最具價值的「家庭不動產」  ■想要育兒,需先育己,做具有底氣和素養的「硬核」父母,讓自己成為孩子從心理上認可的榜樣  ■在後物質時代,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的
  • 以GQ實驗室為例:如何做公眾號選題?
    GQ實驗室公眾號分析基本信息:2014年10月加入新榜,時尚公眾號500強;簡介——有型有款,智趣不凡;預估活躍粉絲超80萬;目前已經處於公眾號發展的成熟期。(2)「朋友圈系列」朋友圈系列從時段、群體、某個事件幾個角度切入,幾乎每一篇朋友圈系列的文章都是當代年輕人朋友圈狀態的真是寫照,文章中的文字表達直白的道出了年輕人的心理活動。
  • 學者:生孩子不是人生必選題
    她和姐夫多次解釋,他們有自己的計劃,不是不生,是暫時不想生,等條件相對成熟了再考慮。 但家裡的長輩們,還是苦口婆心地催,根本不願意去理解他們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表姐的煩惱,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寫照。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生、不敢生。
  • 真實、嚮往、歸思,這檔幸福綜藝如何治癒年輕人的情感焦慮?
    節目通過三組不同婚姻構成方式的「幸福樣本」給出參照和解題思路的同時,向滿懷焦慮的年輕人傳遞積極正向的價值主張:在相信愛情的基礎上用心相處,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青年焦慮「催生」情感綜藝,差異化是破局利器情感類綜藝一直是市場重要的品類之一,用戶對情感類綜藝高需求的背後,正是當代年輕人急需緩解的情感焦慮。基於對用戶需求的又一次精準洞察,騰訊視頻在2018年7月推出《幸福三重奏》第一季,引領著情感類節目的熱潮。
  • 選題技巧,乾貨筆記,我給你整理好了
    選題好壞三個注意事項3.1、乾貨:選題是否包括新鮮的乾貨,讀者是否通過內容,學到知識。3.2、觀點:打破固有印象的觀點,與大眾觀點不同,又很有正能量。3.3、形式:配圖是否與文章一致,還是隨去可見?排版是否美觀,文章是否呆板,內容是否有趣味性,對讀者是否有用,如果又有用、又有趣味性,就更好。
  • 治癒一個家庭從治癒父母的焦慮和創傷開始
    大頭媽的心情治癒一個家庭從治癒父母的焦慮和創傷開始這是一個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在麥肯錫工作過的臺灣年輕人寫的文章的題目。而事實上,他的焦慮都來自他的父母,他是父母的臉面,考得好理所當然,靠不好丟人現眼,所以每次考試,他的父母比他更焦慮。即便是他後來考上了耶魯,這樣的焦慮還是無時不刻存在,以至於他需要看心理醫生。後來他在反省自己焦慮的根源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焦慮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自父母。所以他說,治癒一個家庭從治癒父母的焦慮和創傷開始。
  • 北大媽媽開辦高價QQ群,是智慧財產權的買賣還是育兒焦慮的安撫劑?
    上面這位家長開通收費VIPQQ群,以家庭為單位,一年收費高達9980元,輔導「家庭教育」。不但收費貴,而且不開發票,不退款還不包成績。在這個付費群裡,群成員高達1986人,並有1586人同時在線。就是這麼一個收費標準,不開發票,不退款還不包成績的群,即使沒有任何保障,也還是有那麼多家長願意花錢,這是為什麼呢?——平復自己無處安放的育兒焦慮。我們先看看家長在焦慮什麼?
  • 90%年輕人因生活而焦慮,原木色的治癒系列,營造家裡動情氛圍
    大家好,我是淄博設計師陳行知,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家居知識在這個流動和擁擠的社會時代,相信很多人被生活逼到了一個小角落中,對親人控制不住情緒,不動聲色中就陷入了焦慮,今天讓我們與家這種溫馨環境結合起來,聊聊怎麼開始好好生活。
  • 如何讓「隱形爸爸」顯形,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告別「喪偶式育兒」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呢?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告別「喪偶式育兒」嗎?「喪偶式育兒」現象的產生原因我們看到周圍的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父親角色缺失,爸爸家庭教育參與程度不夠的現象。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弄明白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後才有可能針對原因,真正能找出一些很好的辦法或者切入點,改變這一現狀。
  • 豆瓣9.3《育兒基本2》:父母多施愛少失控,是孩子溫暖一生的底色
    李安導演的這個觀念和《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作者的觀點不謀而合。要育兒,先育己。有更好的爸媽,才有更好的孩子。如果說育兒有捷徑,這就是最大的捷徑。這個形象的比喻,是很多中國家庭狀況的真實寫照——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且不說孩子感受如何,父母一定會因此失去育兒生活中大部分美好的體驗。育兒其實是對父母的成熟度和抗壓能力的一種考驗。孩子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狀態的投射。大人安定從容,孩子也會安定從容,大人緊張焦慮,孩子也會緊張焦慮。焦慮的兩方對峙,自然很難有彼此身心安寧的親子相伴時光。
  • 警惕家庭育兒焦慮製造「童年恐慌」
    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 超半數年輕人活於焦慮,最怕周日晚上到來
    [焦慮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尤以周日晚上最為明顯。據微博一項調查顯示,在2.4萬網友中,有8成人會在周日晚上感到特別焦慮。據一項調查顯示,96%的年輕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全國有約8000萬人有焦慮障礙。[3]焦慮不再是一個特殊的詞彙,反而變成了多數人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