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有多特殊呢?
大概就是多年後只要跟別人提起,你是7月7號和8號高考的,大家就能大概猜到你是什麼年紀。
開考第一天,安徽歙縣就登上了熱搜。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使原本的人行道只能靠坐船通過。
歙縣的考生無法按時到達考場,7號當天的語文和數學兩門考試只能延期舉行。
在最重要的高三下學期,疫情又讓教學計劃無可避免地偏離了軌道。
中小學緊急停止教學,轉成網課。本來最該在學校緊張備戰的幾個月,高三學生們卻只能在家自學。
▲復學半個月,學生們又接到停課通知,哭著離開學校
如果2020是一張考卷,它有些難,甚至有些超綱。
但即使再艱難,也不該成為逃避或放縱的藉口。畢竟長路漫漫,誰還不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上半年,各省市的停課通知陸續出臺,無疑是對學生和家長們的重大打擊。
無法在教室裡專注奮鬥,黑板和課堂變成了薄薄的電腦屏幕。很多模擬考試就在臨門一腳,也被迫擱淺。
於是在這些日子裡,很多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
有些人開始把高考看成一場金錢的博弈,認為家境好的孩子的優勢會在這場考試中被無限放大。因為他們可以去補課,可以獲取更好的教育條件。
更有甚者,直接指出「有錢的小孩靠補課至少能漲100分」。
條件和資源這類客觀差距一直存在,並且在以後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也不會消失。
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差距,但不能讓它成為不努力的藉口和理由。
不能說這些質疑毫無道理,但卻太過有失偏頗。考試本該是依靠個人努力的事情,為什麼大家卻開始把重心放在了家庭背景的討論?
將學習成績直接與金錢和補課掛鈎,假想成「有錢補課就成績好,沒錢補課就成績差」,這未嘗不是一種無知,也無視了許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優秀學子。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將是否能做好一件事的決定權交給了資源、條件、金錢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就難免會開始勸自己「聽天由命」,給自己偷懶的理由。
中島敦在《山月記》裡曾寫下一句經典名言: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終於知道自己並非珠玉;然而心中既存著一絲希冀,便又不肯甘心與瓦礫為伍。
最怕你明明能做到百分百,明明不甘於平庸,卻又因為害怕被現實打擊,把所謂的「資源差異」當藉口,放棄了推自己一把的決心。
有人說,今年的高考很可怕,因為它會狠狠獎勵自律的人。
那些別人看不見的努力,可以讓他們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彎道超車。
疫情期間,武漢方艙醫院的一張照片感動了很多人。
病床前,一個男孩戴著口罩,正趴在桌子上奮筆疾書——他叫楊一帆,正在備戰高考,他說:「我要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最後的衝刺,不能掉隊。」
身後是病床,面前是厚厚一摞書本和試卷。即使環境再艱難,還面臨著疾病的威脅,總有人握筆的身影巋然不動,從未放棄。
無獨有偶,還記得那個在方艙醫院裡專心致志地讀《政治秩序的起源》的清流哥嗎?後來才得知,原來他是一位武大畢業的博士後。
讀書的照片在網上走紅後,他只平淡地說了句,「因為自己平時就很喜歡看書」。
——無論是高考生還是博士後,真正的讀書人,果然是不會輕易被逆境打垮的。
備考的日子裡,有人在病房裡筆耕不輟,也有人在泥沙地拔足狂奔。
劉傳賀是安徽宿州一所中職學校體育特長生,今年夏天迎來高考。
為了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考上心儀的大學,從1月份開始,他在疫情期間一直堅持訓練。
家在農村,沒有跑道,泥土地上拖著輪胎健步如飛,但沒兩個月就磨壞了一雙鞋;
沒有器械,缺乏工具,自行車軲轆、空心磚輪番上陣;
無人指導,就拍攝視頻讓教練糾正動作;缺少陪練,家人助陣充當「計時員」「發令員」。
6點起床,7點上網課,9點開始體能訓練……劉傳賀的時間表每一天都排得滿滿當當,文化課和體能訓練一天都沒落下。
沒有人監督和約束,他全憑一股認真的幹勁,日復一日地練習。
生活本來沉悶,但跑起來就會有風,能跨越一切障礙。
疫情期間,各大社交網絡也出現了很多關於高考的經驗貼和視頻。
b站就有不少「高考自習室」,博主們開著白噪音或輕音樂,安靜地陪伴高三學子們度過一段又一段在家學習的時光。
甚至還有模擬的高考考場,讓考生們在網上也能提前進行一場「仿真高考」……
「自律」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也許正因如此,那些做到的人便抓住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自律的人從不為不努力找藉口,所以值得擁有更高更廣闊的世界。正如半山腰總是擠的,你得去山頂看看。
即使這場逆境中的高考被篩掉了很多東西,卻會留下真正的珍珠。
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會說,貧窮是一個難以打破的魔咒,即使再怎麼努力,都會輸給命運給定的一副爛牌。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確實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承認並正視它。
但,很難,就不去做了嗎?很難,就一定不行嗎?
命運給予貧窮和苦難不是多麼幸運的事情,但依然有些人在困境裡悄悄拔尖,驚豔了所有人。在艱難底色之下的努力,顯得更加熠熠生輝。
2018年,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她生於一個農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姥爺生活不能自理,有兩個弟弟還在讀書。
為了緩解家庭生活壓力,她在高考結束後就到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北大錄取通知書寄來的時候,她還在異鄉打工。
王心儀的班主任張秀英曾這樣評價她:「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
儘管家境貧困,但她在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名列前茅。各種獎狀、證書貼滿了牆壁。她愛好畫畫、唱歌、演講,平時經常會關注時事政治、閱讀外文書籍。
王心儀的話曾讓很多人動容:
「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我從卑微之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命運的垂青,貧窮也並不值得被歌頌。
但除此之外,更應該被看見的,是有人如何秉持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篤定,把一副爛牌打到最好。
▲王心儀收到的北大錄取通知書
事實上,教育資源正在一點一點惠及所有人,溝壑也正在被逐漸填平。
3月,中小學生網課的伊始,廣東有關部門為9262名高三和初三學生分別提供一臺平板電腦,用於線上學習。
小林本來只能用哥哥的手機上網課,經常出現卡頓。
扶貧辦的人員為他送來了平板電腦,並教他如何使用,接收網課。「雲學習」開始變得便利起來。
河南學生郭翠珠這張動人的照片曾在微博刷屏:
她的家裡沒網絡,只能來村支部蹭網學習。不算明亮的一盞白熾燈下,父親默默地蹲坐在角落,陪伴著低頭學習的女兒。網友評論說,這是現代版的「鑿壁偷光」。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後續。
照片拍攝者劉墳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耀民告訴大家,在當地政府協調下,不僅為郭翠珠家裝上了寬帶,還送了免流量的手機。
許多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解決,但至少它們正在被緩解。
不要當一個僅僅只會詬病貧窮的人。去看看這些孩子是如何在石縫裡抽枝拔節,不斷求知。
正如年少時我們讀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看見的不是那塊壁,而是他如何奮力想活成自己的光。
有人說,高考是社會給孩子們釋放的最大一場善意,因為它是人生裡最公平的一場競爭。
也有人指責所謂的「公平」,只是一個笑話。
但,到底什麼是「高考公平」?
是大家在同樣的時間,用同一份試卷,衝擊同樣的分數線。是無論你是誰,想上大學就參加這場考試,分夠即錄取,不夠即出局。
作弊、頂替這些行為的出現是執行的漏洞,並非高考本身的問題。當這些紅線被觸碰,代價就是不留情面的查處甚至判刑。
而針對貧困地區及農村戶籍考生設置專項招生計劃,也讓更多孩子擁有了「跳龍門」的機會。
之所以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正是因為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是唯一一條「上大學的必經之路」。
在這場大考裡,不需要學區房,不必拼顏值,不用含著金湯匙出生。它的結果可以被結結實實地握在自己手裡。
它不完美,但在完善。它不是100分,但瑕不掩瑜。
要求絕對的公平之前,不如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絕對的努力。
很多時候,我們會懷念高考,是因為在那段日子裡,我們發自內心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會不那麼想要認命,因為總覺得,再搏一搏,就會有不一樣的未來。
回過頭看看,高考雖然很沉重,卻也真的成就了許多人的人生。
博主@alphagirl搜神記 寫過這樣一段話:
大概聰明人真的不多,多的是想走捷徑卻無走捷徑的本事,想走正途卻又吃不了正途的苦的笨蛋。所以才給了那些聰明狠心又努力的人機會。
事實上,階層上升渠道依然不窄,那麼多人中途放棄或者誤入歧途,你不需要一直當第一,你只需要一直堅持到最後,然後撞線。
此後的漫漫長路上,還會經歷無數次大考。願好風會,常為你吹。
✏️作者:紫紫,責任編輯:恰恰。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行動派DreamList 」,ID:xingdongpai77,在這裡,用行動創造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