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原著中,雍正皇帝的十七弟是出場最多的皇親,也是死得最離奇的一個。
風流倜儻的果郡王曾經深得雍正的喜愛和信任,不僅經常出入宮室,與皇上談論詩書管弦,而且時常留宿內宮。
但最後雍正皇帝疑心十七弟允禮覬覦皇嫂甄嬛,也忌憚他擁兵自重,讓甄嬛用毒酒殺害了允禮。
皇上對允禮起殺心,表面是因為允禮阻止皇上應允甄嬛和親準格爾未果後,私自動用府兵。引起了皇上的警覺,而起了滅掉允禮的念頭。
其實皇上除掉允禮的念頭並非一時而起,而是醞釀許久。無論有沒有允禮寄情甄嬛一事,皇上都會找由頭殺害允禮。
《甄嬛傳》小說中,皇上和嬪妃們第一次到圓明園避暑時,皇上和十七弟涉獵。皇上的箭術雖然高於十七弟,但皇上並不高興。
面對十七弟的恭維,皇上不無醋意地對十七弟允禮說:我當年學習箭術時,皇阿瑪請了最高明的師傅教我。
皇阿瑪對我的教育很用心,我也學到了高超的箭術。但那只是做父親的在盡教育子女的責任,是冷冰冰的。
你的箭術是皇阿瑪親自教的,即便不是最高明的,但那是父親對你的愛。教授的過程就是親情傳遞的過程,是有溫度的。
此言一出,十七弟允禮無言可對。嫉妒,這才是雍正除掉允禮的真正原因。
雍正對深受康熙爺寵愛,多有陪伴的十七弟在情感上是極度妒忌的。嫉妒就像一根刺,始終扎在雍正的心上,時間越久就越疼。
雍正心中的這點憤懣,會隨著是時間的推移,愈發彌散擴大。再加上皇上涼薄的性格,無論允禮怎麼藏拙,都不會彌合皇上心中的痛。
妒忌加上不肯自我紓解的涼薄性格,和「君叫臣死臣不得死」的巨大皇權,導致允禮的生命始終都處於利劍之下。
無論有沒有允禮和甄嬛的私情,無論他們掩飾得好不好,皇上終將找機會除掉允禮。
允禮的命運與甄嬛無關,和喜怒無常的雍正有關,和當年康熙爺在雍正心上扎的那根,厚此薄彼的刺有關。
小說《甄嬛傳》中的情節是虛構的,但也是基於史實的基礎上。那就是,雍正皇上對自己的兄弟們大都不太友好。
以十七弟允禮為例,即便沒有甄嬛的事情,皇上早晚也會找個理由除掉十七弟。這是由雍正的出身和經歷決定的。
真實的雍正皇帝和小說中的雍正皇帝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他的童年是有欠缺的。只是這份欠缺更多的是來自母親而不是父親。
雍正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而不是小說中虛指的烏拉那拉氏。
胤禛的母親烏雅氏14歲進宮,進宮之初只是宮女。五年後的1678年,小宮女烏雅氏生下了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小宮女烏雅氏雖然生下了四皇子,但因為位份低,沒有資格撫養皇子。四皇子胤禛便由當時後宮位分最高的皇貴妃佟佳氏抱去撫養。
襁褓中的四皇子胤禛離開生母,在皇貴妃佟佳氏身邊生活了十一年,直到皇貴妃佟佳氏死後才回到生母烏雅氏身邊。
這時他的母親烏雅氏已經平步青雲,由一個位份低微的小宮女,成了位份很高的德妃。
烏雅氏德妃很受康熙寵愛,在胤禛之後,多有所出。胤禛不在的11年中,烏雅氏先後生了皇六子胤祚、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和皇十四子胤禵。
生恩不如養恩。對於胤禛這個生下來不久就被抱走的長子,烏雅氏付出的感情有限。況且她已經有了另外三個公主,兩個皇子。
尤其是十四皇子胤禵,胤禛回到母親身邊時,胤禵還不到一歲。母親烏雅氏的注意力於情於理都會更多地放在幼子身上。
剛剛回到母親身邊的胤禛,對親生母親的情感需求是熾烈的。而烏雅氏對胤禛的感情卻並不濃厚。
一是烏雅氏生胤禛的時候太年輕,二是胤禛出生不久就離開了自己。生而未養,何來感情?
母親有意無意的忽視和冷落,對渴望親情的胤禛是很大的打擊。童年的經歷,導致胤禛的性格很不好。
據史料記載,胤禛繼位後曾對群臣說,自己小時候性格急躁,喜怒不定,因而被皇阿瑪康熙訓誡的事:「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
《甄嬛傳》小說中,雍正皇帝對皇太后也是尊敬有餘,親密不足。這都是源於母子倆多年的隔閡。
童年親情的缺失,導致雍正對其他從小受到父母關愛的弟弟們有著無法言說的嫉妒。
雍正皇上性格多疑,又經過八王奪嫡的慘烈,他對於他的那些親兄弟,都是心懷戒備的。
雖然十七爺的母親在康熙皇帝駕崩後,為保十七爺平安避禍出家修行。十七爺也故意恣肆放浪,瀟灑江湖,遠離權利中心,不讓皇上忌憚他。
但心病難醫,無論十七爺如何小心謹慎,皇上還是會找個由頭除掉他的。
結語:果郡王的悲劇和雍正的童年經歷有關,和雍正多疑的性格,沒有約束的皇權有關,和甄嬛的關係不大。
帶著思想讀書,寫有溫度的文字,想了解更多精彩,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