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1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從劇本寫作到組建團隊,從現場拍攝及後期製作,歷時近3個月時間,濰坊市首部以抗疫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為主題的微電影——《溫暖》暖心上線,通過抗疫一線的真實故事再現疫情下的平凡力量。
5月25日,《溫暖》在網上一上線,就引起市民廣泛關注,已經有4.2萬人次的訪問觀看量。很多人紛紛表示,看完後像是看到了身邊抗疫人的故事。
《溫暖》拍攝花絮及劇照。
42歲的王少紅是諸城市龍都街道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一名作家,曾創作過多部紅色小說和電視劇本。
作為此部微電影的編劇兼出品人,王少紅向記者介紹,該微電影取自真實故事,以諸城市社區基層黨員幹部為主線,講述了大年三十,老書記於利國張羅了一桌子酒菜,老兩口期待和女兒女婿一家人團聚。女婿王國強是一名軍醫,來嶽父家過年途中,突然接到馳援武漢的緊急任務,女兒接著也被醫院緊急召回,於利國也接到了守村的任務。
「於利國一家人的表現是無數戰鬥在防控一線工作者的縮影,他們都是逆行者。我們籌拍此部微電影,就是致敬那些默默奮戰、無私奉獻在一線的基層人員。」王少紅表示,因為有這麼一群「守望者」,我們才會感受到今日的「溫暖」!
《溫暖》拍攝花絮及劇照。
「裡面所有劇情都來自我的所見所感,最真實的才最打動人心。」談起創作這部微電影的初衷,他表示,作為一名基層人員,他從正月初七就投入到防疫工作中,曾在村莊、公路站點等多地參與執勤,與警察、醫護人員以及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戰鬥。有一次,他執勤一整晚,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陽緩緩升起,警察在崗上檢查、工作人員全副武裝在消毒,當時覺得特別溫暖。「這種溫暖不僅是陽光灑下來的溫暖,還是衝鋒在前的工作人員帶給我的溫暖。」當下,他就決定要拍一部反映戰疫故事的微電影。當天中午回到家,他就在電腦上敲下了「溫暖」兩個字。
「初稿很快寫完了,一共13場戲,但是第一稿並不滿意,我又主動申請多次到一線執勤,工作之餘觀察身邊的執勤人員,增加劇本素材。」王少紅表示,無論是村書記騎著電動車一家家為村民送菜,還是遇到外地回村人員對防控工作的不理解,都是他親歷過的事情。
《溫暖》拍攝花絮及劇照。
花了一個月,王少紅反覆修改劇本,最終定稿。得到諸城市龍都街道的資金支持,王少紅又拉到幾家企業贊助。微電影在4月6日正式開機,由於拍攝進度比較趕,團隊白天黑夜連軸轉拍了四天三夜。雖然辛苦,但是拍攝過程中,團隊也收穫了一些身邊的「溫暖」。
拍攝地在龍都街道小英村,了解到他們在拍戰疫主題的微電影,村民和附近的超市店主經常送來水和食物。王少紅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晚上,由於趕拍攝進度,大家一直沒顧上吃晚飯,直到夜裡11時30分才有時間,飯盒裡的飯菜早已經涼透了。就在此時,拍攝地對面的一位老大爺打開自家大門,拿著兩把暖瓶,送來熱水。發現盒飯已經涼透了,他就跑回去把老伴叫起來,用微波爐將45份飯全都加熱一遍。「他們把一份份加熱完的盒飯拿來,我們吃著感到特別溫暖。」王少紅說。
「從劇本寫作、組建團隊、現場拍攝到後期製作,歷時近3個月時間。」王少紅表示,如今作品上線後受到大家喜愛,那份歡喜無以言表。如今,他已經收到第八屆亞洲微電影節的邀請,這是對他和一線抗疫人的認可。
目前,王少紅已經開始策劃《溫暖》姊妹篇,講述各行各業復工復產的故事。(濰坊晚報記者 隋煒鳳)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