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長大》拿下百萬首獎。
好奇心日報7月18日報導 第十八屆臺北電影獎頒獎禮 16 日晚間在臺北中山堂舉行,陳潔瑤導演的《只要我長大》奪下最高獎項「百萬首獎」,這部片同時也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最佳剪輯獎、最佳新演員獎,可謂本屆最大贏家。此前,也獲得了國際新導演獎項中的觀眾票選獎。
《只要我長大》劇照(取自臺北電影節)
評審團給予這部片的評語是 」劇本和對白有趣,敘事與剪接的節奏明快」,這是《只要我長大》奪下最高獎項的原因,而陳潔瑤在獲獎時也特別強調,她認為「真實」是創作電影中最重要的事。
《只要我長大》是陳潔瑤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上一部是《不一樣的月光》,兩部片都是以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為題材,導演身為臺灣原住民,希望能夠用貼近生活的方式,講述原住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以幽默的方式,描繪部落中的教育以及家庭現況,儘管這當中隱藏了深刻的議題,但導演不以說教的方式,反而由淺入深,選擇採用孩童的角度去說故事。
《只要我長大》劇照(取自臺北電影節)
陳潔瑤的獲獎,剛好呼應了臺北電影獎的特色:一個更為本土且支持新銳導演創作的影展。自成立至今,臺北電影獎歷年的重要獎項,也確實偏重在市場上尚未擁有高知名度的作品,對許多獨立電影創作者來說,這裡是個重要的起點。
臺北電影節共有兩大競賽主軸,一個是國際新導演競賽(這裡有今年得獎作品),另一個就是今晚頒獎的臺北電影獎,一共有 302 部電影參賽,最高獎項是百萬首獎。
一百萬對於現今電影市場上的大資本電影製作來說,並不是一筆大數目,但對一個獨立創作、或者是無法討好商業市場的創作者,卻是一筆重要的拍攝基金。
先前,紀錄片一直都是這個城市影展的寵兒,回顧歷年的百萬首獎的得獎名單,除了今年與去年皆頒給劇情片,此前的連續五年都是頒給紀錄片。
今年首次以《門》這部紀錄片,入圍本屆最佳紀錄片的導演邱育南接受《好奇心日報》訪問時,他認為這個可能原因來自於,紀錄片擁有更開放的議題與形式。
2008 年以前,臺灣電影歷經了將近 20 年的低潮期, 2006 年臺灣電影上映量甚至不到 20 部,票房佔全臺總票房不到 2%。
但這股低迷的氣氛在 2008 年有了轉變,業內人士曾指出,因為紀錄片的創作,使得臺灣電影產業保住了一個基本的生命值。
臺灣的紀錄片向來都有不錯的表現,近幾年更因為部分紀錄片在市場上的亮眼成績,讓不少投資商開始注意到這個類型。 2013 年上院線的紀錄片就有 12 部(當年臺灣電影總上映數量為 56 部),其中《看見臺灣》這部探討環境議題的紀錄片,在市場上獲得巨大的成功,最終票房將近兩億臺幣,這比當年度許多劇情片都表現得還要好,這並不是一件常見的事。
此外,也有更多紀錄片導演,被一般觀眾所知,比如曾經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楊力州導演。
」紀錄片上院線其實還是少有的事,在臺灣的成績應該算是一個奇蹟」,邱育南觀察近幾年臺灣紀錄片的轉變。正因為不少紀錄片逐漸打開電影市場,」進戲院」這件事變得更令觀眾接受,這讓許多創作者更有野心,希望將雅俗共賞的紀錄片上院線。
不過,這樣的野心比較傾向存在於獲得政府或是某些團體補助的紀錄片工作者身上,」我覺得獨立創作者沒什麼改變,還是一樣很苦」。對於像邱育南這樣一個單幹戶來說,創作條件沒有因此變得更好。
《日曜日式散步式》劇照(取自臺北電影節)
在一個更為開放且多元的環境之下,紀錄片得以有更多的嘗試。對於邱育南這樣的新導演來說,紀錄片是提供觀眾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可以使得創作者透過觀看,深刻感受到社會的真實現況。
儘管近年有不少紀錄片在票房上獲得了成功,然而邱育南還是認為臺灣的紀錄片產業依然不夠成熟,頂多就是逐漸抓到市場的口味。
額外提一下,今年最佳編劇獎並不是頒給劇情片,反而是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此外,探討十年來的臺灣媒體生態,探討新聞自由的紀錄片《蘋果的滋味》則獲得了本屆媒體推薦獎。
《蘋果的滋味》劇照(取自臺北電影節)
許瑋甯獲得本屆最佳女主角獎(取自臺北電影節)
黃河獲得本屆最佳男主角獎(圖取自臺北電影節)
《樓下的房客》獲得觀眾票選獎(取自臺北電影節)
來看看是本屆臺北電影獎完整獲獎名單
百萬首獎:《只要我長大》
最佳劇情長片:《只要我長大》
最佳紀錄片:《河北臺北》
最佳短片:《禁止下錨》
最佳動畫片:《撞擊測試》
最佳導演獎:陳潔瑤《只要我長大》
最佳編劇獎: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
最佳男主角:黃河 / 《紅衣小女孩》
最佳女主角:許瑋甯 / 《紅衣小女孩》、《失控謊言》、《世紀末的華麗》
最佳男配角獎:莊凱勳 / 《菜鳥》
最佳女配角獎:簡嫚書 / 《菜鳥》
最佳新演員獎:陳宇、林晨皓、吳瀚業、小薰(黃瀞怡)、曹世輝、柯曉龍、林金郎、高靖榕、葉瑋庭、莊春花 / 《只要我長大》
最佳音樂獎:林強 / 《翡翠之城》
最佳剪輯獎:陳建志 / 《只要我長大》
最佳攝影獎:趙非 / 《左耳》
最佳聲音設計獎:黃亞歷、澎葉生 / 《日曜日式散步者》
媒體推薦獎:《蘋果的滋味》
觀眾票選獎:《樓下的房客》
卓越貢獻獎: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