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成都市第46屆國際熊貓燈會在塔子山公園亮燈,意味著今年燈會盛大開幕。作為春節期間年味最濃的娛樂項目,逛燈會已成為最成都最傳統的過年習俗之一,是成都市民不可割捨的春節情懷和記憶。
很多人對「塔子山燈會」已是耳熟能詳,但對它的歷史淵源還不是特別清楚。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市燈會辦公室了解到,成都燈會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今早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傳播成都歷史文化的友好使者。
追溯成都燈會 已有千年歷史
成都燈會辦公室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還留下了對成都燈會的記錄。南宋詩人陸遊就曾在《丁酉上元》寫道:「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讓人恍然看到當年成都燈會的盛況。
到唐代,燈節已是成都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盧照鄰曾描述:「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接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從此之後,元宵燈節成為了成都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長期保留項目。」據燈會辦公室專家介紹,例如日期就不一定是在元宵開始,有時是在正月初五,有時是在正月初九。
地點則隨商業活動繁華地段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清代後期是以東大街為中心,民國時期是以商業場和鹽市口一帶為中心。燈節以觀燈為主,也有煙火、龍燈、獅燈、高蹺、採蓮船、猜燈謎等內容。
成都燈會在世界各地留下身影
據了解,從1962年起,成都燈會由政府有關部門統一組織、統一領導,舉辦全市性的燈會,地點則全部集中到二仙庵以及相鄰的青羊宮中。1991年成都市燈會辦公室成立。成都燈展對外交流、實施彩燈赴外地展出工作和每年成都燈會的組織、設計、製作和管理工作等,都由該辦公室來完成。另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挖掘彩燈文化史,對它的發展進行研究掌握。
通過多年的發展,成都燈會的精湛技藝受到了中外朋友的高度讚賞,知名度愈來愈高,被譽為「華夏一絕」、「中華第一奇燈」,國內外許多城市紛紛邀請成都燈會去巡展,在新加坡、吉隆坡、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地留下身影。
「成都燈會三絕」今年重現塔子山
如今,成都燈會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
彩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採用現代的雷射、光纖、聲控、電腦程控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彩燈格外璀璨奪目。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製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今年,也有用2萬個調味碟製作的「瓷器駿馬」燈組、用上萬個玻璃瓶製作的「麒麟送寶」以及用500斤白糖熬成的「鯉魚躍龍門」,「這代表了成都燈會的精湛工藝和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通過以傳統古典建築、景點、人物場景、景觀小品等綜合性系列燈組打造的大觀園,構成了一座動靜結合的世外桃源,是集遊園、觀燈為一體的彩燈園林,開創了燈會場景式大型燈組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