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凌晨一點四十分,王文芳先生於北京畫院宿舍家中去世。願先生一路走好!
王文芳(1938—2020),山東招遠人。曾為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美協理事、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德藝雙馨的典範——王文芳和他的山水畫藝術
□李寶堂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做人,不可以有我;作詩,不可以無我。」意思是說,做人不可以「我」字當先,事事處處把個人放在第一位,要先人後己,助人為樂,無私無我;而作詩或藝術創作,則不可「無我」,既不能一味模仿他人,也不能模仿古人,失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古往今來,在現代社會袁老夫子的做人從藝之說,仍是備受尊崇的至理名言,許多傑出人物都堪稱「不可有我」和「不可無我」的楷模。北京畫院王文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美術大家。
王文芳 走進聖地 走進香巴拉
王文芳,山東招遠人,1938年生。195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師從國畫大師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宗其香先生。196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畫院,成為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成立的新中國第一個專業畫院的專職畫家。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王文芳不僅傳承了師輩的繪畫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而且樹立了慈心大愛、舍我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美術界享有極好的口碑,具有深受敬重的人格魅力。
1982年,王文芳在甘肅平涼寫生時,結識了當地青年畫家蔣志鑫。從其具有個性的作品中看出蘊藏的發展潛力,便為其承擔了全部學習和生活費用,支持其赴京進修。在北京,王文芳讓蔣志鑫住在自己當時位於齊白石故居雨兒胡同的宿舍裡。白天他把畫案讓給蔣志鑫用,自己支一塊木板作畫;晚上更是把床留給學生,自己睡在地板上。並且夏買單衣,冬贈棉服,結業之時,還為其準備了足夠挑一擔子的畫冊、書籍和畫具。山西晉中畫家張培林,1985年進入北京畫院王文芳高研班學習。沒有畫室,王文芳把他在北京畫院唯一的一間畫室讓給張培林,自己搬到宿舍裡畫畫,一用就是兩年多。張培林有時回山西都是王文芳給買車票,關懷可謂無微不至。江西有個畫家在王文芳工作室進修,幾年間也是王文芳管吃管住。山東有個學生來跟王文芳學習,一家三口的生活費基本上都是王文芳資助。幾十年間,王文芳教出的學生有數百人之多,無論誰有了困難,他都解囊相助。有一個時期散居北京的學生很多,王文芳知道他們居無定所比較辛苦,便約定每月安排幾次聚會,請弟子們吃烤鴨。那段時間每到周末,學生們就從四面八方會集北京畫院,度過王老師為他們安排的幸福時光。幾十年來,王文芳為學生們付出了大量心血,給予的經濟幫助難以計數。現在,這些弟子大多都已成才,有的進入省市級專業畫院和國家重要美術機構,有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重要展覽並獲獎,有的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有的成為當地美術創作骨幹。每當憶及師恩師德,學生們都發自內心的感動,深深感念老師的善心與厚愛。
王文芳社會影響很大,經常有人登門拜訪,但他從不接收任何人的禮品。有時學生從家鄉給他帶一點土特產,他也嚴詞拒絕,甚至為此生氣發脾氣。王文芳在甘肅的一位畫友不幸病逝,留下身患多病的妻子,生活比較困難。王文芳聞訊後,凡有蘭州方面的熟人來訪,他就拿出自己的積蓄,給這位朋友的遺孀帶錢,每次都是三四萬之多,直到這位朋友的遺孀去世。
王文芳 雄風猶在
王文芳對學生、對朋友心慈如佛,無私幫助,可他自己的生活卻很儉樸。他飲食非常簡單,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十幾年,除了熱愛藝術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嗜好。王文芳身為北京畫院的元老畫家,在當代中國畫壇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直到現在他也沒有買過車,仍然住在北京畫院1985年分配給他的不足40平方米的老舊宿舍裡。這在京城的著名藝術家中是非常罕見的。
王文芳在做人上恪守「不可有我」的高尚品德,在藝術上牢記「不可無我」的古訓。他雖師出名門,但不為師名所囿,不但注重研究古代先賢和師輩的理論、技法,更加注重繼承史上大家和導師們的創造精神。他始終認為藝術史就是創造史,一個藝術家一旦沒有了創造精神,其藝術生命也就終止了。他常說,藝術面前大路條條,在優秀傳統面前,在大師的高峰面前,還是有很多路可走,要學習先輩的創造智慧,努力踏出新路。他常以敦煌藝術為例,認為莫高窟492個洞窟中,不同朝代、不同洞窟的壁畫風格各不相同。有的洞窟裡的壁畫跨越幾個朝代,雖近在咫尺,風格卻大不一樣。這說明,創造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2019年,王文芳在他撰寫的《我的山水畫宣言》中,更是直接以《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藝術觀」。他說:「歷史前進了,時代變化了,生活空間和內質,生活方式和節奏,都有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新的山水畫必定擴大題材範圍,表現出新的審美情趣,創造新的意境」,「既要傳承傳統,又要突破傳統」。正是有了這種強烈的創新精神,王文芳在創作中勇敢的拒絕陳陳相因,志在創造,志在有我,苦苦求索,銳意出新,終於在名貫中西的「李家山水」門下自成一格。特別是他中年之後創作的西部山水畫,立意高遠,筆墨豪放,風格清新,寫意性和形式感都很強,實現了他的「意境美、形式美、筆墨美」,「有靈魂、有生命、有內涵」的美學品格,被理論家稱為「突破了中國畫的傳統格法」「是中國畫壇西北畫風的主要開創性代表人物」。
王文芳 歷史從這裡走過
王文芳「有我」之藝術個性,體現在表現題材和精神追求上,是他從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的研究中感悟到,傳統山水畫大家輩出,博大精深,氣象萬千,但也因時代所限,畫風多求秀美而欠雄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有所突破,以「撼我心扉,攝我魂魄」的大美雄風抒發情懷。正是這種大美追求,使他在作品題材和表現對象上逐步拓展,把藝術視野投向古人和前輩畫家關注不多的甘肅、青海、新疆、西藏、雲南等西部地區。特別是對隴原大地情有獨鍾,屢屢走絲路,訪隴上,出陽關,入大漠,力求從西部的大山大水中找到「靈魂的追求」。
王文芳「有我」之藝術個性,表現在創作技法上既承古法,更求新變。他潛心研究歷代優秀山水畫家,特別是北宋「三大家」、南宋和元明「四大家」、清初「六大家」「四僧」以及李可染等恩師的作品,學習掌握傳統山水畫和導師們創造的技法。從經營位置到畫面形象,從用筆用墨到賦彩設色,都細細精研,轉化為我。他的作品特別是西部風格的作品,特別重視對景寫生,不僅構圖精到,形象生動,意境優美,氣勢恢宏,而且用筆果敢老辣,線條蒼勁有力,用墨大膽厚重,墨韻生動豐富。尤其是他獨創的先潑色再施墨的筆墨技法,使畫面既呈現蒼勁有力的線條,又見水墨淋漓、溫潤透明的效果。
王文芳 初踏徵途
經過多年艱辛探索,王文芳創作了大量表現西北山河的精品力作。從這些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他有著深厚的民族情懷和西部情結。他對西部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西部山河有著特殊的熱愛,對敦煌藝術有著朝聖般的虔誠和膜拜。在他的作品中,莽莽蒼蒼的黃土高原,蘊含著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漫長的絲路古道和千年莫高,蘊藏著熾熱的歷史氣息和文化精神;神聖的佛界淨土,充滿上蒼的神秘與啟喻;還有狂放的黃河,爆發出無堅不摧的力量;古樸的窯洞,在晨風和暮靄裡透露出無限生機和憧憬;夜空的彎月,把天上人間都浸入永恆的回憶……
王文芳的西部山水畫因風格鮮明,引起美術界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有的作品入選國家級重要展覽,有的陳列於重要場所,有的被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和收藏家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為其出版大型畫集,山東家鄉為其建立了美術館。王文芳用他畢生的追求和努力,在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史冊上,留下了一個親切、溫暖而又響亮的名字!
(本文系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寶堂近日完成,不料未能及王文芳本人親閱,謹以此緬懷王文芳先生)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我們的學長王文芳是一個以藝術為生命的人,每次看他的畫,我都會想起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不由自主地對歷史文化自然合一中的偉力,興起由衷的敬畏之情和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
劉龍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編審):
王文芳在山水畫創作領域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創造與建樹。在山水畫題材的開拓與色彩的運用上,王文芳還做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嘗試,尤其是乾濕畫法的交替運用,先大面積潑色再趁溼勾皴的創造性畫法,均使他的山水畫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風格,在當今中國山水畫畫壇上,王文芳以自己的勞績與才華佔據了他應有的位置。
李松(《美術》雜誌社原社長):
看完王文芳師生畫展後,我說:「從這一集體創作活動中,感覺正形成一種共同性的藝術風格。」沒想到王文芳卻說:「那就糟了!」他很怕「風格」成為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王文芳更看重、更強調的是畫家在深入生活過程中,為對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所激發的強烈的感覺。
孫克(中國畫學會原常務副會長):
十幾年來美術界各樣的議論爭執,關於中國畫何去何從,關於商品經濟對藝術的種種作用,或者是誰買了車買了別墅等等一切,好像都從未乾擾過他,他從不停步地在他選定的道路上走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