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開業後的第四天,Costco開始收穫開業火爆的後遺症——大批的會員排隊退卡。現在來看,Costco在中國市場似乎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火爆的場面打出了知名度,但也消耗了第一批嘗鮮購物者的購物體驗。
開業前三天售價為1498元一瓶的飛天茅臺沒有了,原本售價32.9元的兩瓶裝味全冷藏牛奶,現在也調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價酒賣完了,原本賣919元的五糧液也調價至1069元了——很多搶破頭的東西下架了,或者是調價了,優惠力度已不再瘋狂。實惠沒有了,但那種擁擠的體驗卻讓人記憶猶新,很長時間都會停留在顧客的腦海裡。
沒有了實惠,只剩下這些不體面的記憶,這第一批顧客將很難繼續忠誠。甚至還會起到不好的宣傳效應,因為他們心裡有落差。
雖然說消費者的心理大多相同,但中國消費者,還是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
一、消費者群體數量龐大
Costco所在的上海區域,加上周邊的蘇州、南通、嘉興,四個城市的常住人口達到4700萬,這四個城市同美國麻薩諸塞州(麻省)面積相仿,人口卻是麻省的7倍還多。差不多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1/5。Costco在這樣一個地方開業,即使不搞促銷,也會被嘗鮮的人群擠爆吧?很顯然他們低估了自己所面對的消費者群體數量。
有人以此來批判中國大媽愛貪便宜薅羊毛,但我相信,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消費能力和人口密度,都會湧現出足夠多的批薅羊毛的人出來,把Costco擠爆的。只是在全世界,似乎找不出第三個這樣人口密度高、數量大、消費能力強的地方了(可以找到第二個,在珠三角)。
二、追逐新鮮感
最近曹德旺的美國玻璃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很火爆,中美就業文化碰撞之時,美國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可以持續地做枯燥重複的工作而不需要休息和娛樂。
現在給大家一個答案,就是中國人具備一種能力,可以長時間壓抑自己的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的工作當中。但這些好奇心,總有一天是要爆發的,所以中國人喜歡圍觀、喜歡湊熱鬧,以這種方式給自己枯燥的工作增添調劑。會員制、超低價、美利堅合眾國的大超市,這些元素都足夠新鮮,引來眾人圍觀,順便捎點兒便宜東西回家。
三、在夾縫中生存
我們的人口密度太大了,空間和各種資源有限,所以生存的競爭異常激烈。大家習慣了在夾縫中生存,這個夾縫,不僅是空間的夾縫,還有時間的夾縫,資源的夾縫……所以在我們國家很流行一個詞「薅羊毛」,通稱撿小便宜。這是在夾縫中生存的必備技能,我們很難像美國那樣大塊吃肉,只能到處搶一小塊肉,然後湊一塊大的。美國人吃雞腿,我們吃雞爪也能吃飽。歐洲人吃牛排,我們吃牛雜也津津有味。五花肉能吃,豬大腸洗乾淨了也是美味!
所有角落裡的資源,我們都會以我們的方式充分利用,羊毛,當然不會放過。不然,老一輩人怎麼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中挺過來?怎麼會有我們今天的繁榮?我們的消費不需要任何的忠誠度,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太虛無,哪裡便宜哪裡去,哪裡有優惠去哪裡,消費極度的市場化甚至超越理性。
上面這些,是我們國家獨特的消費特點。不管是在我們國家開商場也好、和我們打貿易戰也好,都還是需要了解我們這些獨特的特點。商場你才能開豪,貿易戰你才明白不該打……
在零售行業普遍蕭條的今天,Costco的繁榮能夠持續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