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有點焦慮的 ONE文藝生活
短劇《聽見她說》又飆上熱搜了。
趙薇這部反映女性議題的劇,自打開播起,就跟彈幕形成了反向的迷之聯動。
楊紫所扮演的被控制狂母親傷害的女兒,演技值拉滿,花絮裡,20分鐘不卡殼的戲,她可以一條就過。
可彈幕討論的卻是:
「這臉也太腫了,像是剛被家暴完,這整容痕跡也太明顯了,看著跟失婚婦女似的」。
上個單元《魔鏡》,齊溪飾演外貌焦慮女孩,對著屏幕一句句遞出臺詞:
「我想開個雙眼皮,我想墊個鼻子,沒人說過啊,但我就是覺得自己很醜」,
彈幕裡說的卻是,「她皮膚太差,顆粒感也太重了,這妝也是,看著好髒啊」。
@腎腎先生
也難怪有人說,《聽見她說》上線的時候,只是一個半成品。
正是有了這些彈幕,才算是完整了。
為消除女性焦慮的內容,招來的,居然還是鋪天蓋地的焦慮。
真是讓人焦上加焦。
我突然想起,99年的表妹剛花了一萬去打嗨體,說頸紋太深怕顯老。
96年的室友正在努力攢錢,希望自己三十歲的禮物,可以是一次貴价熱瑪吉。
低齡少女過早嘗試貴婦護膚還不夠,醫美風又刮的鋪天蓋地,
每一針,也都精準的扎到了我們這些焦慮女孩身上。
以前還說年輕就是本錢,可這屆年輕貌美的姑娘,個頂個比著焦慮。
自打蘋果前置開始輕微磨皮,ins風拉腿鏡子越來越火,焦慮範圍直接從頭髮絲兒就蔓延到了腳後跟兒。
作為女孩,我都已經不知道哪個畫面裡的自己,才是真實的樣子。
從擔心自己不夠好看,逐漸演變成了,我知道自己沒那麼好看。
到現在又是,稍有不慎我就覺得自己丑到沒救了。
同事小王,穿著不是精心準備的呢子外套出門,打踏出家門那刻起,就有意無意低頭打量自己。
路過倒車鏡瞄一眼,路過門玻璃也要撇一眼,結果就是越瞄越難受。
等到她真的站到了全身鏡跟前兒,徹底心如死灰了,越看自己越醜。
路過的每個人,隨意遞過來的眼光,也都讓她緊張極了。
她後來還說,那天簡直是自己本年度的外貌「黑色星期五」,僅憑玻璃倒影居然就不斷消磨掉了自己的意志。
原本就不夠自信的我們,會為了穿錯一件衣服難受,也會為了一條畫歪的眉毛彆扭。
只要是關於臉,身材,穿衣。
隨便拎出一件小事兒,立馬就能擊潰本就信心不足的自己。
前同事米米,被前任分手的理由是:
我覺得你有點太胖了,咱倆不會一直在一起的。
米米也記得倆人剛在一起的時候,喝第二杯半價的奶茶挺甜,吃著周三折扣情侶王霸套餐熱戀。
膩歪在一起的記憶好到不真實,說有肉的你最可愛,不需要節食減肥啊,沒必要太傷身體。
結果單方面提分手的還是這個人,在凌晨一點半,隔著屏幕面兒都沒見,狠話大段段發過來,句句都是人身攻擊。
原本還沉浸在對方沒那麼喜歡自己的悲傷中,下一秒就被拽進了「胖就不配被愛」的情緒裡。
失戀之後的米米,就這樣患上了前任bodyshame後遺症。
夜跑五公裡差點被路人尾隨,學做辣妹紋身起了大片皮炎和溼疹,減肥減到平臺期跑到診所給小腿打肉毒。
她總能找到所謂的「自我不足」,上次深夜痛哭是姨媽期,覺得自己性格也有很大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老說,你不要在意外界評價了,別人怎麼說真的不重要。
但我見過的女孩,無一例外,都被這些評價綁得死死的。
幾乎每個女孩都有過胸部自卑時期。
有個姐妹,身高165,淨重89斤,美女不過百定律在她這,連90都沒到。
身邊凡是女性朋友,都羨慕她幹吃不胖骨瘦如柴。
但她兩任男友,全都暗戳戳說她胸小。
一個說,你瘦是挺瘦的,但是怎麼沒胸呢?
另一個說,有時候你躺著,不回頭看都不知道是正著趴還是反著趴。
愛抖機靈的男的,提起小胸必嘲諷,開玩笑能忍,帶點認真語氣的,聽完真想一巴掌上去。
以至於這位姐妹對自己的胸是越來越往心裡去。
洗澡的時候對著鏡子琢磨,要不是青春期發育羞恥,自己也不至於穿最緊的小背心兒含胸駝背吧。
地鐵裡看到豐胸廣告也得多瞅兩眼,看到漂亮妹妹下意識看人家上半身,直羨慕身材好果然就是抬氣質啊。
審美的世界蠻對立的。
小胸覺得自己過於骨感,胖點就是負A變成正A,把大胸當成王道。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大胸也有大胸的煩惱」。
小莉就屬於難得的胸大腿細類型,但你要問她對自己哪最不滿意?
她的回答,還是胸。
「夏天沒法貼著胸貼就出門,天氣熱點出汗熱的要死。」
「稍微胖點就比一般人看著更明顯,虎背熊腰那種你品品。」
「衣服不好買,領子低點走光不合適,太高也不行。」
「拍照也挑角度,不管你怎麼拍,都會收穫你看起來色情這種垃圾評論。」
數字和尺寸早都成了女性明碼標價的焦慮。
就像羨慕隔壁家小孩的成績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覬覦別人身上的長處。
而審美的世界裡,一個放大鏡照過去,投射出的依然是刺耳的挑剔。
頭髮太塌,顱頂太低,鼻子太寬,肩膀太窄。
對應的,假髮片銷量暴漲,甚至搞出了義胸和矽膠肩墊這種東西。
卸了妝沒有底氣,不洗頭不敢示人,審美和品味像華容道似的拼拼湊湊。
過去說是偶像包袱蠻重,現在嚴重點儼然就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焦慮。
橘子是東北女孩,小時候被親戚嫌棄胖,長大了又被說個太高。
到現在沒談過戀愛,註冊了tinder,如實填寫自己的信息,還格外在簡介裡寫了自己183的身高。
結果還有人上來就問:
你這身高沒寫錯嗎?你這個子也太壯了吧。
橘子說因為從小就個高,她最怕的就是引人注意。
但最沒辦法的也是,到哪都躲不開先聊一通你身高的話題,煩得要命。
皮膚差可以護理,減不下肉可以抽脂,你說我個高太壯我能罵你麼?
和大眾審美不太一樣的時候,有的女孩就變成了個別案例。
在知名醫美平臺工作的內部朋友,入職不到一個月,花錢做了面部埋線提拉。
隔壁桌子的女同事,前後多次鼻子手術。
不滿意,修補,不滿意,再修補,還是不滿意,小二十萬進去。
她處理平臺糾紛的時候,有兩個蠻驚人的發現。
花錢最兇下手最狠的顧客,本身已經夠好看了,但對自己整體評價極低,且分手後整形機率最高。
三流機構會抓住部分女孩心理,甚至記錄女顧客的穿著,車子和包包,專宰焦慮且有錢的顧客。
上周朋友給我看了一個醫美平臺app的功能,前置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你臉上有670個毛孔粗大就赫然打在了屏幕上。
你所能想像到,和想像不到的問題,都會被放大加粗再加上嚴格的濾鏡,壓縮為一張張電子圖片裡的斑點。
想想過去,我們喜歡一個人,從來都是不求完美的。
「敢去愛一個滿身缺陷的人,才敢更好的保持自我。」
過去的人是可以喜歡凡人的,會在更包容的語境下,欣賞優秀所帶來真實的顆粒感。
而現在,貌似人人都得變成愛豆,仙女和偶像那樣的條件,才配得到喜歡和愛。
太苛刻了,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
就算我們難以論證,漂亮的人最自信,還是自信才讓人變漂亮,起碼先試著松一松審美的腰帶吧。
完美的人類,不論是外表還是內在,都太難以達到了。
@腎腎先生
最後,借用齊溪在微博裡長文的一段,在這裡,也分享給各位: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為自己的容貌焦慮;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活在他人的指點評價之下;
我希望有一天我想變得更美只是為了更欣賞自己;
我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能善待每一種美;
我希望有一天每個女生都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最美的;
我希望我希望的都會變成真的;
也許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作者 / 奇妙
編輯 / 影嚶嚶
視覺 / 青青
今日說說:你最在意自己哪裡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20歲做熱瑪吉,是不是太晚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