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炸藥、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
但最後的勝利者,
卻屬於一個父親的愛。
說起「一生必看的電影」,相信不同的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葩叔的名單之列裡,義大利經典電影《美麗人生》,是必看的。
豆瓣上近80萬人打分,評分高達9.5。
很多網友感慨:
有生之年終於等到這神作上映
作為20世紀最後一次電影狂歡,1999的奧斯卡可謂星光奕奕,《拯救大兵瑞恩》《美麗人生》《中央車站》《楚門的世界》《美國X檔案》《莎翁情史》《天堂的孩子》等後世經典悉數在列。
也是在那一年,47歲的義大利導演羅伯託·貝尼尼依靠巔峰之作《美麗人生》,同時斬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外語片兩項大獎,他也成為了史上第一位憑藉外語片斬獲奧斯卡影帝的男演員。
而當年貝尼尼上臺領獎時站在椅子上的畫面,也成為了奧斯卡頒獎禮歷史上的「名場面」。
《美麗人生》在坎城電影節展映時,曾獲得觀眾長達12分鐘起立鼓掌,如今已傳為一段佳話,觀眾們一邊笑一邊抹眼淚,被影片悲喜交加情感深度震撼得「哭笑不得」。
如今20多年過去,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電影已經成為無數影迷心中的經典,歷久彌新,其4K修復版1月3日在國內上映,像是對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輕聲問候,又仿佛是對從前那些遙遠的日子的深切懷戀。
它也不是一部被「埋沒」的經典,當年的票房就十分亮眼,打破了義大利電影在美國的所有票房紀錄。
如果不深刻理解《美麗人生》的磨難,也就無法深刻理解它的偉大,更無法理解貝尼尼在頒獎典禮上的瘋癲背後,隱藏著何種的苦澀與幸福。
「早安,公主!」
脫離戰爭片的外衣,它也是一部關於父愛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你會真正領會好父親的含義。
網友稱它為「最偉大的父愛電影」、「男人婚前必看影片」。
影片中的父親以驚人的幽默和超高的情商演繹了一段怦然心動、不堪回首的歷史,他的熱情和對美麗人生的執著猶如黑夜中的明燈時刻讓人心生敬畏。
《美麗人生》的故事極為特殊: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環境、還有一個特別的男人。
圭多(羅伯託·貝尼尼飾),大眼睛、高鼻梁,怎麼也應該算個美男。
但他偏偏禿頂禿得厲害,所謂一禿毀所有就是這樣了吧。
不過,男人的魅力很多時候和頭髮不成正比。
電影的最開始圭多和他的朋友駕著一輛破車,從鄉下來到了新的小鎮。
他說我太喜歡這個小鎮了,因為這裡風景美麗、鴿子飛。
最重要的是,女人從天而降。
和女主多拉(尼科萊塔·布拉斯基飾)的相遇,正是這般的不可思議。
他對她一見鍾情, 稱呼她為「公主!」並把自己當作了落難的王子。
之後圭多和多拉開始頻繁的偶遇。
他不是帥哥、不是有錢人、更沒有義大利官方認可的高貴血統,但是他能把喜歡的人寵成公主。
任何時間、任何場景,他都想為她送上驚喜。
難怪女主每次與他相遇,都是一副驚呆的表情。
自己最落魄的時候,滿大街被人追,和多拉撞了一個滿懷,那個四處跳腳的男人一秒就能回歸紳士。
影片後半段,即使圭多身處集中營,但他心繫妻子,一次偶然機會,圭多用小推車推著兒子去幹活,路上發現了開著門的廣播室,於是妻子又聽到了父子倆熟悉的聲音,這樣的時刻,這廣播不僅傳遞著愛,更傳遞著生的訊息,告訴妻子,我和孩子都安全。
可想而知,在死人衣服堆中查找兒子痕跡的妻子聽到這消息,多麼欣喜。
圭多在集中營中一次又一次地給妻子傳達自己和兒子的信息,傳遞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苦不堪言的重活、精疲力盡的折磨沒有讓他忘記做丈夫的責任——
自始至終,愛你如一,承諾會給的驚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會忘記。
圭多把妻子寵成公主,即使在特殊環境中也是如此,我們數不清楚他究竟說了多少次「早安,公主」。
但,非常清楚的是,他對妻子的愛、熱情、浪漫沒有隨著生活的重擔而消減,反而一次比一次厚重、一次比一次打動人心。
只有喜劇才能抵達悲劇的巔峰
說起《美麗人生》,就不得不提這部電影名字的由來。
據導演貝尼尼自己說,這部影片的名字來自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利昂·託洛茨基說過的一句話。
當年,逃亡到墨西哥的託洛茨基,在得知將要被史達林暗殺後,他望著花園裡的妻子,說了這麼一句話:
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從影片名的由來我們也可以看出,「美麗人生」四個字的意味,絕不是像聖誕節經典電影《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那樣積極陽光,而是混雜著「即便如此,生活依然美麗」的複雜、滄桑、勇氣與釋懷。
這是一種更接近生命的底色的「美麗」。
然而,與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形成對比的是,這部影片在創作階段,甚至剛剛公映的時候都飽受業內人士抨擊。
用喜劇的手法來表現猶太人大屠殺沉重的歷史,此前從來沒有人做過,甚至都沒有人敢往這方面想,因為這種想法是太過於「離經叛道」。
在一般大眾的印象中,歡樂和災難是難以兼容的。在一些重大的紀念日的時候,更常見的光景是:人們低頭默哀,警鐘長鳴,社會各界會取消所有的娛樂活動和娛樂節目。
如果視角掉轉一下,作為中國人,我們可能也很難接受喜劇風格的《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哪怕拍攝這些電影的是國內最會拍喜劇片的馮小剛。
所以當貝尼尼想把自己最擅長的喜劇和大屠殺這段歷史結合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
貝尼尼曾經說道:
"
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要將我自己,我的喜劇主人公置於一個極端的環境之中,這種最為極端的環境就是集中營,它幾乎是那個殘酷時代的象徵,消極面的象徵。我用一種喜劇的方式來描述一個有血有淚的故事,因為我並不想讓我的觀眾在我的影片中尋找現實主義。
"
說歸說,秉承著這種創作理念的貝尼尼也經歷了一年多的心裡掙扎。當他和另一位編劇文森佐·克拉米完成了劇本後,把劇本寄給了米蘭的猶太人社區,想看看大家的反應。
不出意外,劇本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經過一番心理鬥爭的貝尼尼最後想通了,他意識到自己是個藝術家,而不是歷史學者或者紀錄片導演,他決定要通過藝術的真實,來超越現實的真實。
不過他自己想通了,不代表別人也能想通。
在影片公映後,拍攝過《辛德勒的名單》的大導演史匹柏表示自己難以接受影片的基調,甚至在影片沒結束的時候就打算離場,他覺得影片關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描寫「娛樂性過強」。
同為猶太人的美國喜劇大師梅爾·布魯克斯也絲毫不掩飾對本片的抗拒,他認為貝尼尼自己既不是猶太人,也沒在二戰中失去親人,他並不懂大屠殺的殘酷,集中營在《美麗人生》裡被他惡意美化了。
然而,經過坎城的洗禮後,《美麗人生》得到了大眾空前的認可。大家盡情地笑,盡情地哭,把掌聲和讚美毫不吝惜地送給這部奇特的影片。
美國評論家比爾·卡博斯的一段話或許是這部影片當時境遇的最好詮釋:
"
《美麗人生》在坎城電影節獲得大獎之前,很多人認為影片的內容會引起評論界的爭議。但是現在,我可以肯定,影片好評如潮。《美麗人生》沒有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著重描寫納粹的殘忍,而是突出受害者的勇敢,通過小人物能做到的事來教育觀眾。
"
或許,正是經歷了如此多指摘與波折,貝尼尼在聽到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和奧斯卡獎的那一刻才會激動如斯,瘋癲至此。
他傾盡所有和世界打了一個賭,他賭贏了。
大眾的褒獎和學院派的肯定,不僅僅是對《美麗人生》這部影片的認可,更是對他創作觀念與一生求索的喜劇哲學的認可。
貝尼尼始終相信,殘酷並不是悲劇的底色,殘酷只會喚起恐懼,只有喜劇才能抵達悲劇的巔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如果你只看影片的前半部分,你可能絲毫不會把這部影片和集中營、大屠殺做任何聯想,哪怕影片上來就交代了1939年那樣一個不安分的時代背景。
影片故意將基調割裂成了兩個對比的時空,影片前45分鐘極盡了嬉笑怒罵的喜劇巧合,其浪漫、機智、滑稽的愛情故事看得人們捧腹大笑。
然後,當青蛙王子騎著「猶太馬」贏取了公主後,整個影片的畫風發生了180度的轉折。仿佛是將另一部電影拼接到了這部電影一般。
幸福的一家三口被納粹送往了集中營,前半段所營造的那些美好與幸福開始一點點地在人們面前毀滅。
可以說,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把世界的二元對立詮釋得淋漓盡致。
電影前半部分在鋪墊圭多的性格, 後半部分就在講這種性格在面對極致苦難所散發的人性光輝。
在集中營裡,圭多為兒子努力營造著安全感,對兒子喬舒亞謊稱這一切都是一場「遊戲」,為的是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免受這個世界黑暗的侵襲。
這也是全片的核心。
他告訴兒子,這個地方正在進行一場遊戲,遊戲的唯一要求是:躲起來,不能被別人發現。
先得一千分就勝出,獎品是:一輛坦克。
如果你違反了三條規定中的任何一條,你的得分就會被扣光:
如果你哭。如果你想要見媽媽。如果你餓了,想要吃點心!
在那個暗無天日的集中營裡,所有人望不見希望和出口,只有5歲的喬舒亞充滿了贏得坦克的信念和發自內心的笑容。
父親也不知道他們最後能否活下來,他只想活著的時光裡,讓兒子儘可能的少一些憂傷,多一些快樂。
圭多每天都去做苦工,同屋的人中,有些人受傷了、有些人累死了。
所有的人回到宿舍都是倒頭大睡,只有圭多,笑嘻嘻地面對著兒子。
四肢癱軟,也還是要抱起喬舒亞。
在這裡:
毒氣室被他說成了浴室,儘管有的人去了回不來。
有人被拉去焚化爐活活燒死,他卻用來跟兒子開玩笑。
勞作無比殘酷,他卻興奮地跟兒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
於是,冰冷的監獄,兇狠的士兵……在兒子眼中都成了一場積分的遊戲。
後來,納粹德國戰敗。
就在盟軍將要來的前一夜,納粹決定殺掉集中營裡的所有猶太人。
這也是圭多生命的最後一晚。
這天夜裡到處是殺人的槍聲,父親將兒子藏在一個垃圾桶裡,他想去找妻子。
然而,他迎面碰上了巡邏的納粹。
就在他被槍斃的最後一個拐角,圭多路過兒子藏身的垃圾同時,在那裡站住,想來此處該是眼淚,但父親卻變出了一個溫暖的鬼臉,他邁出大大的步子做出誇張的動作,兒子在垃圾桶內笑出了聲音。
他在生命最後一刻也讓兒子相信這是一個遊戲,不要害怕……砰,拐角處槍響了。
第二天清晨,終於,盟軍的坦克開進來,所有納粹都撤走了,兒子鑽出裡鐵箱,哇,一輛真的坦克,這就是獎品!
他看到真坦克的驚喜的表情,相信令所有觀眾都哭了。
這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來的「驚喜」。
溫暖的謊話裡,在刺激的遊戲裡,這個男孩終於活了下來。
這是這位父親掏空畢生聰慧、心思與力量創造出的童話故事。
忍得住眼淚、咽得下苦惱、關鍵時刻不會慌亂總能想到最好的辦法;不管身處怎樣的困境,他的孩子都是快樂的。
兒子與媽媽終於在陽光下團聚在一起,他的兒子興奮地告訴母親:媽媽,我們贏了!
這時候你再看這個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覺得他高大偉岸了許多。
槍炮、炸藥、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但最後的勝利者,卻屬於一個父親的愛。
葩叔認為,通過喜劇抵達悲劇的高峰,在極端環境下的偉大父愛,對戰爭荒誕性的嘲諷……這些都是《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但我想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部影片最有啟發的意義的或許是圭多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是含著眼淚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這種人生哲學,這種在逆境中的生活態度,是圭多犧牲自己,帶給兒子喬舒亞的恩賜,也是貝尼尼通過《美麗人生》,帶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聲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部分內容來自新浪微博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