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鞋企老闆招肢殘人士學徒 傾囊相授製鞋手藝

2020-12-22 騰訊大浙網

王寶銀向記者演示手工製鞋工藝。蔣文廣 攝

「招手工製鞋學徒,限肢殘人士,待遇從優,包吃包住。」前天,溫州一位鞋企老闆發來這則「特別定製」的招聘啟事。

這位鞋企老闆名叫王寶銀,同為殘疾人的他直言,靠著做鞋這門手藝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年近六旬的他願意傾囊相授,幫助更多的同路人自食其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一雙手工皮鞋能賣數千元,生意還不錯

王寶銀的鞋企位於龍灣濱海園區丁香路。甫一進門,一面陳列著數十款樣式各異的手工皮鞋的展示牆引起了記者的興趣,每雙標價從數千到上萬元。「別看價格不便宜,生意還挺不錯,僅8月以來就已經賣出300多雙,佔了總產量的近八成。」

其兩千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位於三樓,一面是先進的流水線,一面則是手工製鞋區,幾名製鞋匠正一絲不苟地穿針引線。王寶銀將製鞋流程娓娓道來:打樣、納鞋底、拋光、打蠟等,一共有200多道工序,僅縫針就超過150針。他說,健全人學做鞋都得花上起碼一年時間,即便是經驗老到的技術工,每天花上近十個小時,日產一雙也略顯吃力,「但是慢工出細活嘛」。

如今,在王寶銀的企業,連他自己在內一共就5名手工製鞋的高級技術工。而且,五個人的平均年齡也已超過56歲。「月產不到100雙,卻得應付幾十個不同的鞋樣。」做了30多年製鞋匠的周師傅告訴記者,「年紀大了,做鞋難免覺得吃力,眼睛盯久了就發酸。」他說,製鞋的過程枯燥又單調,如今鮮有年輕人能吃得了這份苦。

在這一行浸淫了數十載的王寶銀說,雖然目前溫州從事手工製鞋的企業越來越少,但市場還是有需求。

「為能喝上稀飯」當學徒,如今成了鞋企老闆

1960年,6歲的王寶銀因發燒導致小兒麻痺症,右腿肌肉萎縮,從此出行便離不開拐杖。作為家中老么,父母不由地為兒子的未來擔憂。

「殘疾不要緊,但我得自食其力。」年幼的王寶銀想:必須學門手藝,將來好養活自己,讓父母寬心。

但現實遠非所想的那麼一帆風順,王寶銀的學藝路並不好走。夢想當裁縫,可當時給人做衣服得挑著沉甸甸的裁縫機上門,自己卻腿腳不利索;夢想當理髮師,可頭一天當學徒,拄著拐杖站了一天,最後累得只能讓兄長背回家。直到14歲那年,王寶銀才拜經營手工皮鞋作坊的親戚為師,正兒八經地當起了學徒。

右腿使不上勁,他便挨著桌角坐,靠著桌板固定鞋樣;夏天熱得一身汗,冬天手上不知被戳破多少處。得虧腦子靈光,經過一年多的學習,王寶銀已能獨立製鞋,隨後開始在家門口擺攤,補一雙一分錢來貼補家用。因為手藝佳,村裡有人結婚也會慕名而來,要求定做皮鞋,「男鞋18塊一雙,女鞋收13塊」。

憑著日漸純熟的技藝,1983年,王寶銀從親戚處借來1000多塊錢,辦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鞋廠,那一年他賣出了1000多雙皮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躋身當地較早的一批「萬元戶」。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又在鹿城擴大了企業規模,一天能生產2000雙鞋,還在市區買了房。

回望已走過的六十載人生,王寶銀坦言當初只是「為了日後能喝上稀飯」,不讓家人擔心才當的學徒,卻不承想靠著這門手藝讓自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希望反哺社會,招納殘疾人傳授製鞋技藝

交談中,王寶銀時常會提到已故的溫州鼓詞名師項宗光,「他是我的偶像,後來得知他的雙腿跟我一樣,更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在他看來,唱詞裡傳遞給他的,不僅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還有一份執著與奮鬥。

「我也一度對生活有過絕望,也曾因為找工作吃過閉門羹,但生活越是不如意,自己越要爭口氣。」幾十年前,王寶銀曾渴望進入龍灣三甲一個皮鞋廠做一名技工,但因為是殘疾人而被拒之門外,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自己創業,「賺到第一桶金的時候,還花了3800多塊錢買了輛木蘭犒勞自己,多少有點賭氣的意思。」

如今,他的兩個兒子為其打理海外的生意,家庭幸福,有車有房,王寶銀心態上也起了變化,「現在什麼都有了,打算也像項宗光先生那樣,將自己的手藝傳給別人,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那些雖然身殘但心懷志氣的青年」。

在本月初舉辦的一場殘疾人招聘會上,王寶銀拎著自製的手工皮鞋一落座,便迅速引來了不少殘疾人圍觀。此番,他又開出優厚的條件招收學徒和設計人員,年齡以18-30歲為佳,「沒有基礎也無妨,只要年輕人勤勞肯幹,我願意將自己所學的技藝都傾囊相授」。

相關焦點

  • 老字號傳統手藝傳承越來越難 不少學徒半途而廢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老字號企業中「老師傅」精湛手藝的傳承越來越難。由於工作太苦太累、收入又低,在老字號食物製作的生力軍中,年輕力量承擔主要角色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少,還有諸多老字號的「老師傅」不願將手藝傾囊相授。
  • 桐鄉鞋企考察溫州知名鞋企紅蜻蜓、奧康和康奈
    桐鄉鞋企考察溫州知名鞋企紅蜻蜓、奧康和康奈 2013-05-20 08:45:41 來源:網上輕紡城 近日,20餘家石門鞋企負責人在嘉興市皮研所
  • 台州溫嶺強制關停4000家鞋企 數千人聚集抗議
    整治行動在節後依然延續,但被整治的鞋企業主開始反彈。2月17日,數千中小鞋企業主圍在溫嶺市橫峰街道政府門口,抗議政府在「1·14」火災後,強制關停鞋廠。當地一名王姓居民告訴記者,鄰居的鞋廠被關停,其也參與到這場圍堵中。也有幾名熟悉的鞋企老闆當天晚上就被有關部門傳喚。
  • 老鞋企「跑」上新賽道!曾經「走四方」的奧康鞋,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
    然而,在奧康,如果你問同樣的問題,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黑燈工廠、3D建模、文化賦能設計……作為一家有著33年歷史的老品牌,這家製鞋企業卻越活越年輕。新製造、新零售、新營銷,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被注入製鞋行當。前不久,浙江首次發布「超級工廠」培育名單,奧康名列其中。然而,無論技術如何更新,模式怎樣更迭,堅守主業,做好一雙鞋仍舊是奧康的目標。
  • 傾囊相授 諄諄教誨 年輕幹部要這樣幹!
    11月7日、8日,四位縣領導,傾囊相授,將自身經驗與學員們分享,激勵、勉勵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穩。縣委常委、公安局局長趙應華為學員們講授題為《為擔綱「麗水之贊」貢獻青春力量》的課程。(據縉雲發布,《【青春縉行時】傾囊相授,諄諄教誨,年輕幹部要這樣幹!》,編輯 楊世丹)
  • 莆田鞋企:逆風中尋得「風口」
    一方面,莆田各級政府部門精準施策,建立「白名單」制度,從融資對接、稅費減負、品牌扶持等方面,扶助鞋企變「危」為「機」;另一方面,當地眾多鞋企紛紛出口轉內銷、轉電商,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同時,加速在戰略、品牌、產品等方面轉型升級,打造核心競爭力,尋求突圍之路。
  • 晉江品牌之旅:從冒牌貨到名牌鞋的嬗變
    很快,海外代工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如獲至寶的晉江鞋企埋頭苦幹。「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相當一部分鞋商都在這段時期完成了原始積累。  由於訂單持續增長,數以千計的製鞋小作坊決定增加投資,變身為風險小、成本低、利潤來源穩定的代工廠家。儘管代工利潤逐年下降,眾多鞋商代工業務模式延續至今。
  • 大批臺灣鞋企入豫 周口謀造中國鞋業「第五極」
    曾掌握世界80%以上品牌鞋的生產和貿易的臺灣鞋企們,正在逐步將製鞋產業的重心從臺灣、東莞等地轉移到河南省周口市。 曾掌握世界80%以上品牌鞋的生產和貿易的臺灣鞋企們,正在逐步將製鞋產業的重心從臺灣、東莞等地轉移到河南省周口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於27日從2011年周口市承接製鞋產業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上獲悉。
  • 免費傳手藝還管飯 修鞋老闆:好日子大家分享
    修鞋老闆打出招牌,免費傳授皮具護理的技能,還管飯。此外,凡是小孩子修鞋,從不收費。這背後有著怎樣溫暖的故事? 免費傳授皮具護理手藝還管飯 在西安市東門外東方星苑C座東邊的小巷子裡,有一家羲彤皮具護理店,走進門,鞋架上擺滿鞋,架子上掛著皮衣。最顯眼的是一張「敬告」海報,「轉過身,伸出手,拉一把徘徊在小康門外的貧困者!
  • 讓別人願意「傾囊相授」,是你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但這些東西卻可能非常重要:別人點化你一下,你就少走不少彎路;別人不告訴你,你可能要琢磨很久,甚至要栽一些跟頭才能懂。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會想:「別人能教我的沒什麼稀罕的,稀罕的我自己用心琢磨也能學會」。但如何讓別人願意「傾囊相授」,其實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 徐文浩:做鞋不單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責任
    入行的基本功是坐馬扎,做鞋的人有句行話:馬扎一坐三道彎,腿彎、腰彎、脖彎。徐文浩回憶起那段日子說道,當時也不適應,坐的時間稍長就很累,我就堅持保持定力逐漸適應。觀摩師父做活大概兩星期,初步了解製鞋流程後,才開始動手操作學習。正式拜師前,徐文浩跟著何凱英約有三年時間,學畫腳樣、訂做鞋、練習基本功,每一雙鞋都當作工藝品看待。
  • 就是街舞》第二季雙師教育 ,街舞大神傾囊相授
    就是街舞》第二季雙師教育 ,街舞大神傾囊相授) 連續三年三季節目,《這!就是街舞》完成了街舞文化、街舞舞者和觀眾的三贏。而作為《這!就是街舞》的衍生品,《這!就是街舞》第二季雙師教育也備受關注,未來一代舞王或者將誕生自這個培訓場所。
  • 苯毒陰影籠罩下的製鞋村
    但令人吃驚的是,當地農戶談癌毫不「變色」,而記者則成了這裡「最不受歡迎」的人,疾病控制專家、安全生產和法律援助人士也成為農民排斥的對象。  畸形、癌症因何「成堆連片」?而村民的麻木甚至比重疾本身更可怕。「製鞋村」的農戶咋就不懼「健康殺手」?
  • 鞋廠學徒到溫州女鞋之王!全國門店9000多家,一年賣出一億雙鞋
    鞋作為身體服裝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很在乎鞋的各種標準,當然美觀更是不可忽視,鞋的地位甚至超越其他服飾的地位,所以誰能把握住鞋的機會,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陳光敏就是中國鞋界的一匹黑馬,他也曾做過各種職業,豐富的工作經歷,也是成就了以後的成功。
  • 人才支撐「智」好鞋——我市校企合作打造製鞋智能裝備產教融合基地
    為此,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瞄準行業發展所需,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打造製鞋智能裝備產教融合基地,為行業人才需要提供有力支撐。  昨日,在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製鞋智能裝備產教融合基地,數十名學生正在莆田市慷達機械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學習操控制鞋智能化精益生產線設備(如圖)。
  • 異鄉奮鬥十年 殘疾「修鞋哥」回成都開皮鞋店創業助殘
    肢體殘疾並未讓他失去生活的信心,反而成為他奮鬥的理由。現在,店鋪每月營業額過萬已不成問題。除了讓自己生活更好,曾廣輝還不忘幫助其他殘疾人。經過多年發展,曾廣輝已經擁有40多家修鞋連鎖店,其中大部分由他的學徒獨立開設。此外,他還成立了愛心公益助殘團體。曾廣輝稱,十多年來,自己先後幫助了約千名殘疾人從事皮具美容崗位培訓,為大約300多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 老鞋企「跑」上新賽道
    然而,在奧康,如果你問同樣的問題,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黑燈工廠、3D建模、文化賦能設計……作為一家有著33年歷史的老品牌,這家製鞋企業卻越活越年輕。  新製造、新零售、新營銷,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被注入製鞋行當。前不久,浙江首次發布「超級工廠」培育名單,奧康名列其中。然而,無論技術如何更新,模式怎樣更迭,堅守主業,做好一雙鞋仍舊是奧康的目標。
  • 殘疾大叔補鞋30年供出大學生女兒 修鞋最多收5元
    「黃師傅,又來麻煩你補鞋了。」在湖南長沙縣金井鎮金井集鎮農貿市場入口處,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修理店內,擠滿了等待補鞋、配鑰匙的居民。伴隨著補鞋機器的咔嚓聲,51歲的修補匠黃海明正佝僂著身子,嫻熟地轉動機器,嘴裡與前來補鞋的顧客閒聊著生活趣事。
  • 本地龍頭鞋企 擬投4億美元在非洲造鞋城
    東莞部分鞋企在轉型過程中將製造環節轉移。方光明 攝   南方日報訊 (記者/盧真偉)東莞「龍頭鞋企」華堅集團在非洲投建的衣索比亞中國華堅國際輕工業城預計總投資4億美元。這一消息在1月20日厚街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引發關注和爭論。近年來,在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關停並轉以及主動外遷的製造企業為數不少,關於東莞是否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疑慮也日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