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銀向記者演示手工製鞋工藝。蔣文廣 攝
「招手工製鞋學徒,限肢殘人士,待遇從優,包吃包住。」前天,溫州一位鞋企老闆發來這則「特別定製」的招聘啟事。
這位鞋企老闆名叫王寶銀,同為殘疾人的他直言,靠著做鞋這門手藝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年近六旬的他願意傾囊相授,幫助更多的同路人自食其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一雙手工皮鞋能賣數千元,生意還不錯
王寶銀的鞋企位於龍灣濱海園區丁香路。甫一進門,一面陳列著數十款樣式各異的手工皮鞋的展示牆引起了記者的興趣,每雙標價從數千到上萬元。「別看價格不便宜,生意還挺不錯,僅8月以來就已經賣出300多雙,佔了總產量的近八成。」
其兩千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位於三樓,一面是先進的流水線,一面則是手工製鞋區,幾名製鞋匠正一絲不苟地穿針引線。王寶銀將製鞋流程娓娓道來:打樣、納鞋底、拋光、打蠟等,一共有200多道工序,僅縫針就超過150針。他說,健全人學做鞋都得花上起碼一年時間,即便是經驗老到的技術工,每天花上近十個小時,日產一雙也略顯吃力,「但是慢工出細活嘛」。
如今,在王寶銀的企業,連他自己在內一共就5名手工製鞋的高級技術工。而且,五個人的平均年齡也已超過56歲。「月產不到100雙,卻得應付幾十個不同的鞋樣。」做了30多年製鞋匠的周師傅告訴記者,「年紀大了,做鞋難免覺得吃力,眼睛盯久了就發酸。」他說,製鞋的過程枯燥又單調,如今鮮有年輕人能吃得了這份苦。
在這一行浸淫了數十載的王寶銀說,雖然目前溫州從事手工製鞋的企業越來越少,但市場還是有需求。
「為能喝上稀飯」當學徒,如今成了鞋企老闆
1960年,6歲的王寶銀因發燒導致小兒麻痺症,右腿肌肉萎縮,從此出行便離不開拐杖。作為家中老么,父母不由地為兒子的未來擔憂。
「殘疾不要緊,但我得自食其力。」年幼的王寶銀想:必須學門手藝,將來好養活自己,讓父母寬心。
但現實遠非所想的那麼一帆風順,王寶銀的學藝路並不好走。夢想當裁縫,可當時給人做衣服得挑著沉甸甸的裁縫機上門,自己卻腿腳不利索;夢想當理髮師,可頭一天當學徒,拄著拐杖站了一天,最後累得只能讓兄長背回家。直到14歲那年,王寶銀才拜經營手工皮鞋作坊的親戚為師,正兒八經地當起了學徒。
右腿使不上勁,他便挨著桌角坐,靠著桌板固定鞋樣;夏天熱得一身汗,冬天手上不知被戳破多少處。得虧腦子靈光,經過一年多的學習,王寶銀已能獨立製鞋,隨後開始在家門口擺攤,補一雙一分錢來貼補家用。因為手藝佳,村裡有人結婚也會慕名而來,要求定做皮鞋,「男鞋18塊一雙,女鞋收13塊」。
憑著日漸純熟的技藝,1983年,王寶銀從親戚處借來1000多塊錢,辦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鞋廠,那一年他賣出了1000多雙皮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躋身當地較早的一批「萬元戶」。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又在鹿城擴大了企業規模,一天能生產2000雙鞋,還在市區買了房。
回望已走過的六十載人生,王寶銀坦言當初只是「為了日後能喝上稀飯」,不讓家人擔心才當的學徒,卻不承想靠著這門手藝讓自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希望反哺社會,招納殘疾人傳授製鞋技藝
交談中,王寶銀時常會提到已故的溫州鼓詞名師項宗光,「他是我的偶像,後來得知他的雙腿跟我一樣,更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在他看來,唱詞裡傳遞給他的,不僅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還有一份執著與奮鬥。
「我也一度對生活有過絕望,也曾因為找工作吃過閉門羹,但生活越是不如意,自己越要爭口氣。」幾十年前,王寶銀曾渴望進入龍灣三甲一個皮鞋廠做一名技工,但因為是殘疾人而被拒之門外,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自己創業,「賺到第一桶金的時候,還花了3800多塊錢買了輛木蘭犒勞自己,多少有點賭氣的意思。」
如今,他的兩個兒子為其打理海外的生意,家庭幸福,有車有房,王寶銀心態上也起了變化,「現在什麼都有了,打算也像項宗光先生那樣,將自己的手藝傳給別人,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那些雖然身殘但心懷志氣的青年」。
在本月初舉辦的一場殘疾人招聘會上,王寶銀拎著自製的手工皮鞋一落座,便迅速引來了不少殘疾人圍觀。此番,他又開出優厚的條件招收學徒和設計人員,年齡以18-30歲為佳,「沒有基礎也無妨,只要年輕人勤勞肯幹,我願意將自己所學的技藝都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