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排名前200的694分理科考生,通過二次徵集志願才錄取了電子科技大,這事讓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看了雲南省理科投檔情況日報之後,確實感覺很遺憾。
按照這位考生的分數和排名,除了清北、復旦和上交醫學院,都是700分以上,達不到最低投檔線,中科大排在第五,投檔線是693。
所以,這位考生原始投檔失敗,要參加徵集志願,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只填了夠不著的幾所頂級高校,滑檔了;二是有某所名校倒是投檔了,但是專業分數不夠,且不服從調劑,被退檔了。
我們看到電子科技大一輪徵集的時候,分數是631,說明當時這位694分的高分考生並沒有參與徵集。而二輪徵集的時候,這位考生參與了,毫無疑問地被錄取了,同時也是今年電子科技大在雲南省的錄取最高分。
我們絲毫沒有貶低電子科技大學的意思,相反,作為兩電一郵裡的著名高校,電子科技大學一直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睞。
但是,要知道,該名考生是在二輪徵集後才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獲得了一個席位。誰都知道,這與原始投檔時舍掉一些分來保專業那可完全是兩碼事啊!
比如說,天津703分考生不報北大,而是選擇南開大學的化學專業,原因在於,703分只能保證他進入北大,而不能讓他分配到心儀的化學專業上去。所以,他寧可選擇把能填學校的位次降下來,而確保自己到想要的專業上。這是一種主動選擇,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反觀雲南694分考生,如果他不急著走國家專項,而是到普通類裡面再來填報,憑他的高分,就算直接填報電子科技大學,該校所有的專業他都可以信手拈來!而二次徵集意味著什麼?學校最不受待見的專業!要麼因為冷到極致,要麼因為貴到離譜。而他還不得不被選擇,一切全都與本心不合。
有人說,能上電子科技大了,不虧。這話如果放在以最低投檔分衝電子科技大的考生身上來說,自然是正確的,能夠以小博大,圖的是電子科大的學校名氣和身份背書。
但是,放在一個原本可以隨意挑揀學校最熱門、真王牌專業的考生身上來說,他這個虧真的是吃大發了!
有人也說,對於這位考生來說,這麼高的分進校之後,轉專業還不是跟喝水似的簡單?大不了一年後轉學校最好的專業罷了,畢業後仍是一條好漢。
話雖如此,但誰能知道,該考生經此一事,是否受到嚴重打擊,失去鬥志了呢?誰能知道,在那生僻專業上,他還能不能有熱情和興趣學得下去呢?如果他不能迅速轉變心態,重新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絕地反擊當中來,誰又敢保證他能學出好成績,成功轉專業呢?
除了惋惜、同情考生,少數家長和考生卻樹了另一個靶子來批駁,他們來怪責志願填報規則有問題!
劍客老師揣測一下,怪規則不合理的要麼已經吃過填報失誤的虧,要麼不打算認真搞懂填報規則,大致看了一些,就覺得特煩,認為是故意為難人的。
事實上,這麼多年下來,志願填報的成功率和滿意率越來越高,所有把志願填報真正當一件大事要事來對待的家長和考生,都不會出現明顯的或者低級的失誤!小瑕疵常有,大紕漏不常有。
出現重大失誤的恰恰是那些不關心關注志願填報的人,不懂規則卻又不學規則,整天抱怨規則煩、繁、難的人!
如果說少數家長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孩子既然已經高中畢業了,那麼簡單的閱讀理解還不會做麼?根本無需掌握什麼高深的技巧、公式,那都是忽悠人的,只要把學校發放的《報考指導》好好看看,就不會出大岔子。
簡單羅列一下,一些不愛學習,不肯用心的家長和考生,他們常常想偏了的地方:
1,平行志願只投一次檔,說了那麼多遍,非要認為是每所院校都投檔一次;
2,平行志願各院校之間,院校內的各專業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但排序是要注意的,系統是從排在前面的志願逐一往後檢索的!不是隨便亂排,個個都檢索的;
3,省級招辦只負責投檔,校級招辦才負責分配專業,成功投檔並不表示肯定錄取;
4,最低投檔分指的是進學校的門檻分,它是唯一的,而專業分數線是進學校之後各個不同專業的最低錄取分,有幾個專業就有幾個專業分數線,極少數與最低投檔分相同,大多數都高於最低投檔分;
5,填志願不看往年位次,只看往年分數。大錯特錯!因為位次基本是固定的,而分數是會上下浮動的,並且變化值很大;
6,不關注學校的招生章程,對學校的招生政策一無所知;
7,不知道拉開院校志願和專業志願的梯度,而且特別迷戀衝學校,或者一分不虧,結果是一個不夠,全部不夠。
還有不少常識性的錯誤,這裡不再枚舉。志願填報,考生、家長千萬別犯這些常識性錯誤,不然悔之晚矣!
歸根結底一句話,志願填報,事關考生的前途和未來,有什麼理由不學懂弄通呢?
再多問一句:絕大多數人都能填好,你填不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