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神父預防教育法,基督徒父母必讀!

2021-02-19 天主教濟南教區洪家樓教堂

       多次有人問鮑思高神父,什麼是他的教育秘訣,他在不同的環境,作了不同的答覆。但都是短促簡單的幾個片段。只有一次,在一八七七年,鮑思高神父才找到一些時間,伏案寫下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心得。命名為「預防教育法芻言」,這芻言的開端是這樣的:「歷代所採用來教育青少年的方法有兩種:即『預防教育法』和『強制教育法』。強制教育法是在於……」在這裡可見到,鮑思高神父採取了教育家學者的口吻,以抽象的方式下了一個界說。


                      ▲三個詞的秘訣▲

     一八五四年,一天,鮑思高神父去晉謁土林市市長賴達慈先生。在談話中,他問及鮑思高神父的教育法。鮑思高神父回答說:「閣下也知道,有兩種教育法,一是強制法,一是預防法。先者預定:要用權威來教育學生、強逼他們受教、若犯了過錯、就處罰他們。後者卻用和善來教育他們,所以施教者屢屢要協助、提醒受教者遵守規則,供給他們適合和有效的方法去達到這目的。這正是在我們的教育機構內所採用的方法。」

    鮑思高神父稱他的教育方法為『預防教育法』 ,而極力反對『強制教育法』。強制法是使人認識法律、規則(父母常不斷地說:不應該做這,不應該做那……),然後,每次受教者犯發錯,就馬上受應得的懲罰。預防法呢?這種教育法也是先令學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成年的施教者的做法態度卻大大不同。他站在學生旁邊,以和愛、以親切提醒他們向善、幫助、鼓勵池們。

    有很多的父母都主張,更好讓孩子們去做他們的經驗,讓他們去犯錯,然後他們才會知錯而改。但可惜他們沒有想到:有些經驗是會格殺孩子的脆弱心靈的,有些遭遇是會永遠損害他們的,甚至永遠破壞他們的前途。鮑思高神父認為應該事先預防,使孩子們避開消極的經驗——一切有損害他們心靈、他們前途的可怕經驗,而獎勵協助他們吸收積極的經驗——一切有助他們建立正確人生和人格成熟的經驗。

    鮑思高神父說,強制教育法是比較容易而方便實行的,但難以導致教育的成就。他繼續說,預防教育法雖然苛求很多:教育工作者,老師、父母都應該付出很大的犧牲,但這是惟一可保證有廷好和美滿效果的教育方法。


     現在讓鮑思佔問神父幫助我們更深入去了解他的這種教育方法吧。在『預防教育法芻言』裡,有一個句子包括了他全部的教育方法。這句子就是:「這種教育法完全建立在理智、宗教及和愛上。」

●和愛●

     就是以仁心仁德待人。和愛是愛德的一種,是基督徒應有的突出德行。為基督徒,尤其為鮑思高神父是基本的德行。他從孩提時,從他的所謂「九歲奇夢」開始,就常重視這個德行。

    他敘述說:「似乎是在我住宅附近的一塊相當寬廣的空地上,有很多孩子做著各種遊戲。我聽到他們說凌辱天主的話,就馬上衝到他們中間,用拳頭和說話逼使他們收聲。正當其時,一位莊嚴可敬的人出現在我面前……他的瞼發出強烈的神光,使我不能正視他。他叫我的名字,吩咐我到那些頑童的前頭去,說: 『你不應該以毆打,但當以溫和良善去贏取你的這些朋友。」

    在夢中其它的情節繼續發展著、末後,忽然一個巨響把我驚醒了,一切也都幻滅了。我醒後,整個人都呆住了。我的雙手因為打出去的拳,還覺得剌剌作痛、兩臉因被頑童掌摑,也還覺得痛楚難堪;他們所說的野話、和咒罵天上聖人的褻瀆言語還是這樣纏繞著我的腦海,致使我那夜舊也無法入睡了。早上起來,我急不及待地把那個夢敘述了出來……每個聽了的人都加插自己的解釋……祖母雖然是目下不識丁的農婦,但也懂得一熙神學的道理、索性說:『不應理會所做的夢。』我也與祖母有同樣的想法,但無論怎樣,我無法把那夢從我的腦際中除掉。

    「不應以毆打,但當以溫和良善」,就是小若望鮑思高在九歲時,所接受的教育學的第一課。

 

一、親切,愛情、信賴

    一八八四年的信,在夢中首先與鮑思高神父交談的人,是華爾飛校友,他向鮑思高神父解釋和愛的實效。他說:「你看,親切產生愛情,愛情產生信賴。」信賴在預防教育上產生決定性的轉變:華爾飛繼續說:「信賴使受教者的心門敞開,使他們毫無恐懼地披露內心的秘密……變成坦誠的人……他們毫無保留地絕對服從那些實在愛護他們的人。」

    那產生信賴的愛,實踐起來,並非常是輕易的:要使孩子(即使是親生子)披肝露膽、坦誠剖心,其進程是慢緩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有成的。一個猶太的女孩子法蘭克在納粹的殲滅營中殘酷地被處死了,她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述自己一天和母親激烈地爭論,結束時,她斬釘截鐵地說:「親切並非可強求的。」

    實在是這樣。不過,鮑思高神父知道:「在每個青少年身上,(最不幸的青少年也不例外)都有傾向於善的一點天良,這點天良是每個施教者在自己的受教者身上應找尋的。」他也知道:「人心是一個常向粗暴和嚴酷關閉門戶的堡壘」。所以他勸告施教者說:「我們應該設法使受教者愛我們」。他鄭重實際地說:「你們應記著,教育是一門心靈的專業。」

   所以他說「和愛」,而不說任何一種空泛的愛。

 

二、愛應在儀態上顯露出來。

    有一種愛是粗魯的,起稜角的,使人分離的。有些父母的愛也是這類的;他們的愛雖然是真實的,但誰能發覺呢?一定不是他們的孩子。鮑思高神父要我們把和愛在儀態上顯露出來,在行動、說話、聲調、微笑中顯露出來。

    鮑思高神父要他的神子們叫做沙雷氏人、因為要他們效法和愛的聖人——聖方濟各·沙雷氏。他常常提起聖方濟各.沙雷氏的這句金科玉律的格言:「一點蜜糖比一桶醋捕得更多的蒼蠅。」

 

三、愛好孩子所喜愛的。

    對待孩子們時,應該顯露出愛情來,鮑思高神父稱這愛情為「和愛」。但這為鮑思高神父還不算足夠,他還多做了一點、也提出要再多做一點。

    他說要與孩子們在一起:「應該置身在他們中間,參加他們的遊戲。」他還要求一點更難的事:應該愛孩子們所喜愛的東西。

    他向自己的會士們說:「教育工作者應該愛學生們所喜愛的,那麼,學生們也自然會愛教育工作者所喜愛的。一在一八八四年的夢裡,有這樣的解釋說:「倘若孩子們看見他們昕喜好的東西獲得重視,而且他們的傾向獲得讚賞,那麼,他們也會學到愛好那些他們本來不太喜歡的事,例如紀律、讀書等;而且還會認真積極、興高採烈地去學習。」

    在這思想上,鮑思高神父提醒自己的會士效法耶穌,「耶穌跟幼小的、自己也變成幼小的。」他實在愛他學生所喜好的:跟他們奔跳,與他們賽跑,甚至勝過他們。他雖然有很多的事情忙於要辦,但也抽出時間來跟他們扯談、說笑、給他們講述幽默的趣事,「逗得他們捧腹人笑、他也高興地笑起來。」

 

四、孩子們要知道自己被愛。

    這一切還是不夠。為鮑思高神父,和愛還應該有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在一八八四年的夢裡,他這樣解釋說:「孩子們被愛還是不夠,更需要使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總之,要告訴他們,我們實在愛他們。

    鮑思高神父對他們說過。他為青年寫了一本「青年袖珍」,這本小冊子,在他死後,還是繼續再版了數十萬本,使無數的青少年獲得很多很大的益處,他在導言裡說:「我親愛的青少年,我全心愛你們每一個人。只要你們是年輕的,我就無條件地愛你們。」

    一天晚上,夜禱後,給學生們致訓時說:「我親愛的神子,你們知道我在主內是多麼愛你們,為了你們的益處,我怎樣奉獻了我自己的一切……我的祈禱、辛勞、健康、甚至我的生命。我所有的一切,我都願意奉獻出來,為你們服務。無論什麼事,你們都可以信賴我。我奉獻我整個人為你們。無論是什麼事,當我為你們奉獻一切時,就是毫無保留地,全部給了你們。」

    這聲明的後果是驚人的,他的作傳人說:「鮑思高神父愛所有的人,致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他所特別愛戴的」,每個孩子都深信自己是鮑思高神父的寵子;以致他們有時為這事而爭吵起來。一天,鮑思高神父久別回來,全體學生,除了兩個外,都來歡迎他。他們倆站在一旁爭論。鮑思高神父使人叫他們來,為使他們和好。第一個搶先說:「鮑思高神父,你說吧!你不是更愛我嗎?」「不,你更愛我!」第二個插嘴說。這就是他們爭吵的原因。鮑思高神父回答說:「哪,你們給了我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你們看見我的手嗎?看見我的母指、食指嗎?」孩子們驚訝地默默點頭。「你們以為我更愛那一隻手指呢?」孩子們已經懂得鮑思高神父的意思,於是異口同聲說:「兩隻都愛!」鮑思高神父說:「同樣,我愛你們倆,你們就好像是我的手指。」

    在教育的層面上,「知道自己被愛」在孩子們身上產生的效果是奇特的。鮑思高神父說:「兒童首先嘗到的快樂,是知道自己破愛。」一八八四年的夢提出了這些原則:「誰知道這就是組成鮑思高神父教育秘訣的那三個詞中的第一個詞的深奧意義。

 

▲理智▲

    理智是組成鮑思高神父教育的第二個因素。這是很明顯的,就如他說,應該常本著理智行事,不能隨著感情用事。」和愛所產生的效果,理智也應該產生:施教者所提供的愛引起受教者的愛的共鳴與回應。同樣,施教者及父母的和愛應該激發和引起受教者理性和成熟的行為。

    首先,在教育方面,理智應該在交談中彰顯出來。鮑思高神父給了我們一個榜樣。在他的行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說:「他房間的門常是開著的,無論誰都可進去見他。他總不表示討厭、或不耐煩,他以慈父的親切接待所有來求見的人,給予發問,告發或自辯的自由和機會。他接待所有的來者都如貴賓、偉人:請他們坐在沙發上,他自己就坐在小桌旁邊:他留神地聆聽他們:或者起來,跟他們在房間裡踱來踱去。會談完畢後,送他們到房門處,他親自把房門打開、向他們告別,說:「我們常是朋友!」

 

一、臨在

首先、需要臨在,或團聚,與孩子們在一起。鮑思高神父對某一會士說:「可能的話,常與孩子們留在一起!這為今天的父母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親要外出工作,母親每每也要外出工作。孩子們也有他們上課、休息、和集體生活的時間。不過,無論怎樣,也得勇敢地安排好家庭團聚的時間。

 

二、共同歡樂

    其次,需要共同歡樂。噘嘴兒是交談的殯葬者。中國有句俗語說:「人無笑臉休開店。」我們也可以說,「人無喜氣休為師」。

    鮑思高神父在這方面,曾給了我們一個榜樣。當他還是修生時,在同學問組織了一個「歡樂會」。升神父後,他知道常以笑臉去迎接孩子們,即使在困苦,債臺高築,萬分的焦慮中也總是滿面春風,笑臉迎人的。他的作傳者說:「他越缺乏所需,困難越大,他的瞼就呈現得此平時更快樂,甚至更見他多說幽默的笑話;致使我們都說:「鮑思高神父一定有麻煩,不愉快的事,因為他表露出這麼高興!」

    道明·沙維豪,一個聖德出眾的孩子,鮑思高神父教育的碩果,對生命有深入的認識,是這樣受到鮑思高神父愉快的感染,以致對新來到青少中心的同學說:「這裡,我們的聖德就是在於常常喜樂。」

 

三、共同會談

    第三:一個開朗而愉快的團聚自然會產生會談。鮑思高神父對自己的會士說:「應該讓學生自由地發表他們的意見。……應該聆聽他們,讓他們鄉說話。」

    但今天這事在我們的學校,家庭遇上重重的困難。在家庭裡所過團聚的時間已是短促得可憐,而又有這麼多的事情要辦。更糟的是:為杜塞大家的嘴巴,又有電視機的發明。它有使大家守口如瓶的權威:「噓!不用作聲,有時事新聞!」「噓!住嘴!有片集上演!」我們彼此間的交談被電視機的節目取替了。

    兒童由出世那一天,就開始習慣於這種不準開口的禁固生活方式;他們是在電視的懷抱中長大,難怪人們稱他們為「電子的靜坐嬰兒。」有時可能有些孩子想與父母交談,但怎麼辦呢?傳說有一個小女孩這樣祈禱說:「主呀,請你賜我變成電視機吧!這樣我的爸爸和媽媽可以找到一些時間來照顧我!」梅索理,是一個出名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典型的父親,他曾寫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最好的電視機是那部壞了的。」

    假設一個孩子有很多的東西要說:回到家裡,沒有人肯聽他說。他就相信家庭不是會談的地方,因此就放棄,索性不說了。後來一天,有些嚴重的問題,也悲慘地啞子吃黃蓮,守口如瓶了。

 

四、由交談產生信賴

    若真能交談,就會產生信賴。如上已說過。為鮑思高神父,信賴是教育戊功的鑰匙。他說:「若青少年對施教者缺乏信賴,是無可能給與他們良好的教育。」他更強調信賴在效果層面的重要性,說:「直至沒有獲得學生的信賴,而使他們肯坦白自己的心靈,教育的工作是無法得到什麼具體的收穫。」

 

五、由交談而致富

    除了信賴外,交談的另一個效果就是互相致富自己意識和信仰的財產。關於這一點,美國人用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來說明:「倘若我有一個美金,你也有一個美金.我們彼此交換了,我們還是各有一個美金如初。但若果我有一個意思、你也有一個意思,我們彼此交換了,我們就各有兩個意思了。」

 

六、共同籌備生活的計劃

交談在家庭內,為孩於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幫助他們與他們所愛的人合作,共同籌備。

教宗若望保福二世說:「生活是青少年的夢的實現。你們每人都應有一個要付諸實現的夢。」這夢應刺激青少年去盡一個人生的職務,同時,施教者、父母也有責任盡這個職務。父母若跟兒女們能成功建交談的氣候,和知道謹慎的、自由地領導交談的進行,在會談中才有發言權。

 

七、一個共同實現的計劃

在交談中,父母不但協助兒女組成一個生活的自立計劃,也協助他們去實現這個計劃。兒女們越幼小,小雞一出了殼,就能夠覓食,人的幼兒出世後,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餵養和照顧。

應該使他們學會怎樣生活,然後向他們解釋生活的意義。鮑思高神父說:「把事情向青少年重複說了一百次,還是不鴝,你們應該說了再說,提醒了再提醒。」他向施教者說:「你們應該如慈祥的父親,利用各種的機會、和所發生的事,給與受教者寶貴的意見,慈祥的改正他們。」

這樣我們的孩子也會達到成全的地步,正如鮑思高神父所說的,「好像報時準確的時鐘一樣成全。」

 


★宗教★

現在我們要談談鮑思高神父的第三個教育秘訣:宗教。一八五五年,他成功地做了一件令到全士林市震驚的大事:他率領少年監獄的孩子們出外旅行。讓他們過一天草地和樹林中的自由生活。這些精靈狡猾、膽大包天、毫無顧忌、敢作敢為的少年放棄了他們絕無僅有的逃亡好機會,晚上全部返回監獄。這實在是一個驚天動地、聞所未聞的奇蹟。過了數天之後,賴達慈市長接見鮑思高神父,詢問他說:「你怎樣對孩子們有這樣大的影響力?」他回答說:「這是一個倫理的力量。這有別於國家所用的力量,國家政府只知發號施令,嚴歷懲罰;我們卻首先向青年們的心靈說話。我們說的是天主啟示的話。」

在這麼多的嚴詡訓令中,在那麼多的酷刑峻法中,鮑思高神父把天主的話帶給這些孩子們。通過宗教所發生的事,也如通過和愛及理智發生的一樣,連成年人、父母的信仰也能,而且應該引領和影響孩子們。這是一種信仰的感應力。好像一支蠟燭接近一支已然點的蠟燭時,也會燃燒起來,同樣,孩子們因著接近父母已有的信德,也會燃起自已信德的火焰。

鮑思高神父提醒人說:「你們應該記著,教育是一門心靈的專業。」接著他又補充說:「只有天主是上司,若沒有天主的指導而給與我們智慧的鑰匙,我們在受教者身上是會一無所成的。」鮑思高神父是這樣深信這一點,以致他肯家地說:「我堅持強調,沒有宗教,在青年人中,一點好事也做不成。」

所以我們且看看,他怎麼樣做吧。

 

一、為孩子祈禱

    首先,鮑思高神父願意長輩為自己的孩子祈禱。一天,面對著一次教育的失敗,他悲痛地說:「是的,罪咎是我的,因為我祈禱得不夠。」誰知道,今天的父母是否有為自己的兒女祈禱呢?……

 

二、提供信仰的思想

    鮑思高神父把自己的信仰灌注給自己的受教者。而且把從聖善的媽媽那裡所學得的,都灌輸給自己的神子們。他自己回憶說,當他年幼時,跟哥哥若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媽媽常向他們提供一些信仰的思想。

    他們正出神地欣賞一個晚霞的景色時,媽媽瑪加利大說:「這全是天主做的。祂多麼偉大!」後來欣賞夜間天上的星宿時,她又說:「天主把這麼多的星嵌在天空裡。如果我們的天空已經是這麼美麗,那麼,天堂應該更是何等美麗啊!」暴風雨、行雷、閃電,孩子驚慌媽媽就說:「天主的德能真大!誰能抵抗祂的威嚴呢?所以我們應該常常躲避犯罪。」

     總之,天主是一總受造物的主宰,孩子們應該從他們的施教者學習去發現和認識祂。

 

三、教孩子們祈禱

    教孩子們祈禱。父母比堂區神父更適合來盡好這個本份。

    鮑思高神父有一個不會落空的方法:就是跟孩子們一起祈禱。孩子們,尤其年幼的,不會作長久的祈禱。這是他的意見,「不祈禱比作不妥當的祈禱更好。」

    他主張祈禱應該是平衡的:「我不要求孩子們做超過好教友所做的祈禱,我只設法使祈禱做得妥善。」他更進一步說:「應該提供孩子們容易而不嚇唬他們的祈禱,不要求他們做討厭的祈禱。要著重於簡單的祈禱,但要他們恆心去做。」

 

四、使他們生活在天主的聖寵中

    「青少年應該設法生活在天主的聖寵中。」這是在一八八四年的信中特別吩咐的。是鮑思高神父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經驗中體會出來的:「誰與天主不和、也與自己不和,也與其他的人不和…孩子們不信賴那不會保守秘密和那不怕秘密被洩漏的人,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會使他們蒙羞和受害。……若心靈沒有天主的平安,必定焦急、不平靜、難於服從,無端端會生氣,他們覺得凡事都與他們作對,因為他們沒有愛心,所以妄斷長上也不愛他們。」

    鮑思高神父以修和及聖體聖事來培養孩子們的信仰,使他們能保證自己是生活在天主的聖寵中。他說:「勤領修和及聖體聖事,參與彌撒聖祭,是支持教育機構的主要柱子。」

    他自己從小就在媽媽的領導下,以這兩件聖事作神糧一而長大。他自己回憶說:「我記得:我的媽媽親自為我預備初領聖體,她陪我到聖堂去,她自己先領修和聖事,然後把我介紹給神師,末後幫助我感謝主恩。」

    他也記錄了,當他初領聖體後,回家時,母親對他所說的話:「小若望,今天為你是一個大日子。天主進入你的心靈為王。你應該允許祂,保全你純潔的心靈,直至生命的終結。以後,你應該勤領聖體。……」她繼續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鮑思高神父說:「我設法去實行我母親所給的訓示,我覺得從那一天開始,在我的生命中有了進步……」

    他升神父後,不怕做超人力的犧牲、使他的孩子們常能有機會和方便去領修和聖事,求天主的寬恕,並迎接祂到自己的心靈來住。

 

五、領他們去洗臉

鮑高神父抽出很多的時間,為方便青少年領受修和聖事。他再三鼓勵,而且千方百計邀請他們領受這救靈成聖的聖事。

    一天,一個孩子公開犯了一個嚴重的過失。第二天、鮑思高神父在運動場上遇著他,對他說:「今天早上你沒有洗臉。」孩子抗議說:「怎麼?我有洗臉嘛!」但鮑思高神父堅持說:「你沒有洗瞼。」洗過了!」「沒有!」——後來鮑思高神父在孩子的耳邊低聲說了幾句話。他才明白了神父的意思,是指他的靈魂而說的。一有機會,他就去給自己的靈魂洗臉。

    雖然鮑思高神父要他的孩子們靠聖事來長成,但他也非常嚴謹地尊重他們的自由。他給了自己的教育工作者,一個明確的指示:「千萬不要強逼青少年去勤領聖事,但只要鼓勵他們,給與他們方便就可以了。」

    但同時,鮑思高神父毫無猶疑地堅持,聖事在教育方面有其基本的重要價值。他給自己的會士們寫說:「在教育的方法上,人們可以有千萬的說法、意見,但除了勤領修和及聖體聖事外,我找不到其它更有效和基本的方法。我相信,若缺了這兩種因素,倫理道德一定會被拋棄,良心法律也不會再有人去遵守。」

   總之,鮑思高神父深信:缺少了修和及聖體聖事,孩於們不會走聖德的正路。所以他勸告公教的教育工作者說:「誰若害羞,不敢鼓勵孩子們實行宗教生活的人,不配做教師。」

 

六、家庭應是一間小聖堂

    我們且來看看今天的家庭。大公會議翻閱初期的文獻時,提醒父母們說:「家庭是,或更好說應該是一間小聖堂。」不是指建築物,而是指家庭的人一齊祈禱,一齊度信仰的生活。

    從前,而且只是數十年前,度好教友的生活,教導自己的子女度信仰的生活,實在比今天容易得多。那時候,很多的事物都幫助人度聖善的生活。相反,今天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邀請人度一個遠離天主的生活,度一個墮落的生活。著名的小說家衛肥爾說:「這個左右擺動的世界忘記了也有高低的存在。」好吧,至少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點。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我們立下堅強的意志,實行預防教育法,可使頑石點頭。

    家庭無論怎樣,為孩子們還是遇見天主的首要和特選地方。兒女從父母處學到初步的祈禱。父母也得益,當父母教導兒女們培養信仰的生活時,也發現他們自己的信仰逐漸增長,成熟。有人說過:「每個成年人需要一個小孩來教導自己,成年人就是應該這樣學習。」在信仰的層面上,這些說話,實在是二加二等於四的真理。

    今天,父母被邀請來陪他們的兒女去領聖事。他們參加聚會、座談會,以準備自己。首先他們來聖堂領受婚姻聖事,然後參加他們兒女的聖洗聖事,帶領他們的兒女來準備領修和聖事、初領聖體、堅振聖事。

    父母在他們的能力範內也應該是兒女的傳道員。在家庭內,利用各種的環境或機會,給孩子們灌輸宗教的概念、思想和生活。有時把電視機關起來,陪兒女們一起走信仰的路程。同他們一起尋求那幫助他們完善地度個人,尤其家庭生活的真理途徑。

 

這是要到倫敦講這的一個結論

    宗教在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內所負起的角色,在今天也能負起。一八六三年在華道谷青少年中心所發生的一段趣事,可給我們一個佐證。

    兩個英國縉紳,其中一位是維多利亞女皇的大臣,由土林市的一位貴族陪伴著,來訪問青少年中心。他們把中心略略巡視了一周之後,鮑思高神父就把他們引領到自修室去,當時在那裡有差不多五百個學生自修。嘉賓們看見秩序井然,鴉雀無聲,學生們都認真地各做各的功課,不覺愕然欽佩,讚嘆不已。當他們知道學生全年都是這麼好,處罰、責備都無需用到的時候,更加增了他們的讚嘆和欽佩。

    大臣好奇地詢問說:「怎麼能使活潑的青少年謹守校規,默靜到這個地步呢?請你們告訴我吧!」然後轉向他的同僚,也即是他的秘書說:「你儘量把這位神父所說的都記錄下來吧!」

    鮑思高神父敬謹地回答說:「我們這裡所用的方法,不能在你們那裡應用。這是只給天主教人士啟示了的奧秘:勤領修和及聖體聖事,每天熱心參與彌撒聖祭。」大臣欽佩地說:「你們有道理,我們缺少這些方法。可否有其它的方法來代替呢?」

鮑思高神父說:「若不用這些宗教的方法,就得用恐嚇和棍棒了。」大臣五體投地,十分同意地結論說:「你們有道理,或是宗教,或是棍棒,我回到倫敦後,定要把這個道理傳開去!」

 

一封可作各世代教育方案的信

    理論、宗教、和愛是鮑思高神父教育法成功的三個秘訣:這些秘訣使人認識和善用自己本身的絕對價值,這些秘訣也可自然地應用於今天的孩子們身上。可能今天的孩子比任何時代的更愛享受、更複雜,但孩子總是孩子,都喜歡在愛的氣候中生活。

    一天,在一次高層的經濟會議中,邱吉爾曾這樣說過:「社會最好的投資是能給與嬰兒乳汁。」這是真理、但不是全部的真理。今天除了乳汁,還給與兒童維生素、鈣餅等,但耶穌說:「人不單靠麵包生活。」這就等於回答說:「兒童不單靠乳汁生活。」

 

鮑思高神父的聲明

    伯鐸·柏賴道神父說:這是一封語氣謙下、樸實無華的信。但鮑思高神父在這封信裡簡單而具體地說明了「人生在神形兩方面的真正價值:本份、工作、職業、和天主臨在人心與生活中……都有其本身的真正價值。」

    這封信實在是一本了解神形事物具體可靠的文件,是真實愛情的動人寫照,是引人趨向現實的明燈,在直覺上具有獨特的慧眼,是培植真正生命的溫床、是教育行動的具體程序、給與各世代萬千青少年和施教者一本教育指南。」

    所有在鮑思高神父的教育領導下栽培出來的父母、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孩子們的眼睛裡印上一個生活的典型,而使他們樂於接受的典型,而且可把事物的真正價值觀直接灌輸給孩子們,好像鮑思高神父成功地做到了的一樣。一天、他在運動場上跟自己的孩子們閒談、信口問一個孩子說:「你在世上所見過最大的家是那一個家?」孩子毫無疑惑地說:「鮑思高神父!」

    預防教育法若能好好地、不怕犧牲地應用了,為天主教的教育工作者今天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先知本鄉不貴 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紀念 常年期第四周三讀經福音釋義
    先知本鄉不貴 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紀念 常年期第四周三讀經福音釋義每日讀經釋義分享2018年
  • 土耳其:天主教神父之母遇害,父親仍處失蹤
    迪裡爾夫婦是雷姆·迪裡爾(Remzi Diril)的父母,而雷姆·迪裡爾是伊斯坦堡加色丁天主教會的一名神父,以向數千名難民提供照顧而聞名。基督教團結陣線的執行長默文·託馬斯(Mervyn Thoma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西蒙妮·迪裡爾的逝世令我們深感悲痛。我們向迪裡爾神父、迪裡爾夫人一家的餘親及其摯愛之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 牧師、神父有什麼區別?能結婚嗎?
    神父的英文是Priest,「神父」的叫法歷史更為久遠,在新教崛起之前就已存在,是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中的稱呼,來源於希臘語 presbyteros,也有說源於拉丁語presbyter,意為"年長者",通常稱之為Father。2.牧師或神父能結婚麼?女人能做牧師或神父麼?新教的牧師可以結婚有家庭,有些教堂的牧師也可以是女的。
  • 美國基督教媒體推薦:基督徒必讀的18本經典書籍
    除了《聖經》之外,還有哪些經典的書籍對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成長和生活大有裨益呢?美國基督教媒體《基督郵報》近日列出了18本基督教必讀經典書籍,希望可以幫助到想要更多了解信仰的讀者們。9,《懺悔錄》(Confessions)希波聖奧古斯丁的自傳,深刻地講述了他動蕩的屬靈生活,以及成為基督徒前斑斑劣跡。這本偉大的讀物出版150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
  • 索爾傑神父:一位以天主的目光看待人的耶穌會士
    一生以基督信仰的眼光關注義大利社會生活的索爾傑神父於11月2日安息主懷。耶穌會《社會更新》期刊主編科斯塔神父表示,索爾傑神父在充滿智慧、創意和繁忙的工作中將信德作為這一切的核心。
  • 神父和牧師的區別在哪裡,他們的作用
    然而由於教制的原因,稱呼上也有區別,例如神父和牧師。那麼,神父和牧師有什麼區別呢?神父和牧師的區別問題,屬於基督教(廣義)教制問題。漢語在翻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時,由於傳教路線和派系問題,也由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包羅寬厚的原因,將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區別翻譯。
  • 佛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耶穌會神父
    作者:網絡上美麗的福音使者         2005年3月22日,筆者在日本上智大學比較文化學系舉辦的有關世界華人基督徒的學術研討會上巧遇山岡三治神父
  • 珍貴老照片:一個天主教神父是怎樣練成的,15圖
    按目前的規定,天主教的神父終身不可結婚。天主教神父到鄉村慰問老人一,天主教神父的工作神父的工作除了要主持教會中的七件聖事(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告解聖事、病人傅油聖事、聖體聖事、聖秩聖事、婚配聖事。
  • 基督徒玩家拒絕遊戲洗禮獲得全額退款
    生活在世俗世界中,基督徒面對的誘惑可謂無處不在。日前,一位基督徒的遊戲玩家寧可退出遊戲而不他違背自己的信仰,最終他得到了來自於該遊戲出售傷的全額退款。而在遊戲開頭,有一段玩家要進入量子懸浮之天空城市哥倫比亞必須接受神父的洗禮劇情。國外的基督徒玩家BreenMalmber拒絕接受數字洗禮,要求出售遊戲的Valve公司(PC版是通過Steam發行)退款,也獲得了全額退款。Malmber認為這段洗禮場景將迫使他從違背信仰以繼續遊戲和不違背信仰退出遊戲中做出選擇,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 一個天主教神父是怎樣煉成的?過程漫長,但確定自己有真實確切的意願才是關鍵
    一個真正的天主教神父是捨棄原來屬於自己的一切而全身心自願獻身教會的人。天主教神父,介於主教與助祭之間,屬七級神品。是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職位。千百年來只有男修士才可擔當此職位。按目前的規定,天主教的神父終身不可結婚。
  • 當義大利神父遇到方方日記,中國教會該如何發聲?
    作為基督徒,如何回應這些熱點話題?如何透過這些話題,和人們分享福音?本文是作者的一些思考,作為拋磚引玉;也歡迎透過底部「寫留言」,表達你的觀點。01兩個公共熱點話題最近,有兩個與基督信仰有關的公共熱點話題引起討論。一是義大利疫情中死亡人數增加的天主教神父。
  • 2012高考基督徒父母如何為孩子禱告?
    智慧的父母是會禱告的父母,2012高考,基督徒父母當如何為孩子禱告?有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母親分享說,有些父母面對孩子高考,最多的就是祈求神保守孩子考出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她認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禱告神,讓自己的道路在神的掌管中,讓自己的一生成為榮神益人的人,而不僅僅是為高考成功而禱告。智慧的父母每一天都要為孩子禱告,要讓孩子走主喜悅的道路,做神所喜悅的事。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教父是「神父」還是「乾爹」?
    教父=神父?教父的英文是Godfather,但千萬不要按Godfather的字面意思翻譯成「神父」!神父的英文是Priest,和教父是完全不同的。親生父母不能為自己的孩子洗禮從英文Godfather來看,教父母與上帝有關,也就是與宗教有關。在很久以前,新生兒的父母可以為自己的孩子洗禮,但是後來認為親生父母撫養孩子本來就是責任,不需要「教父母」的稱謂,所以會邀請其他信仰堅定的親友做孩子的「教父母」。一個新生兒可以有幾個教父母。
  • 天主教被禁後,日本存在著一群「隱匿的基督徒」
    1644年,在羅馬加入耶穌會並獲得神父職位的小西曼施歐(天主教大名小西行長的外孫)被捕殉教。自此日本再無神父,由彌次郎和沙勿略帶來的日本「天主教世紀」正式結束。內心不願棄教的教徒只能轉入地下,在與天主教世界隔絕的兩個多世紀裡,秘密傳遞先輩的信仰,直到明治維新時代。
  • 維護生命的神聖:越南基督徒給墮胎死亡胎兒建墓穴
    基督徒相信生命是神聖的,並且都是從上帝而來,生命是值得尊重的。因此越南的基督徒阮氏任將因墮胎死亡的胎兒埋葬在新挖的墓穴中,並未他們祈禱。據天亞社.河內訊,位於河內以北十英裡處的一間十五平方米小屋裡,阮氏任將因為墮胎而死亡的胎兒從冰箱取出,用白布和塑膠袋子包裹好。這個過程中,她一直在唸經祈禱。
  • 基督徒父母:不要親手拆毀自己的家
    因為我看到越來越多比較有經濟條件的基督徒父母也隨著外邦人的大流,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他們的理由很多:對國內教育體制的不滿;學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等等,但他們都忽視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親自監護權,以及對孩子來說不可缺少的家庭氛圍。
  • 為讓父母滿足要求,孩子倒地撒潑咋辦?試試「ACT」教育法
    那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來治治孩子通過撒潑要挾父母的現象嗎?其實,不妨試試ACT教育法什麼是「ACT」教育法?所謂ACT教育法,其實就是接受(Acceptance)、承諾(Commitment)和療法(Therapy)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的組合。顧名思義,這個教育方法是由接納和承諾組成的,這就是ACT教育法。
  • 新世代基督徒的處境:從近十年大學生基督徒的事工變化談起
    這種基督徒還蠻多的,他們大學四年裡可能參加不到十次的聚會,迎新聚會,聖誕節,聚餐。這些基督徒又分不同的情況,有些是父母包括自己都是剛接觸這個信仰不久,是所以沒有宗教約束,顯得無所謂。如果有豐富的校園生活,枯燥的教會生活顯然是可有可無的。另一種就是父母本身就是無所謂的那種,這樣的基督徒很多,教會也不好說什麼,人家父母都不管,別人也插不上嘴。
  • 疫情期間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信靠主的復活
    然而,我們盡力進入聖城並使童子軍將喜樂與幸福送到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群體中。」Jarjoui說道。他平時經營旅遊生意,現在則因疫情暫停了。 他們派十幾個20來歲的童子軍成員開車去分發聖火,送到基督徒的家門口。「作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這一天非常重要。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將聖火送到他們家,我們將此作為我們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將聖火帶回家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傳統。」Jarjoui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