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隊當兵,想成為一名軍官,目前共計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大家最熟悉的軍校考試;二是大學生的「提幹」路;三則是「保送」。這三條成才路徑因「提幹」與「保送」名額較少,難度係數高,所以很多參軍青年往往分不清。鑑於此點,本文主要講述「提幹」與「保送」相關常識以及這2者之間的3個區別,願有此類夢想的青年能從中了解所需。
一、「保送」與「提幹」面對的參軍群體不同,「根本上」有區別。
「保送」面對的主要群體是指高中畢業以後當兵的戰士。能被「保送」上軍校的士兵通常存在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文化程度為高中,但軍事素質通常都是極為強悍的存在;二是在部隊專業上、在單兵素質上表現得極為出色;三是「軍營角色」大都處於「骨幹」或「領頭羊」地位,「保送」的很多人在「大項任務」,如抗洪、演習、維穩等重大事項中表現出色,立過功,受過獎,或在某一個部隊建設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幹」的群體通常指本科畢業參軍的戰士。他們在參軍後表現出色,但因上學時間長,本身因為學歷或年齡的關係,錯失了軍考的機會,所以「提幹」是他們的「不二「選擇。凡是「提幹」的戰士通常都具備以下特點:一是統招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二是在部隊當兵2年以上、26周歲以下;三是思想堅定,擔任「骨幹」,能立志在軍營發展的。如果僅從所需條件來看,本科生提幹相比較「保送」所設立的「門檻」較低。但是這相應的競爭性更大,成功率也低。
二、「保送」與「提幹」都有「考試」這一「關」,且在考試內容上有區別。
在考試時間上的區別。「保送」考試時間一般為180分鐘;而「提幹」考試的時間通常為150分鐘。
在分數上有區別。優秀戰士「保送」的考試時,滿分為500分;而大學生參軍的「提幹」試卷滿分為400分。
在考試題結構上的區別。按往年「保送」考試的試捲來看,所考的試題當中的單項選擇一般為195道題,其中主要包括常識性問題30道;政治理論題15道;軍事題50道;科學文化方面和分析推理題各50道,另外還有涉及綜合能力方面的試題2道。
而「提幹」所用的試題在綜合能力、分析推理、政治理論、軍事方面這4種題在數量都不變,唯獨少了一項科學文化的50道選擇題,所以「提幹」試卷的選擇題的總量為145道題。需要強調的是,因為這二者文化水平不同,所以「保送」的試題會相對簡單一些,而「提幹」的群體都是本科畢業生,且所考的試題涉及到大學知識點,可能就會難一些。
三、「保送」與「提幹」在上軍校的時間上有明顯的區別。
「保送」與「提幹」雖然都是上軍校,畢業以後也都是幹部身份,但因為二者之間文化基礎不同,所以在軍校中學習的時間段也不一樣。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什麼時間能「保送」基本上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有此目標的參軍青年,到達部隊以後,要多問一問本單位的老兵、班長,多了解一下往年的信息,以做相關的參考。
「保送」在軍校的學習時間。「保送」工作各單位展開時間基本一致,所以在「進度」基本「齊頭並進」。「達成所願」的「準軍官」,到軍校報到的時間是一樣的,整個軍校的學習周期通常為4年。
「提幹」在軍校的學習時間。提幹在軍校的學習時間比較短,一般都不會超過6個月。畢業後,原則上還是回到當兵時的師級以下的基層單位。當然也有少數「提幹」人員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分配到其他單位的情況。
在本文的最後,需要提醒有「保送」或「提幹」夢想的參軍青年,除了做好備考、應考的軍事及文化準備以外,尤其要注意自己檔案的「自查」。「保送」與「提幹」涉及自己的「終身大事」,萬萬可大意,在自查檔案時要逐字逐句、一張表一張表的過,杜絕任何紕漏,只有在細節之處下功夫,才能確保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