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教授一樣,去4S店看車或者試駕最怕留手機號碼,隔三差五一個電話,每個周末都是廠家活動,簡直了!要是電話那頭是個長相甜美說話又好聽的女銷售,這話當沒說。
買車最看重什麼?當然是價格,淡季促銷旺季加價,按理說買車也是一個道理,但當你找出一堆厚厚的報價單時,發現一年到頭來價格其實並沒有多大變化,唯一讓人感覺不同的就是,以前送的是價值好幾千的保養卷,現在送的價值上萬的雜牌膜、腳墊或者座椅套。總之,裸車價格並沒有多大變化!說好的淡季降價呢?
給淡季一點面子
一輛車能賺多少錢,4S店幾年回本,這些建店時都算好的,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建店時當地只有1家4S店,現在發展到了5-6家。一碗飯幾個人吃,那就得靠本事搶了!4S店除了降價,其實也沒別的手段,只要有一個開了頭,其它勢必也會跟著降。
對於消費者來說,價格肯定是越低越好,但對經銷商來說,價格越不穩定持幣待購的人就越多,而且賣車幾乎無利可圖。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只要有一家4S店瘋狂降價,同行就會去告狀!廠家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就開始處罰經銷商並限定一個區域內的最低價格,不聽話就降低配額。雖然這招很爽,但廠家也構成價格壟斷,於是這幾年被處罰的車企也不少!
從市場角度講,供需關係決定價格,旺季漲淡季跌很正常,但汽車行業完全是個例外!比如你想建一家4S店,建在哪裡、面積多大甚至建築材料都安排的明明白白。這種廠家一手包辦的模式,會讓車企很好的控制市場,比如這個月的銷量數據!
一輛普通轎車,利潤也就10%,經銷商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把這10%全吐出來,除非倉庫爆倉了!凡是精打細算4S店,都知道一年哪幾個月車好賣,什麼車型什麼配置甚至什麼顏色消費者最喜歡。要是4S店腦袋沒有被門夾壞,每個月肯定只會採購暢銷車,所以倉庫根本不能爆倉。
全國這麼多4S店,各個都和大媽買菜一樣挑三揀四,那車企生產線還能穩定運轉嗎?要是4S店不看好某款車而不採購,這不是啪啪啪打車企的臉?為了交出一份令股東和網友滿意的財報,車企每年都得提高銷量目標,再宏偉的銷量目標分攤到數千個4S店頭上,那都是小數字,不過這可讓4S坐地不安,以前都是上門排隊買車,現在急著發展下線,到處開展會!
前面說過,限制最低售價涉嫌價格壟斷,車企也不敢再這樣操作,為了繼續控制售價,廠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返點(類似於網購返利)。當你完成年度銷量目標後,就可以拿到一筆可觀的返利,4S店可以把返利中的一部分讓到車價中,以促進成交。經銷商到底能降多少,完全取決於廠家這個季度壓的庫存,以及年底返利多少。
說來說去,只要車企不把KPI定的太高,不給經銷商很高的返利,就算是淡季,4S店也不需要降價。這裡講個生動的案例,某款進口MPV,因為配額有限一直在加價賣,經銷商看到最近加不起價了,乾脆不賣了,先把車囤起來,等價格炒高再賣,管它什麼淡季旺季!
降價沒有晴雨表?
市面上價格比較穩定的車,並不是因為它產品力有多出色,而是每個地區的4S店訂單都分配合理,好賣的地區多給點車,不好賣就少給點車。當供略大於求時,象徵性的降一點價倒無傷大雅。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情況會打亂車企制定的計劃,然後被迫降價呢?
說到這或許都想到了國6,沒錯!國6實施前,有一部車企都不相信它能落地,結果它真來了,而且比原計劃早一年,於是就出現了各種6-7折的豪車。排放畢竟很多年才更新一次,而且也不是每一次都打個措手不及,所以.....
真正影響車企制定市場價格的是經濟狀況,更進一步說是股市!一旦股市表現不好,車企差不多就會慢慢調整市場價格。比如2015年6月,當時因為股市表現不好,隨後幾個月,新車陸陸續續降低售價,為了照顧老車主感情,車企還巧立名目推出一個什麼紀念款或者其它名字變相官降。
股市就是新車降價晴雨表,當股市很好時,大家都會用投資賺來的錢買車,當股市不好時,買車的意願就很弱了。除了股市,銷量數據也能體現車價走勢,一款車平常銷量很一般,突然一個月銷量暴漲,說明廠家開始壓庫存了,一壓庫存後面幾個月價格便失守了。
教授總結
對汽車來說,銷量淡季和旺季對價格的影響很小,車價並非完全是市場導向,車價走勢如何,最終還看車企如何調控產能,要想價格實惠,等等總是沒錯的!